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修改、回退、討論循環
外观
此輔助說明頁不屬於維基百科的方針或指引,只是用於補充說明或釐清Wikipedia:共識、Wikipedia:勇于更新页面的內容。 此頁只是論述,內容代表編者意見,僅供參考。 必要時請更新此頁內容或於討論頁發起討論。 |
本頁簡而言之:當想要修改頁面時,請放手更新,更新被回退時,再與回退者討論;未被回退或是經過討論後,即為獲得共識。 |
「修改、回退、討論循環」是維基百科上達成共識的一種方法。此法有時可用於了解爭議點,並形成討論進而打破死結;而在其他情況下還有其他解決方式。施行本方法時請小心謹慎,因為有些使用者認為回退是在對其下戰帖。
簡介
[编辑]- 放手修改:更新是維基百科進步的原動力;只要不是破壞,任何編輯都是維基百科最歡迎的行為,請不要對是否要動手編輯猶豫。同樣的,若你在頁面的討論頁留言建議如何修改,過段時間未獲回應,那麼你就直接修改吧!有時其他編者可能很忙或是沒在看這個頁面,你的修改可以引起他們的注意,不然也至少是單純的改善了條目,兩者都帶來了好的結果。
- 回退:當一個修改被他人視作就算經過修飾也無法對頁面有益,那麼他人可以將這次修改撤銷;請仅在必要时进行回退。本頁的方法並不是鼓勵回退,而是表示回退會引起這個循環。回退他人時請在編輯摘要附上理由,並在編輯歷史和討論頁檢查是否有人發起或正在進行相關討論;若無,則你可以發起相關討論來解釋你的回退。
- 討論:回退後,回退者應在討論頁留言解釋;而被回退的人應跟著回應當初修改的理由,請不要跟著又回退成自己的版本,這種行為被視作編輯戰。
- 循環:當雙方(或多方)討論並了解雙方意見而達成共識,這時可以將討論結果重新編輯到頁面上,看看眾人是否對這個修改滿意,是否有反映共識;若無,則又會有人回退,進入第二輪的循環。注意此循環必須經過「討論」步驟,而不是單純雙方一再回退對方編輯。
- 何時使用:
- 當某特定頁面有許多編者討論許久仍無進展時,或是一位編者的想法並沒有出現在相關討論中時。
- 如何施行:
- 發現感興趣者並與他(們)達成共識。
- 放手編輯,對目前條目做你認為最有益的修改,修改可能是重寫、修飾、增減內容。
- 等待是否有人回退你的修改,這時你就能發現感興趣者。
- 在討論頁向這位仁兄解釋你的修訂,並達到共識。將達成的共識修改進條目,若無任何回退,那這次的修訂便完成了。
這個方法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编辑]- 對於試圖找尋和達成共識,卻又不知是否其他使用者對此頁有興趣或關注時,本方法是很有用的;當然還有其他種達成方式。但是勇於更新並不是用來加入偏見。
- 本方法適用那些想快速進入討論的編者,或是覺得「先討論」方法讓流程過慢的編者。
- 本方法對有經驗的維基人來說是最適用的。此法比其他方法需要更多溝通技巧和編輯技術,且比其他方法更容易失敗。在不穩定的情況下不支持使用本方法。有些編者會在編輯摘要引用本頁面,然而本方法並不是回退的理由。若眾人都反對你的修改,尤其是在有爭議的地方,貿然修改可能會被視為是挑釁,所以任何編輯前都該拿捏分寸並清楚解釋自己的行為。
- 本頁面只是論述,非方針指引,雖然本頁常常被引用,但並不代表本方法具強制性和約束性。[註 1]
- 若他人的編輯對條目有益,而你僅僅是不喜歡這個修改,請不要引用本頁面;本頁面並非合理化回退,更不是編輯戰的藉口。回退時都應基於方針或指引,而非像本頁這種論述。
- 本頁面不是多次回退的藉口。若你回退後,對方又再次修回,這時應該考慮停止回退,並進行討論。討論頁是對所有人開放的,而非你跟他。[註 2]
- 本方法並不是長期回退所有他人修改,並試圖維持自己喜歡的版本。沒有任何修訂強制需要事先知會和討論,就算這個修訂量很大也一樣。
用例
