跳转到内容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
其它名称Chongqing Jukui Middle School
原名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
类型公立中学
创办日期1870年
学区 中国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
学校编号3450000385
校長戴海军
学生人数5000人以上
校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原称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简称聚奎中学,是一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的普通高中。

学校历史

[编辑]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乡人在此开设的义塾。

清同治九年(1870年),义塾由时任白沙团总的张元富正式命名为“聚奎义塾”。

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成聚奎书院,由程绥仁任斋长,“聚奎义塾”更名为“聚奎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天下书院改设学堂,一律兼习中西学科。聚奎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更名为聚奎学堂,原书院斋长邓鹤翔转任堂长,除留下部分年幼的书院学生外,开始招收五年制初小男生入学,全学堂学生共有56人。次年,招四年制高小男生入学。

民国元年(1912年)聚奎学堂改成聚奎学校。

民国二年(1913年)年聚奎学校定名为“江津县立聚奎初高等小学校”。由于学风好,质量高,两年间学生增至297人,被白眉初著《四川地志》称为“川中模范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于军阀混战,土匪猖獗,黔军进驻黑石山,学校被迫迁到白沙镇桓侯宫与白沙女子高小合用校地,次年(1923年)又迁到遛马岗(原新本女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学校又重新迁回到黑石山。

民国十七年(1928年),学校邀请校友吴芳吉制定校旗,编写校歌并首次撰写校史,写成《聚奎学校史稿》。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学校建成了能容纳1300人的仿罗马歌剧院式建筑鹤年堂。

民囯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5年―1940年),学校三次获得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特令嘉奖,被社会各界誉为川东名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学校增办三年制高中,但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于女生人数减少,男生女生实行合班上课。

1950年,聚奎中学与新本女子学堂合并,更名为“奎新中学”。

1952年,江津县人民政府接管奎新中学,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并于秋季开始招收高中新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逐渐停课。

1970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当时学校虽未复课,但“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的校名并未明令撤销。

1972年,开始恢复办学,再次招收高、初中新生。

1978年,恢复校长责任制,同时恢复新生入学考试,学校被江津地区确定为重点中学。

1984年6月,经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称为“四川省江津县聚奎中学校”。

1987年秋,江津县人民政府将黑石村小学划入聚奎中学将其设立为“聚奎附小”。

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聚奎中学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12年9月26日,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校园文化

[编辑]

聚奎中学风景宜人,学校优美的环境熏陶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用“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校训[1]激励着学子。

师资力量

[编辑]

聚奎中学现在校教职工300余人,骨干教师21人,国家级重庆市级骨干教师8人。学校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每年学校都有部分学生考入重点大学。

学校荣誉

[编辑]

聚奎中学建校140多年来,先后创下了重庆市级、江津区级多项荣誉。

2001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

2002年,被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2003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绿色学校”,同年获评重庆市“诚信文明单位”。

知名校友(部份列举)

[编辑]
姓名 性别 在校时间 主要成就
陈文贵 1914-1917年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
卞小吾 1888-1893年 创办四川省第一家《《重庆日报》
诸克聪 1890年 曾任《吉林日报》主笔,吉林省议员
吴芳吉 1906年入学 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
樊弘 1913年毕业 北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程绍迥 1909年入学 曾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
周光召 1941年入学 著名核物理学家,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邓若曾 1950年毕业 中国女排原主教练
彭德秋 1975年毕业 四川省组织部组织处处长

参考

[编辑]
  1. ^ 校训[永久失效連結]

2. 百度百科:重庆市聚奎中学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