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小佑子
法國菜歷史趣談
提到法國美食, 這還要從16世紀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大帝(Henry IV the Great)說起。在他在位之前,法國還是處於用手抓飯的“蠻荒”狀態所謂的美食更是無從談起。這一切直到亨利四世迎娶了一位意大利公主為妻,隨著王后嫁到了法國,一大堆意大利的廚師也陪嫁到了巴黎,而王后自己也是一個愛下廚房“馬大嫂”般的人物。自此亨利的宮廷裡食物的狀況煥然一新,許多意大利的美食開始在宮廷裡受到歡迎。而刀叉也開始流行開來,法國人在亨利四世帶領下也開始優雅地學著舞刀弄叉起來。到了亨利四世后期,宮廷乃至各地領主們都紛紛從意大利重金聘請廚師操辦宴會。當日所謂的這種貴族宴會,常常是吃喝和玩樂同時進行,美食和演出都魚與熊掌兼得。雲游詩人和雜耍藝人必不可少地在席間表演,而菜肴由仆人們依次端上來共主客們品嘗,直到宴會結束,上菜本也就成了演出的一部分。乘著文藝復興的東風,法國菜也跟著開始繁榮起來,擺脫了中世紀的黑暗與落后。不過離真正的法國美食還是有一段差距。
到了路易十四時代,法國菜又獲得了一次飛躍的機緣。隨著期間法國國力的上升,也因為路易十四自己也愛好奢華,法國宮廷的餐宴的豪華已經成為了歐洲各國之冠。當年由於“光榮的革命”而被趕下台的詹姆士二世,做客凡爾賽宮。路易十四為了歡迎他大擺宴席,豪華的餐宴連續三天三夜,到了晚上也是挑燈夜食。以至於事后,詹姆士二世為此吃驚不已,大感詫異,回想自己過去的“苦日子”,連連感嘆之前的菜肴是白吃了。同時,路易十四還開始努力培養法國自己的本土廚師以擺脫對於意大利人的依賴。他的做法就是舉辦全國性的廚藝大賽,獲勝者會被招入凡爾賽宮授予“全法國第一食神”的功勛獎也就是所謂的泉藍帶獎(CORDO NBLEU),這成為了全法國廚師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而這一大獎更是保留至今。
之后的路易十五更是在此之上將法國菜進一步發揚光大。廚師們的社會地位也隨之大為提高,其成為了一項既高尚又富於藝術性的職業。一時間法國食壇百家爭鳴,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宗教界,天主教主張使用食糖,新教提倡使用黃油,而在思想界伏爾泰率先提出在火雞中放入菇類可以增加鮮味,盧梭也成為了西方最早的素食主義者反對吃肉,狄德羅則更是說了如下妙語“沒有詩歌,沒有音樂,沒有藝術,沒有良心,沒有感情,沒有朋友,沒有書籍,我都可以活下去,但是作為文明人的我離不開美食。”期間法國名廚拉瓦萊特首先出版了法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美食著作《法國廚師》。
飲食方面的習俗禮儀也開始養成。在過去,歐洲的宴會上,每一道菜都是一個秘密,要想表演的節目一樣給賓客以驚喜,所以也根本沒有所謂的菜單。唯一的一次例外是152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沃爾姆召開帝國會議討論關於馬丁-路德的問題,期間來自薩爾斯堡的布倫瑞克公爵曾經讓人把菜的名字寫在一張羊皮紙上。到了路易十五的時代,這在法國宮廷又得到了效仿,當時在菜單的文字描述上大下功夫,使之成為餐宴有機的一部分,讓來賓在點菜的時候就胃口大開,垂涎三尺。法國菜通過了以上種種,逐漸在制作,分類,上菜方式和就餐禮儀方面自成體系,也結出了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真正讓法國美食享譽世界,為各國各階層所熟知和公認的,還是要歸功於法國大革命。
隨著巴士底獄的炮聲,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和宮廷的美食作了無奈的永別。法國美食卻沒有因此而受到消極影響。大量宮廷廚師隨著革命流落了民間,他們開始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開設餐館食樓以求維生。所以,大量宮廷膳食隨著這些“御膳房”的出現,成為了大多數法國階層都能有機會享受的佳肴。而中產階級在享受它們的同時,也開始模仿過去貴族的用餐方式和禮儀,再加上特有的“小資情調”加上些許獨有的藝術韻味。之后,法國出了一個拿破侖,由於他的南征北戰三色旗在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飄揚,而就如同“自由,平等,博愛”這一口號廣受各國人民群眾歡迎一樣,法國美食也是隨著拿破侖的大軍傳至各國。以至當時的德國大作家歌德如此評價,“拿破侖的鐵蹄征服了歐洲的君主,而法國廚子的美食征服了所有人的腸胃。”這和今日,美國大兵足跡踏遍世界,麥當勞的連鎖店也就隨之登陸全球一樣,使乃同理。大國往往會在實行軍事強權的同時,也會推行“飲食新主張”於各國,可口可樂就是如此在二戰期間風靡了全球。扯遠了,拉回正題。大革命導致的美食變革,就如同一個強力助推器把法國人的美食真正推向了世界美食的寶座。
法國菜歷史趣談
在拿破侖之后,法國的美食有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但所幸由於一位文豪的復興運動而得以再接再勵維持下去。此人正是寫下了《三劍客》和《基督山伯爵》的大仲馬,其一生中最后的遺作並不是什麼小說又或是什麼劇本,卻是一大本厚厚的《美食大辭典》。在他的晚年,他幾乎吃遍了巴黎所有的大小餐館,成為了法國最早開始寫食評的人,每到一處便吃邊寫筆記心得,各大食鋪的大廚幾乎都成為了他的好友。當時,法國的各大名廚無一不歌頌大仲馬為“知音”。這部《美食大辭典》被普遍評價為“能看,可讀,好用”,成為19世紀的飲食界的經典之作,也成為了法國美食得以為繼的強心劑。到了普法戰爭時期,雖然戰場上法軍連連失利,但漢人有詩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而對法國人來說則是“國家不幸食家幸”。在普魯士軍圍攻巴黎期間,由於包圍各大餐館的來源短缺,又是他們紛紛向巴黎動物園開了刀。烤駱駝,陷賽驢頭,貓鼠拼盤,乃至今日享譽世界的蝸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涌現在了巴黎食客的餐單上。仗是打敗了,但是法國美食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大豐富,得以進一步沖上了世界美食巔峰。想來這也就是“辯証法”的所謂“兩面性”吧?
