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塔尼号战列舰
布列塔尼号于1920年代改装后摄像。
| |
历史 | |
---|---|
法国 | |
船名 | 布列塔尼(Bretagne) |
舰名出处 | 布列塔尼 |
铺设龙骨 | 1912年7月22日 |
下水日期 | 1913年4月21日 |
完工日期 | 1915年11月29日 |
入役日期 | 1916年2月10日 |
结局 | 1940年7月3日于凯比尔港海战中,遭英舰胡德号、决心号、勇士号击沉。 |
技术数据 | |
船级 | 布列塔尼级 |
排水量 |
|
船长 | 166米(544英尺7英寸) |
型宽 | 27米(88英尺7英寸) |
吃水 | 9.1米(29英尺10英寸) |
动力输出 | |
动力来源 | 四轴推进、4组帕森型蒸汽涡轮发动机 |
船速 | 20.6节(38.2千米每小时;23.7英里每小时) |
续航力 | 4,700海里(8,700千米;5,400英里)/10节(19千米每小时;12英里每小时) |
定员 |
|
武器装备 |
|
装甲 |
布列塔尼号战列舰(法语:Bretagne)是法国海军建造的超无畏舰,同时是布列塔尼级首舰,其同型舰为普罗旺斯号与洛林号,该舰于1912年7月在布雷斯特兵工厂放置龙骨,并于1913年4月下水,至1916年2月正式在法国海军服役。本舰以法国布列塔尼大区命名,主炮采用10门340毫米(13英寸)口径火炮,并设置在5座二联装炮塔内。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布列塔尼号被编入法国地中海舰队,并随队驻防在克基拉岛,阻止奥匈帝国海军突破亚得里亚海。然而因奥匈帝国海军的舰队出港巡航次数较少,因而布列塔尼号在战时较无建树。1920到1930年代期间,当时布列塔尼号的同型舰皆转为后备役,但本舰仍持续服役于法国海军,同时间经历过2次现代化改装,并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两处执行多次例行性海上演习与巡航任务。西班牙内战期间,由于法国奉行不干涉主义,布列塔尼号仅在沿岸执行巡逻任务。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爆发后,布列塔尼号在战争初期前去大西洋执行商贸护航任务。法国政府于1940年6月22日投降后,布列塔尼号正停靠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凯比尔港内。由于英国担心德国海军会征收法国舰艇来扩张势力,遂派遣皇家海军在1940年7月3日发动凯比尔港海战,而布列塔尼号在海战中被胡德号、决心号、勇士号的密集火炮击沉,舰上36名军官、151名士官、825名船员丧生,是该海战中人员伤亡最惨重的舰艇。翻覆的船体后来于1952年被打捞上岸,并直接拆解。
设计
[编辑]布列塔尼级战列舰的设计改良自前一型孤拔级战列舰,在主炮上配备比孤拔级更强大的型号,但当时法国造舰尺寸受到造船厂船坞容量限制而无法加长舰身,迫使主炮塔位置太过靠近舰身末端,对耐海性能产生不利影响。[1]本舰船体全长166米(544英尺7英寸)[2]、船宽27米(88英尺7英寸)、满载时吃水深度约9.1米(29英尺10英寸);舰体正常排水量为23,936公吨(23,558长吨),满载时约落在26,600公吨(26,200长吨)。出航执勤时,若是在二等船状态下可容纳34名军官与1159名乘员,但若是担任旗舰时则可容纳至42名军官与1208名乘员。[3]
