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声聪
陈声聪 | |
---|---|
字 | 兼与 |
号 | 荷堂、壶因 |
出生 | 1897年 大清福建省福州市 |
逝世 | 1987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
职业 | 中国近现代诗人、评论家、书画家 |
陈声聪(1897年7月—1987年12月29日),字兼与,号荷堂、壶因,男,福建福州人,中国诗词作者、书法家、画家。曾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韵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长期从事文化工作。著有《兼于阁诗》《兼于阁诗话》《荷堂诗话》等。[1][2]陈声聪善于画兰、竹,在山水画上也有所成就。[3]
生平
[编辑]陈声聪1897年7月生于福州,其父耦石在当年考中了举人,5岁时父亲应邀去柳州帮伯父办事时病故。陈声聪和其他3个兄弟在伯父、叔父和母亲叶氏的照顾之下度过了童年。他一开始在私塾中读书,15岁读了梁启超的《时报》社论后茅塞顿开,之后考入福建第一中学,之后又考入吴曾祺创立的经学会。由于家境困难,他被迫辍学到福建省财政厅作了录事,当时叔父鹿庄在那里任科长。由于姐姐嫁到北京,几个兄弟都鼓动陈声聪前往投靠,以便继续求学。他终于进入了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科,两年后通过了文官考试,分配到财政部赋税司,第二年成为主事。他半工半读,最终完成了学业。
30岁时,陈声聪成为了财政部的佥事,之后先后到汉口、上海、广东、南昌等省市政府任秘书、参事。1937年任上海直接税局主任秘书。淞沪会战爆发后任直接税局代理局长,主持税务工作。1942年日军攻占法租界后避居香港。之后又赴桂林、贵阳、重庆等地,1945年曾办书法展销赚取补贴。抗战结束后,任福建省直接税局局长。后辞职到上海,任财政部专门委员、全国花纱布管制委员会秘书长、中央信托局顾问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声聪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华韵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1960年代仍为《新民晚报》、香港《大公报》写稿。陈的著述活动一直持续到90多岁,著作有《兼于阁诗》《壶因词》《兼于阁诗话》《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兼于阁诗话续集》等。陈声聪22岁时与同乡方慧遗结婚,方的父亲方策大亦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1987年12月29日,陈声聪在上海病逝。[4]
艺术成就
[编辑]诗文
[编辑]陈声聪的诗受同光体影响,早年在北京即加入了文学团体谷社。一开始学习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后来则喜爱苏轼和杨万里。他作诗看重“情趣”的作用,认为“言愁能使人皱眉,言哀能使人酸鼻,言笑能使人忍俊不禁,然后这诗才有价值”,反对意俗、句俗、典俗。五言古诗是陈声聪最看重的体裁。他认为旧诗应该恪守格律,反对诗界革命,但不反对新诗,认为新诗最终会成为主流。陈声聪早年曾随吴曾祺学习古文,不过他最喜欢做的是杂文,晚年著有不少评论文章。[4]
陈声聪50多岁开始写词,风格类似魏晋时期的咏史咏怀诗,但也写入了不少新事物,如南京长江大桥、人造卫星上天、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等等。他还为吴湖帆、朱屺瞻、刘海粟等现代画家的作品题过诗。[5]另外,陈声聪交游甚广,熟知近代文坛掌故,胡文辉将其与钱仲联并列,称他们为“说诗海上陈兼与,点将吴中钱梦苕”。但冯永军则认为陈虽然富有诗才,但所作多为友人唱和,不够关心国计民生。[6]
书画
[编辑]陈声聪少年时就学习书法,临摹晋、唐、宋人的书帖。他的楷书得力于欧阳询、柳公权,行书则学二王。他的书法形成了沉稳、凝练 、简约、厚重的风格。《陈兼与致周退密翰札》是陈兼与在1980年写给周退密的,结合了内容与形式,体现了陈声聪的文人书法风格。他也能够作小篆、隶书,88岁用草篆写《易经》,曾得到王蘧常的赞赏。[7]陈声聪早年在北京时,曾参加林志烜创办的七人画社。时人称陈画的兰竹有郑燮的风格。他也擅长山水画。[4]
参考资料
[编辑]- ^ 林乾良主编. 福建印人传. 福州市: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6.06. 第76页
- ^ 唐吟方编著. 近现代名人尺牍. 福州市: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7. 第100页
- ^ 乔晓军编著.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补遗一编. 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2007. 第302页
- ^ 4.0 4.1 4.2 张鳦生, 陈声聪先生生平记略.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选编 第3卷 文化编.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07-111页
- ^ 陈左高著. 文苑人物丛谈. 上海市: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08. 第106页
- ^ 冯永军著. 当代诗坛点将录.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2. 第18页
- ^ 张瑞田.陈兼与,文人书法家的代表.青少年书法,2009,(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