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餘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余震(英語:aftershock)是指跟隨在主震後發生的一連串地震主震發生後,斷層上的應力分佈會產生改變,在應力再調整的過程中就造成一系列的餘震。余震与主震通常发生在同一個破裂帶上,比主震的規模小,然而有時主震造成的應力變化會不侷限於主震所造成的破裂面上,這個現象又稱之為庫侖應力轉移英语Coulomb stress transfer[1]。不過大致來說,餘震反應主震的斷層破裂面,對於瞭解斷層的幾何有極大的貢獻。在時間上的分佈通常以修正大森法則來描述[2][3],也經常以古登堡-芮克特定律關係式來描述規模的變化[4]

修正大森法則

[编辑]

大森法則是描述餘震衰減速率的經驗關係式,由大森房吉在1894年提出。

其中:

  • 是主震發生後到特定時間 t 內地震的數量,
  • 是係數。


修正大森法則在1961年由宇津德治日语宇津徳治提出,為目前大家廣泛使用的版本。

其中:

  • 是和衰減速度相關的係數。

Gutenberg-Richter關係式

[编辑]

餘震在特定時間內規模和地震數量的關係可以由Gutenberg-Richter關係式來描述。

其中:

  • 在給定規模範圍內的地震數量。
  • 最小規模,超過此規模的地震都能完整的被地震觀測網所偵測。
  • 是係數。

参考来源

[编辑]
  1. ^ Geoffrey, C. P. King; Ross S. Stein, Jian Lin. Static stress changes and the triggering of earthquake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un 1994, 84: 935–953. 
  2. ^ Utsu, T. A statistical study of the occurrence of aftershocks. Geophysical Magazine. 1961. 
  3. ^ Utsu, T.; Ogata, Y. Matsu'ura, R.S. The centenary of the Omori formula for a decay law of aftershock activity (PDF). Journal of Physics of the Earth. 1995, 43: 1–33 [2009-05-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5-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Gutenberg, B.; C.F. Richter. Frequency and energy of earthquakes.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and Associated Phenomena. Princeton, N.J. 1954: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