本舰推进系统授权帕森海洋蒸汽轮机公司制造4组帕森型蒸汽涡轮发动机,每组发动机驱动2个传动轴,[3]另外搭配24组尼克劳斯(Niclausse)式管型锅炉[4],运转时动力可输出至28,000匹公制马力(20,594千瓦特;27,617匹轴马力),使航速达到21节(39千米每小时;24英里每小时);然而在海试时,实际航速从没超过20.6节(38.2千米每小时;23.7英里每小时)。出航时舰上可装载2,680公吨(2,640长吨;2,950短吨)燃煤,[5]在搭配足够的燃油及10节(19千米每小时;12英里每小时)航速下,巡航半径可达到4,700海里(8,700千米;5,400英里)。[3]
主要武器部分,布列塔尼号采用10门340毫米45倍径1912年型主炮,并装设在5座二联装炮塔内,所有炮塔全配置于船轴线上,船艏与船艉分别以背负式布局各配置2座炮塔,另外在船舯还配有1座主炮塔。[6]舰上次要武器方面则配有22门138毫米口径1910年型海军炮在船侧炮廓内;7门47毫米(1.9英寸)口径1902年型火炮中,2门装设于前上层建筑上方,另外5门则分别配置于各个主炮塔顶部[7],在服役前当次口径射击用;船体水线下还装有4组450毫米(18英寸)鱼雷管,左右两边舷侧各有2组,甲板下方同时设有仓储可存放20到28枚水雷。[3]本舰的水线装甲带厚度在140至250毫米(5.5至9.8英寸)之间,装甲带最厚的区域在船舯部位;主炮塔以300毫米(11.8英寸)厚的装甲板保护,160 mm(6.3英寸)厚的装甲板用来保护炮廓。弧形装甲甲板平面厚度为40 mm(1.6英寸),外倾部分的厚度则是70 mm(2.8英寸);司令塔则以266毫米(10.5英寸)厚的装甲覆盖。[5][8][9]
服役历程
[编辑]1912年至1923年
[编辑]当布列塔尼级战列舰设计方案通过后,法国海军于1912年5月1日向造船厂下订[10],并以布列塔尼半岛命名首舰。[11]本舰的龙骨接下来于1912年7月22日在布雷斯特兵工厂铺设,1913年4月21日时下水,并于1915年11月29日完工。[5]1916年2月10日,布列塔尼号正式于法国海军服役。[2]当布列塔尼号开始服役后,于1916年5月10日成为第1战斗分舰队第1总队旗舰[12],由分舰队指挥官海军中将多米尼克-马里·戈谢指挥。[3][13][14]为防止奥匈帝国舰队从亚得里亚海突破至地中海,布列塔尼号与其舰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驻防在科孚岛,来维持奥特朗托封锁线,同时拦阻德国及奥匈帝国的U型潜艇前往地中海执行任务。[15]驻防的舰队也同时向希腊达到威吓作用,避免希腊倒向同盟国。然而在战争期间,由于奥匈帝国的舰队大多停靠在港内,使得本舰在一战中较无交战;到了后期,舰上有一部分船员被调往他处操纵反潜战载具。[13]由于科孚岛上的燃煤在战争后期严重短缺,使布列塔尼号于1917年间仅能在岛上港口停靠一整年。[16]舰上的47毫米(1.9英寸)口径1902年型火炮于1918年被拆卸,改换成2门75毫米(3.0英寸)口径1897年型火炮充当防空炮用。[8][1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布列塔尼号于1918年11月返回土伦。[18]
1919年6月12日至1920年10月18日这段期间内,布列塔尼号在土伦花费4个多月进行改装;包括将340毫米(13英寸)口径主炮的最大仰角从12度增至18度,使主炮最大射程提高到21,000米(23,000码)。前甲板4门138毫米(5.4英寸)口径火炮在航行时仅能在天气良好的状况下运作,一旦遭遇波涛汹涌的海面,激起的浪花会冲刷炮管,使得该火炮进水而瘫痪,最后考虑其使用效率过低而移除;另外,原本前船楼以75毫米(3.0英寸)口径防空炮与2门47毫米(1.9英寸)口径防空炮混搭配置,改由4门75毫米(3.0英寸)口径1918年型防空炮取代,并将新的防空炮配置在船舯。舰上的前桅杆改换成三脚桅杆,并将主桅高度缩短,以允许舰上仍能系留鸢式气球。[12]火控系统方面则是安装维克斯系统,同时搭配3.66米(12英尺0英寸)长的测距仪在三脚桅杆之上,另外增加2组2米(6英尺7英寸)长的测距仪,放置在船艛建筑两侧,供138毫米(5.4英寸)口径火炮使用。[19]法方人员还曾经尝试将起飞平台安装在第2号与第4号主炮顶部,供飞机起飞用,但最后没有成功。[20]
