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隆本復興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隆本復興宮與重建後的番仔田大公廨

隆本復興宮,為番仔田公廨演化而來。位於臺南市官田區隆本里的寺廟。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的公廨。廟方主祀漢化後的「太上老君」,以及關聖帝君註生娘娘。現今的廟貌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建廟完工。

今廟前有重新建造的傳統平埔原住民公廨「番仔田公廨」。

歷史

[编辑]
隆本復興宮外觀,為漢族廟宇風格

番仔田公廨原為西拉雅族麻豆社後裔遷到官田番子田後的信仰中心。據復興宮秘書楊福琳表示,番仔田公廨是由麻豆關帝廟分香而來,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的「禁向」祭典,社民會奉壺體、檳榔、酒、油飯、芋、米糕等供品,前往麻豆「番仔巷」關帝廟謁祖。日人領臺後,在皇民化運動中,謁祖活動遭嚴格禁止,而宣告廢止。現在隆本宮每年回關帝廟謁祖日為六月廿四日,即關聖帝君誕辰。[1]:126-127

劉斌雄教授在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的調查,當時公廨為「土角厝,茅草屋頂,頂向前後兩面斜下,平面長方形,三點七公尺寬,六點五公尺長。屋內用竹柱隔成三室。」「中室祭壇分為兩段,前段設製香爐,後段置有酒矸型白瓷瓶三件,均盛瓶口插甘蔗葉,將軍柱用五根竹柱並排而成,柱上掛有豬頭殼四及草繩、檳榔葉,並掛鐮刀一口,長四八公分,刀身用紅布包裹著。」[1]:129-131

另據《官田鄉志》中記載,復興宮的前身為番仔田部落的中公廨,其最初位置在今台一線省道旁的蔗園,原為土磚壁,茅莖屋頂之建物,內分三室,正中一室分神壇、正殿兩部分,神壇內有神案、壺、水缸、將軍柱。正殿和神壇之間以竹屏相隔。左右兩室佈置,大體和中室相同,惟面積較小,亦無將軍柱、豬頭殼等物。[2]

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左右,番仔田公廨的土地被徵收建加油站(現台一線台灣中油隆田加油站),公廨移到加油站後方,當時的公廨改建為磚瓦結構,仍分三室。[1]:131

而隨著移入人口成長快速,公廨所在的番仔田演變為一以漢人為眾的村落,並且在民國七十年間,興起改建公廨之議。於是在民國七十年(1981年)聚資購買廟沿土地,七十二年(1983年)成立籌建委員會,於七十五年(1986年)完成建廟,至此番仔田公廨改建成為漢式的廟宇。[2]據復興宮秘書楊福琳的解釋,當時建廟時原擬保留從古方式,然而建築圖與寺廟登記經報縣政府,遭臺灣省民政廳七十三年七月三日民五字第一六四四一號函復:「建築形式與佛道教迥異,又非佛道教神明」駁回,最終改成道教名稱和建築方式的遺憾結果。[1]:128-129

隆本復興宮內所設豬頭殼,不同於一般漢族廟宇風格

復興宮主祀西拉雅族的「太上老君」、關帝聖君、清水祖師,阿立祖的三個祀壺則置於清水祖師神像旁成為陪祀。[3]:54此外仍維持平埔祭儀的方式,由平埔族尪姨負責祭典事宜。[2]

隆本復興宮旁重建的番仔田大公廨

隨著本土意識高漲,從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起,復興宮擴大夜祭,為恢復原始樣貌,於廟口搭建臨時搭蓋竹柱、茅草屋頂的「公廨寮」。[1]:142並於廟埕廣場前搭造傳統平埔原住民公廨,以作為舉行夜祭之場所。[2]

在西拉雅族文化復振浪潮下,族人思考重建傳統的公廨,把阿立祖請出復興宮迎接住入自己的公廨。據2002年出版的《南瀛公廨誌》採訪,復興宮的阿立祖已再三指示廟方,另建公廨,恢復純平埔族祭典,委員會也積極準備還原番仔田公廨。[1]:143

然而因為經費及土地關係,只能在祭典前在復興宮附近搭設茅頂竹壁的臨時公廨。直到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才在蘇煥智時期的臺南縣政府協助下,在廟埕廣場旁重建永久性的番仔田大公廨。當年10月23日舉行落成典禮。[3]:54-55

宗教活動

[编辑]
2022年番仔田公廨夜祭現場

復興宮的夜祭為農曆十月十四日晚上夜祭,十月十五日上午開始拜阿立祖,晚上舉行「禁向」。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凃順從著. 《南瀛公廨誌》. 新營: 臺南縣文化局. 2002年1月初版. ISBN 957-01-0250-0. 
  2. ^ 2.0 2.1 2.2 2.3 復興宮.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3. ^ 3.0 3.1 段洪坤著. 《阿立祖信仰研究》. 臺南: 臺南市文化局. 2013年12月初版. ISBN 978-986-03-9416-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