時至今日,工業化的速食文化並沒能打垮傳統的法國美食。常常也能聽到從法國傳來農民砸麥當勞快餐店的新聞。飲食的傳統更是牢固,例如法國人基本上隻在名字中有字母R的月份也就是過去的五,六,七月才吃蛤蜊,因為過去隻有五,六,七這三個月也就夏天的時候,難以保存這種食物。隨今天已經有了冰箱,但是法國人還是固執地堅持這個習慣。又如密特朗總統在巴黎召開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時候,就按照拿破侖帝國時國務大臣讓-雅克-德-岡巴塞萊所留下的傳統,舉行豪華晚宴,並將菜單通知報社刊登,讓國人過一把眼癮與民同樂。
實際上,所謂的“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往往可以成為一面側面的明鏡。它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可分割的。
法國菜簡介
對法國菜的認識是從電影裡了解到的,對它的整體印象是精致、高貴、考究,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正宗的法國菜肴。日前,在馬哥孛羅東方大酒店舉辦的法國美食節品酒晚宴讓我大開眼界,親身感受了法國美食的精工細琢和烹調藝術,營養均衡的講究以及主菜與酒的完美搭配。這是馬哥孛羅東方大酒店為慶祝廈門國際旅游節召開所推出的重頭戲。
法國菜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任何廚師都會告訴你法國菜肴的烹飪程序絲毫不能馬虎,即便是最簡單的配料准備也要以非常嚴謹的態度來處理。烹飪法國菜肴就像在雕琢一款藝術佳肴極品。法國菜材料的選用較偏好牛肉、羊肉、家禽、海鮮、蔬菜、鵝肝及魚子醬﹔主料的烹調往往較為清淡,保留原有的風味,在配料方面特別是醬料的制作上較費功夫,其使用的材料很廣泛,無論是高湯、酒、鮮奶油、牛油或各式香料、水果等,都運用得非常靈活,名餐廳的廚師都有自己獨創的招牌醬料配方來吸引客人。
品嘗法國佳肴,葡萄美酒是少不了的,因為酒能夠帶出並增添食品的口感和美味。在這裡告訴大家一個容易記住的飲酒規則───飯前飲用較淡的開胃酒﹔沙拉、湯及海鮮搭配白葡萄酒或玫瑰酒﹔食用肉類時飲用紅酒﹔而飯后則飲用少許白蘭地或甜酒類。如果在就餐時飲用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那麼可以讓服務員為你提供一杯冰檸檬水,交替飲用紅白葡萄酒前先飲用檸檬水幫助徹底清除上一道菜在口中留下的余味以便品嘗下一道菜。
品酒晚宴除了領略地道的法國美食文化,我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法國人對生活執著認真態度,你瞧法國女人的身材總是那麼窈窕,卻沒見過她們對美食說不,這與她們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是密不可分。法國女人盡情地享受每一餐,她們從來沒有那種“趕快吃完飯好去做其它事”的心態,而是盡情享受美食,讓身體有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它們,精致高雅的美食讓法國女性們非常熱忱地對待正餐,她們吃得很滿足,心情很愉快,因此不需要零食。
傳統中品嘗法國美食是昂貴的消費,但是本次馬哥孛羅東方大酒店從11月20日至12月7日推出的法國美食節主要致力於推廣物美價廉的新餐飲文化,讓廈門人能夠品嘗到由來自法國的總廚費得力先生親自烹調精選的一系列法國美味佳肴。你可以在馬哥孛羅咖啡廳的自助午餐、自助晚餐上品嘗到正宗地道的法國美食,這種美食體驗的確不容錯過!
(海峽生活報 陳宜楓 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