1921年6月6日,布列塔尼号成为地中海舰队的旗舰[12],由海军中将亨利·萨隆指挥。[21]接下来本舰随同普罗旺斯号抵达勒阿弗尔参与海军舰队检阅,至9月才返回土伦。[18]在此期间,海军中尉保罗·塔斯特曾使用本舰进行一连串的战机俯冲轰炸实验。[22]1922年2月18日至3月1日期间,布列塔尼号与法兰西号一同接待来访滨海自由城的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及考文垂号。同年6月28日时,两舰将前奥匈帝国海军欧根亲王号战列舰当作靶舰执行炮术训练,欧根亲王号最终被两舰击沉。1922年7月18日,布列塔尼号与法兰西号、巴黎号开始一同执行巡航任务,访问位于比斯开湾与英吉利海峡上的各个法国港口。[18]然而法兰西号在同年8月25日晚上至26日凌晨正要驶入基伯龙港内时不甚触礁,船身进水数小时后便翻覆沉没。布列塔尼号与巴黎号随后赶来营救绝大多数遇难的船员,仅有3人在此事故中殉职。本舰于1923年持续执行海上演习,然而在1923年6月22日时于法属突尼斯比塞大运河搁浅,所幸此次只是短暂的意外,舰体也没有受损。[23]同年9月1日,布列塔尼号将地中海舰队旗舰一职转交给普罗旺斯号。[12][21]
1924年至1939年
[编辑]1924年5月1日至9月29日期间,布列塔尼号在土伦进行大修,项目包括主炮最大仰角提升至23度,使最大射程增加到23,700米(25,900码);前船体部分装甲移除,以减轻船艏重量并增加前干舷高度;其中4组锅炉改换成燃油式锅炉,同时移除起飞平台;另加装2组1.5米(4英尺11英寸)长的高角度测距仪,供防空炮使用。[19]在大修结束后,布列塔尼号于1925年10月回到地中海舰队,并再度成为该队旗舰。[12]1926年4月27日至5月1日期间,海军部长乔治·莱格搭乘本舰前往马耳他进行官方访问。[24]由于布列塔尼号的部分锅炉准备于1927年10月1日大修,因此地中海舰队旗舰一职改由普罗旺斯号担任。[12]这次大修时程从1927年11月15日至1928年5月12日,法国海军还顺便将舰上的火控系统升级,原安装在指挥仪控制塔的维克斯(Vickers)系统换成夏蒙德-格拉纳特(Chamond-Granat)系统;除了炮塔内设置的2米(6英尺7英寸)长测距仪以外,其它原先的测距仪皆被更换;另加装2副4.57米(15英尺0英寸)长的测距仪在司令塔顶部,以及前桅顶部的指挥仪控制塔与主桅底部。为了量测瞄准目标与实际落弹点之间的距离,工程人员加装2组测距仪,其中1副3米(9英尺10英寸)的型号安装在指挥仪控制塔内,另1副长8.2米(26英尺11英寸)且可横移的型号安置在第2号主炮塔顶部,还有安装1副2米(6英尺7英寸)长的测距仪供副炮使用。[19][25][26]
