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5榴彈炮
M115 203 mm榴彈砲 | |
---|---|
类型 | 榴彈砲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2- |
使用方 | 見使用國 |
参与战争/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韓戰 金門炮戰 越戰 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 |
生产历史 | |
研发日期 | 1919-1940 |
生产商 | 美國機車公司(砲架) 密德瓦鋼鐵公司(砲管) |
生产日期 | 1941-1945年6月 |
制造数量 | 1,006 |
衍生型 | 見自走化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4,515公斤(31,780 磅)(移動狀態) 13,471公斤(射擊放列狀態) |
长度 | 10.972公尺 |
槍管长度 | 5.075公尺(25倍徑) |
宽度 | 2.844公尺(移動狀態) 6.857公尺(射擊放列狀態) |
高度 | 2.133公尺(移動狀態) 2.743公尺(射擊放列狀態) |
操作人数 | 14人 |
口徑 | 203公厘(8英吋) |
後座力 | 油氣壓制退機 |
载具 | 開腿式砲架 |
射击仰角 | -2 - +64度 |
回旋角度 | 中心線左右各30度 |
射速 | 每分鐘1發 持續射擊2分鐘1發 急速射擊2分鐘3發 |
槍口初速 | 587公尺/秒(1,926 ft/s) |
最大射程 | 16,800公尺(18,373 yds) |
供弹方式 | 人力裝彈 |
M115 203mm榴彈砲,又稱M115 8吋榴,是一種美國陸軍設計的榴彈砲。原始代號8吋榴彈砲 M1,目的是建造一種與納粹德國17 cm K 18加農炮性能平級的榴彈砲。M115可以用M4高速牽引車或其它運能相等的重型卡車(二戰時使用麥克7噸半載重車)作為機械化砲兵使用,但美軍較常將它自走炮化配合較高標準的機械化作戰節奏運用。
簡介
[编辑]美國研發8吋榴彈砲的戰術定位概念可以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提供之BL 8英吋榴彈炮 MkVI – VIII,美國在當時獲得英國授權生產,並獲得相關技術支援,美國歐洲遠征軍當時就採用了授權版的榴彈砲前往歐洲助戰。當時稱為MK.VI式8吋榴彈砲[1]。可以說是美軍使用8吋榴彈炮的先河,一戰後美軍進行下一代陸軍炮兵規格評估作業中,8吋重榴彈炮也被列入需求項目之一。
M115榴彈砲的發展始於1919年,最初代號M1920 8吋榴彈砲,但是研發在1921年即因一戰後裁軍及預算樽節而取消;1927年起,與155公厘加農砲共用炮架、機械化拖曳設計的研究使203公厘榴彈砲再度重啟,第一門代號T2 8英吋榴彈砲原型可能在1931年完成,但是砲管因使用離心鑄造法製造,受制於冶金技術的研發經費因大蕭條造成了研發中斷[2],致此本型重砲的研究第二度遭到耽擱;自1939年戰爭趨勢逐漸明朗化後,陸軍各式火砲才陸續得到足夠資源重啟研製,新砲管捨棄離心鑄造工藝技術,使用更先進的冷鍛工藝打造,同年代號T3的原型砲才在亞伯丁實驗場測試;相較運用同型砲架155加農砲在1938年已陸續完成研製,203公厘榴彈砲在開發順位上遲於155加農砲。
203榴彈砲於1940年完成測試,稱8英吋榴彈砲 M1。 但同樣受制於美軍生產規劃中讓155公厘火砲生產列入優先順位,8吋重砲生產優先序位上後於其它野戰火砲;直到1942年7月第一門量產之M115榴彈砲始撥交部隊,至1945年6月停產前,美軍共生產1,006門M115榴彈砲。
1942年撥交部隊後,8吋榴彈砲首場戰役運用在1943年11月義大利戰線,之後本型砲陸續投入二戰歐洲與亞洲戰場,但是受基礎支援設備限制,8吋榴彈砲主要使用在歐洲戰場。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美軍已組建了59個使用8吋榴彈砲的重砲兵營,其中有38個營在西歐與義大利、3個營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陸戰隊因強調輕裝化以利兩棲作業,所以對引進大噸位重砲有所躊躇,直到沖繩島戰役面對殘酷的攻堅需求後才向高層提出換裝8吋榴彈砲的需求,但在換裝結束前日本已投降,故在二戰中除了美國陸軍之外其它使用者幾乎沒有運用紀錄。到二戰結束後,部分8吋榴彈砲開始軍援美國盟邦,並在韓戰、越戰、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等持續運用。
