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家片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家片场(九龙城,香港)为邝赞在香港独资创立的“国家电影制片厂”(英语: Kwokar Film Studio),该电影制片厂备有2个独立制片厂,营运时间从1939年至1968年,由邝氏父子三人[1]邝赞[2]、邝宁、邝光) 先后经营了三十余年。

历史

[编辑]

创办人

[编辑]

1937 年,日侵华加剧,创办人邝赞连同家人,及随身携带所研制成功的有声电影录音机“邝赞通”Kwong Tzan Tone 离开上海到香港,于1939 年创立“国家电影制片厂”Kwokar Film Studio (国家片场)。

创立电影制片厂

[编辑]

国家电影制片厂的创业作是1939 年在香港上映的有声、黑白、古装片《夜送寒衣》[3](04/17/1939首映)。

于1939年拍摄一部古装民间故事改编的《夜送寒衣》,由胡鹏先生执导,邝赞监制,此乃国家片场的创业作,当年厂址是铜锣湾利园山 (前称东角山)山顶的利园游乐场 (前英商怡和洋行的大班屋)。

创办电影公司

[编辑]

自启业以来,邝赞曾先后自资成立“胜利影业公司”、“娱乐影业公司”及“成功电影公司”。

这些电影公司及国家电影制片厂均用作出品或发行邝赞自资的电影,包括《夜送寒衣》(香港,1939年) 、《冤枉相思》(香港,1947年)、《款摆红绫带》(香港,1948年) 、《淘金记》(香港,1953年3D电影)及《木兰从军》(香港,1957年)[4]

拍摄电影花絮

[编辑]

1939年,邝赞由上海邀请友人胡鹏先生执导,邝赞监制这部有声电影《夜送寒衣》是采用邝赞所硏发的电影录音机“邝赞通”摄制而成,同时这影片也是香港导演胡鹏[5]的出道电影。除了国语片和粤语片外,厦语片和潮语片也曾于国家片场的摄影场制作。

1940年6月15日,负责《前程万里》编导的蔡楚生进住在摄影场(国家片场)的小屋,开始拍片至完成工作,影片并于12月25日在中央大戏院试映[6],1941年1月1日公映。邝赞当年是用“邝赞通”为此片收音及提供摄影场。

1948年5月16日公映《款摆红绫带》此乃邝赞所创办“娱乐影业公司”的出品创业作,取材自灵箫生的同名小说。老张《款摆红绫带先睹记》:“……大胆地运用推、拉、俯、仰、回转的镜头, 及灵巧地运用“蒙太奇”手法来造成需要的情绪, 节奏和气氛…… 难能可贵.” [7]

1950年,邝赞的“自由片场”曾参予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购建会址楼房的筹款,与大观、四达、友侨、南洋等片厂联合摄制《人海万花筒》(上映日期:香港:1950-08-23)。它是一部由10个短片组成的杂锦式影片,故事有古装有时装,有悲有喜。

邝赞自行钻研及试制立体/3D电影技术,于1953 年共拍摄了二套粤语立体/3D电影包括《战古城》和《淘金记》。 《战古城》:观众须戴上红绿眼镜观看,是香港制造的第一套立体电影,1953年5月22日在香港公映。 《淘金记》:观众须戴上偏光3D眼镜观看,租用偏光3D眼镜需费HK$0.20, 买下来是HK$0.80,这影片的立体拍摄技术可媲美当时高清水准的美国立体影片,此3D电影于1953年6月19日在香港公映( 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1953-1959): 编者的话)。

1957年,邝赞又自行钻制变形透镜技术拍摄阔银幕电影《木兰从军》[8](1957年5月25日在香港公映),这套影片以“伟大综合体”阔银幕电影技术命名。

独立影业公司租用记事录

[编辑]

1947年11月19日公映《卿本佳人》,杨香自组的香城影业公司首部制作。

于四十年代未,邝赞新建成的新片厂称为国家片场,将原先在1939年联合道6259号地段建成的国家片场改称为“自由制片厂”(自由片场),并曾专租给南国公司作为片埸,所以娱乐圈人又称此片埸为“南国片场”,及后也租作“万里片场”。[9]

1951年2月23日公映《花姑娘》,费穆创办龙马影片公司的创业作 (战后,邝赞的另一片厂“自由制片厂”专租给国内南下的电影人拍片的)。

1961年9月20日公映《三合明珠宝剑》,改编自舞台剧,冠生影业金公司创业作,国家片场制作。

1961-67年,仙鹤港联影业公司租用“国家片场”上厂。

国家电影制片厂地址

[编辑]

港岛厂址

[编辑]

1939 年,邝赞首先在香港铜锣湾利园山的山顶利园游乐场创办“国家电影制片厂”(国家片场)。当年介绍租用利园游乐场作为制片厂是利舞台总经理袁耀鸿(人称“袁伯”,当时他是利希慎公司属下娱乐公司董事),但营业不到一年已迁离该址,并选址在九龙城的白鹤山候王庙侧。

国家电影制片厂的创业作是1939 年在香港上映的有声、黑白、古装片《夜送寒衣》,由新马师曾白燕主演 。

九龙城厂址

[编辑]

在1939年期间,国家电影制片厂(即“国家片场”)由铜锣湾利园山迁移去九龙白鹤山山脚九龙城侯王庙傍侧的农地重建,正是联合道6259号地段,继续经营他们有声电影摄制平台,亦是设在九龙城的首家电影制片厂。


香港日占时期,电影制片厂要停顿经营,因其摄影厂的上盖及片埸围棚的物料全被日本士兵拆走自用,并储存在当时他们的物资大本营,九龙城民生书院的沙地大操场,其后并没有发还物料。


战后1945年期间,邝赞重建原本厂址的摄制厂后,并在1946年并接获一套由何非光编导的影片《芦花翻白燕子飞》[10](香港,1946年)。


及后,在原先“国家片场”旁,邝赞又多建一间较大面积的摄影厂,正是联合道6263号地段,亦属“国家片场”的部分,继续经营他的电影制片厂。有段时期,原先联合道6259号地段的厂房,称为“自由片场”(Ziyou Studio)。


自始,邝赞这二间电影制片厂房,除了用作自资拍片外,承办代客 (独立影业公司)摄制电影,更有租给独立影业公司创业。

国家片场(香港)遗址

[编辑]

现今九龙城贾炳达道公园的西北位置,是邝赞创办的“国家片场”及“自由片场”遗址,而公园内的一棵大榕树正好是这二间片场的座标。这棵大榕树更是《城市论坛》的背景。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钟宝贤:《香港影视百年》2004年,2007年,2011年, 香港: 三联出版。
  2. ^ 余慕云:《香港电影八十年》 1994年,1997年,香港: 区域市政局出版。
  3. ^ 《香港影片大全》第一卷(1913-1941),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
  4. ^ 《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1953-1959),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
  5. ^ 胡鹏:《我与黄飞鸿: 五十年电影导演生涯回忆录》1995年, 香港 : 三和发行出版。
  6. ^ 王人殷: 《蔡楚生研究文集》第269页,2006年,中国: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7. ^ 参见老张《款摆红绫带先睹记》,华侨日报, (1948/5/11)
  8. ^ 参见雪后《谈阔银幕电影:香港也制成了一部“木兰从军”》大公报, 1957-06-02
  9. ^ 梁灿:《香港影坛话当年》,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 1998年。
  10. ^ 《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1942-1949),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

外部链接

[编辑]

香港电影历史: 国家片场-邝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重塑邝赞创办的国家片场九龙城遗址 Kwong Tsan's Kwokar Film Studio in 1950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