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馮汝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馮汝驥
个人资料
字申甫

馮汝驥(1877年—1928年),字申甫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泰安县著名贪官。[1]

生平

[编辑]

歷署直隸東光、柏鄉、灤州、山東泰安各縣知事,山東岱南道尹,津海關監督,陝西財政廳[2]

1912年,冯汝骥出任泰安县知事。此后,冯汝骥依附权贵,任人唯亲,并且纵容官吏贪赃枉法,鱼肉平民百姓。冯汝骥重用三班警目王洪久、库吏经承李传喜,二人分别掌管政、财大权,借“税契”、“行户换贴”的机会搜刮民财。[1]

税契又称“验契”,是指民众将中华民国成立之前的全部房产、土地契约送交官府验讫,粘贴官府所印的条文证明纸,最后加盖县印,称为“红契”。未经检验的旧契约称为“白契”。未办理税契者不合法,定为隐瞒罪,官府可以随时没收或拍卖其房产、土地。[1]

冯汝骥在全泰安县张贴布告,责令民众限期办理税契,并派出衙役催逼。当时,泰安县境内有十余万户民众,每日入城办税契者不下千人,还必须排队等待叫号,只能风餐露宿。冯汝骥派李传喜主持契税房,随意改变契税办法,从中多收契税。收税时,又采用银元计算,先提前私下和银号串通,垄断银元,从而提高铜元对银元的兑换价,办理税契者无银元,不得不以铜元折价交纳契税。契税上交国库时则仍按牌价计算,多余的部分便由冯汝骥等人贪污。许多民众为了保住祖传的房产、土地,被迫出卖粮食、出典衣服,四处借贷。契税房的人员在验契时,故意挑剔契纸的瑕疵,办理税契者必须托人花钱“活动”,才能验讫。富户由于房产、土地多,缴纳的契税也多,所以意见尤大。冯汝骥仅通过此次验契便搜刮民财“四五十万金”。[1]

“行户换贴”是商税、商业交易方面的事宜。当时,泰安县共有108个乡镇,每个乡镇均设有行头。行头必须由镇长作保,出资购买“行贴”,有“行贴”之后才能成为行头。行头负责管理集市行业和税收。根据旧制,每五年换一次“行贴”。行户换贴通过投标而定,出价高者便能买到“行贴”。冯汝骥来泰安县上任时,“行贴”才更换过两、三年,冯汝骥不顾旧制,强行提前换贴。新旧行户为了争夺“行贴”,纷纷出高标竞买,并且重金贿赂官吏。购得“行贴”的新行头,又通过各种名义的税收,将投标购买“行贴”的花费转嫁到民众身上,进而横征暴敛。冯汝骥强行提前换贴,大大加重了民众负担。[1]

1914年4月, 泰安县发生严重雹灾,冯汝骥未将上级划拨的赈灾款下发,而是将赈灾款贪污。民众纷纷因饥饿请求赈灾。然而,所有请领赈灾款者不是被冯汝骥逮捕关押,就是被冯汝骥将其土地罚没充公。[1]

冯汝骥在办理民事案件时,不问原告、被告案情,只靠罚和打。断案不分曲直,但视原告、被告双方财产,定其罚款数额,不服便打,必令如数交纳罚款,导致原告、被告两败俱伤,倾家荡产。冯汝骥为销毁罪证,还焚毁罚款案卷。[1]

任内,冯汝骥常借巡视的名义游览泰山各寺庙,见到寺庙内奇佳的花木,便据为己有。当时,岱庙设有花局,其中的松柏盆景十分珍贵,有的甚至价值数百金。冯汝骥经常游览岱庙,每见到上佳的花木,问明价值后,即命随从搬走,从不付钱。遇到花木的管理人索钱时,冯汝骥便将管理人逮捕并处罚款。冯汝骥掠夺的各种花木,除了用于贿赂上级官员之外,大部分均据为已有,或倒卖获利。此外,冯汝骥还肆意盗伐泰山的古树,打造成家具出售。当时,泰安县有民谣:[1]