至美軍新一代203公厘重砲服役後,M115作為軍援資產大量提供美國盟邦使用。
M1榴彈砲生產概況 | ||||||||
年分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總數 | |||
產量 | 132 | 142 | 554 | 178 | 1,006 |
二戰後,美國為203公厘重砲研發了W33核子砲彈;壽命尚未耗盡的M115榴彈砲後有部分移植供M110自走砲使用,但有大量的M115榴彈砲在1960年代轉移給美國盟邦,編制為軍團級支援武器運用。
1962年,美國陸軍進行裝備代號重編,M1/M2式8英吋榴彈砲統一更名為M115榴彈砲。
自走化
[编辑]一如其它美軍通用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M115榴炮便嘗試移植到履帶裝甲車作為自走炮使用,相關的改造測試始於1944年。在M110A2使用新型主炮之前,M115曾移植到各型戰車底盤下測試及服役:
T80自走炮:由T23中戰車底盤改造,未通過測試考評[3]。
T84自走炮:由T26E1底盤改造,1945年生產1輛原型車測試[4],因1945年8月戰爭結束相關測試終止。
T83/T89自走炮:由M4中戰車底盤改造,相關設計借鑑M12自走砲與M40自走砲;在1944年8月155加農炮自走炮化的測試完成後,將原型車轉用改造。1944年下半年起完成75次全裝藥試射,美軍對測試結果予以肯定,並授以M43自走炮代號量產,1945年1月量產時原定生產576輛,但因1945年戰爭結束篩除訂單,只服役48輛[5],1945年9月第一批M43出廠,11月服役;其中一部分編成自走炮營,亦參與韓戰。
M55自走炮:由M47巴頓坦克底盤改造,自1950年代起服役。
M110自走炮:與M113裝甲車傳動裝置共用,重新設計車體,1961年起服役。
使用國
[编辑]- 美国
- 英国
- 義大利 - 軍援獲得38門,於1962-1993年間服役,配發在第一重砲群(18門)、第九重砲群(18門)、教育單位(2門)
- 克罗地亚 - 軍援取得24門
- 丹麦 - 軍援取得12門,於1953-1992年間服役
- 中華民國 - 軍援取得70門,目前服役中,僅剩離島少數陣地部隊使用,其餘轉為後備,惟服役數量不明
- 伊朗 - 軍援取得20門,目前服役中,惟服役數量不明
- 土耳其 - 軍援取得162門,目前服役中,惟服役數量不明
- 巴基斯坦 -軍援取得28門,目前服役中,惟服役數量不明
- 大韓民國 - 非軍事區部署,2010年除役
- 西班牙—軍援取得24門。
- 日本 - 陸上自衛隊設立時美國軍援68門,1994年除役
- 苏丹 - 60門,部分由土耳其方轉移
參考資料
[编辑]- ^ US Army manual TM 9-2005, December 194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 79
- ^ "First Mile A Minute Army", October 1931, Popular Science photo bottom of page 53
- ^ Hunnicutt -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p. 158.
- ^ Hunnicutt -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p. 159.
- ^ Hunnicutt -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pp. 353–355, 571.
- Hunnicutt, R. P.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Presidio Press. 1994. ISBN 0-89141-080-5.
- Hunnicutt, R. P.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Feist Publications. 1996. ISBN 1-112-95450-3.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1, Artillery Ammunition. War Department, 1944.
- M115 8 in (203 mm) howitzer. FAS Military Analysis Network. [May 31,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 Missing Lyn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