[编辑]當其他方法失敗了,當合作破裂,當不確定在討論頁留言是否能引起回響,當其他人怕引起爭議而不願編輯,這時就該考慮使用本頁的方法來達成共識。底下列出一些使用範例:
- 兩派人馬正在打編輯戰,放手更新可視作在中間地帶妥協。
- 注意:在編輯戰中回退修改可能會被視為破壞並被封禁,請勿持續編輯戰。在編輯戰中勇於修改的內容應該是雙方都接收,並用於試探何處對方尚不能接受,而不是擴大戰線,也不可以是單純的回退。
- 在沒達到共識的情況下,一段時間沒有新的討論
- 討論是本方法的不能省略的必要步驟,在執行本方法時略過討論可以視作破壞。如果你的放手編輯與正在討論的內容有關,且你並沒有在討論頁參與討論,那麼你的放手編輯與本方法的步驟一並不同。放手編輯後,應馬上在討論頁或是編輯摘要告知編輯原因,而不是被其他人問起或是回退時,才做解釋。
- 正在進行的討論沒有產出結果
- 當現下的討論已經膠著沒有新進展,直接編輯看看會發生什麼事。若你的編輯仍未被接受,也應繼續保持文明和他人合作與討論。
- 相關主題只有粗略的共識,且與你的觀點有極大的差距。
- 注意:新使用者在有爭議的條目往往能帶來真誠的貢獻,因為他們未接觸過去的爭論。眾人可能在主題上保有粗略的共識,新使用者可以促使這些人在特定主題上有新進展,當然也可能引發新的爭議和糾紛。
- 局部共識反對頁面有任何修改
- 當一群使用者認為一個頁面已經完成,不需要更多修改時,這個頁面就被「凍結」了。但這與維基百科的運作相背,禁止修改的局部共識是違反編輯方針的。
不適用情況
[编辑]大體上,本方法在以下情況不適用:
- 維基社群對你要修改的部分已經有現存(不小)的共識,且你想寫的內容與共識不同。
- 頁面現存爭議,尚存未有共識的僵持爭論,而你的編輯會再此引發這個爭論。
- 頁面被保護,應提報請求解除保護。
- 頁面被存取控制,請與相關管理員或技術員提請修改。
- 你已失去理智。
- 回退你的人只是想擁有那個頁面。
- 不願頁面改變的保守派。
成功情況
[编辑]本方法在以下情況尤為成功:
- 局部共識與全域共識相背,而你想照全域共識修改。
- 大家還沒仔細思考過。
- 大家只從方針或主題上空談,而未深入討論相關共識。
- 大家雞同鴨講,未有人切中要害。
其他辦法
[编辑]本頁方法並不適用所有情況,只對一些對流程有興趣的人有用。維基百科上還有其他方法,並可能在其他情況下更有用。
- 修改、回退、再修改:不要停下編輯,也不需討論,試圖用不同的編輯內容來猜測回退者的回退原因。此方法在你的編輯量不大時往往有用,因為很容易了解其他編者怎麼思考你的編輯。但所謂的「再修改」不該跟前一個修改相同,不然等於是在跟回退打編輯戰。
- 修改、回退、回退:有時他人的回退只是失誤或誤會,這時以假定善意並回退他的回退,並在回退編輯摘要解釋你認為他的回退是誤會的理由。請避免造成修改、回退、回退、回退的情況,更不該形成三次回退。
- 你修改,他修改,你再修改:有時又稱為「修改、精煉」。他人將你的編輯文字修飾或做些改正,等他們修改完後你再繼續編輯他處;此為成功的合作編輯,請繼續保持。
- 第三方意見:如果只有你跟回退你的人在討論,建議找其他人一起討論,或是到互助客棧等地尋求更多人關注問題。
- 請求討論:讓更多人注意到你正在編輯的條目。
- 公佈欄:在條目相關的維基專題公佈欄上請求協助,讓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幫助你。
- 先討論:與本頁主旨相反,先在討論頁上發起討論,直到所有人都同意取得共識後再編輯。
- 協商:協商相關的論述。
- 零回退:當不同意他人的編輯時,完全不使用回退,而是直接找對方討論。
- 随它吧:維基百上有上千上萬個條目有待改善,若此條目你無法改變什麼,那就算了,找尋新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