冯汝骥,坐泰安,土地加税房扣捐。

腊月里,冰雪天,地保衙役都摧钱。
交钱日期不准变,到期不交把眼剜。

肚里无食身发抖,城里乡里哭连天。

1915年,山东省参议员葛云庵肥城人)获悉冯汝骥贪赃枉法的劣迹后,专程返回家乡查访,查实其恶行, 联合各乡士绅赴山东省政府告状。冯汝骥遂托人说情,葛云庵说:“你身为父母官,本应体恤民情,竟然上食国家俸禄,下刮民间地皮!你我昔无仇,近无怨,我受桑梓之托,非为名利,实乃为民请命。”由于冯汝骥买通了山东省政府的官员为其开脱,故此案不了了之。此后,葛云庵独自赴北京上告,肃政史王铁珊接到控告冯汝骥的状纸后,随即弹劾冯汝骥,冯汝骥乃被撤职。冯玉祥所撰 《铁珊轶事》第四卷《弹劾冯汝骥》一文中称:“民国二、三年间,山东泰安县知事冯汝骥,贪鄙无耻,人民苦之。铁珊为肃政史,即得共状,严劾之。冯遂以褫职。”[1]

被撤职后,冯汝骥寓居天津租界。[1]1918年,冯汝骥成为安福国会参议员。1920年,安福国会解散。[3]

不久,冯汝骥搜刮来的钱花光,遂流落街头,见到山东人便惊恐地躲避。1928年,冯汝骥病逝,尸体无人收殓。[1]

逸事

[编辑]

1917年初,泰安县王衡斋提议泰安县“人出钱一文”,为冯汝骥铸造贪官丑像。此议一出,泰安县民众群起响应,连妇女和乞丐都争相出资, 士绅也积极出资,选请知铸工许凤德设计并铸造该像。1917年6月,铁像铸成。此像高约1.2米,秃头,苦丧脸,头顶一元宝,双膝跪地,双手与肩平齐,掌心向上,各托一元宝,全身均铸有银元图形。此铁像起初放置在双龙池南侧,即通天街北口正中,面南跪。泰安县民众纷纷来此观看大贪官冯汝骥的丑态。不久,新任泰安县知事曹光楷(河南人,冯汝骥的同乡)见到冯汝骥的跪像,非常生气,欲将此像销毁,又碍于泰安县的民意,乃令人将铁像抬到下关帝庙,丢弃在庙殿后面的夹道内,后来又埋入地下。[1]

1923年,此铁像被人找到,并立于原处,不久又丢失。1928年,此像被再度找回并重新立于原处。1931年秋,泰安县的包公祠(位于泰安县旧城西门外道北)建成,经过公议,决定将这尊冯汝骥的跪像迁至包公祠门外,与大清官包公相对照。民众极度憎恨贪官,纷纷对着冯汝骥的跪像咒骂、唾弃。[1]

1931年秋,在铁像迁往包公祠门外的同时,树立了《冯汝骥铁像记》石碑。此碑碑宽65厘米,高34厘米,碑上刻有18行文字,每行满行10字,共计171字,每字直径2.5厘米。此碑由泰安县人赵新儒撰文,韩玉田以楷书书写。碑文如下(原文无标点):[4]

馮汝驥鐵像記碑

民初三、四年間,河南馮汝驥為泰安縣長,貪酷無所不至。及去後,由王衡齋倡議,人出錢一文為鑄鐵像,六年夏,立於遙參亭前。適曹光楷蒞任,怒捕王,王憤死,督吏埋鐵像。十二年,邑人搜出立之,後馮汝驥又賄人埋之。十七年邑人又覓得,立原處。二十年秋,韓主席以奬廉懲貪,倡導群僚重修包公祠,袝祀清官二公,一仍舊貫,乃公議移置鐵像於祠門外,流芳遺臭,後之來者視此。

新儒趙正印撰記

邑人

梅村韓玉田敬書

1947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泰安县城时,包公祠在战火中被炸毁,冯汝骥的铁像倒卧在瓦砾中。1948年秋,此铁像被人砸成碎铁,出售给许家铸铁厂,铸成了铁块。[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泰安三千年人物传 污吏传,山东省情网,于2013-05-28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2-21.
  2. ^ 《參議院要覽》,38頁
  3. ^ 钱实甫,北洋政府职官年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 ^ 库房——冯汝骥铁像记碑,中国泰安,2007-10-30[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