1928年7月3日,布列塔尼号、普罗旺斯号、洛林号一同前往勒阿弗尔参加由法国总统加斯东·杜梅格主持的舰队检阅典礼,隔年3舰一同在地中海度过。布列塔尼号后来于1930年5月10日随普罗旺斯号、巴黎号参加由总统杜梅格所主持的征服阿尔及利亚100周年纪念暨舰队检阅典礼。1930年10月1日,法国海军将布列塔尼号退役,并准备在1932年7月1日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原先在舰上的燃煤锅炉全更新为小型燃油锅炉,锅炉占用空间的缩小让第2锅炉舱得以改装为储油槽,使舰上燃油储存量提升至2,500公吨(2,500长吨)。内侧螺旋桨轴改由帕森齿轮传动巡航涡轮机驱动,并更换了驱动外部螺旋桨轴的高压涡轮机。4组450毫米(18英寸)鱼雷管与船艉4门138毫米(5.4英寸)口径火炮被移除,炮墎上的火炮炮窗也用装甲板封闭之;4门75毫米(3.0英寸)口径1918年型防空炮改换成8门75毫米(3.0英寸)口径1922年型火炮,另外还安装新的指挥仪控制塔及一对配有2米(6英尺7英寸)测距仪的防空火炮指挥仪。[12][27][28]
在1934年11月12日完成现代化改装后,布列塔尼号与普罗旺斯号一同编入第2战斗分舰队第2总队,并驻扎在土伦执行例行性训练。1934年6月下旬,布列塔尼号与联合舰队一同参与海上演习,接着在同年10月29日至12月3日间进行短暂地改装。1935年5月11日,本舰随队于亚速尔群岛进行海上操演,之后在亚速尔群岛、法属摩洛哥等地进行港口访问,最后于1935年6月16日抵达布雷斯特。[29][30]随着法国与纳粹德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上升,法国海军司令部决定加强布雷斯特分舰队来威慑德国,因此布列塔尼号与其同型舰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大多数时间几乎都常驻在布雷斯特港口。[31]1935年7月7日至11日间,布列塔尼号与普罗旺斯号一起在布列塔尼格鲁瓦进行炮术射击训练。本舰原属于第2战斗分舰队,在1935年8月15日更名为大西洋分舰队(法语:Escadre de l'Atlantique)。从1936年开始,所有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上的4.57米(15.0英尺)测距仪都换成5米(16英尺)测距仪。接下来本舰随大西洋分舰队执行巡航任务,访问葡萄牙亚速尔群岛、西班牙马德拉群岛、葡属佛得角、法属摩洛哥等港口,并于1937年2月26日返回布列斯特。[29][30]由于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爆发,法国在此战中奉行不干涉主义,仅派遣布列塔尼号等舰在战争期间于西班牙沿岸执行巡逻任务,所有巡逻任务直到1937年8月才结束。[18]不过在1937年时,本舰参加大西洋和地中海分舰队共同举行的年度海上演习行动,结束演习后再参加法国海军部长阿尔方斯·加斯尼尔-杜帕克于1937年5月27日举行海军阅兵典礼。从1938年开始,布列塔尼级战列舰将指挥仪控制塔中的测距仪替换为8米(26英尺3英寸)型号,此次小改装于1938年10月1日完成,然后本舰一直执行勤务至1939年5月。1939年6月10日,本舰随第2战斗总队并入地中海分舰队。[29][3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编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布列塔尼号正驻锚在土伦港口。由于意大利在二战刚开始时尚处在中立阶段,因而对法国地中海舰队未造成威胁。[18]尽管如此,法国海军仍派遣3艘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于1939年9月1日至10月5日间,护送法国本土与法属北非之间部队运输舰队。[32]1939年12月4日,布列塔尼号与普罗旺斯号、柯尔贝尔号、杜布雷号、普里毛居特号,以及数艘驱逐舰与潜艇航行至达喀尔及法属西非搜寻德国袭击商船与海上封锁的军舰,但最后没有找到任何执行勤务的德国军舰;至12月中时,该特遣舰队返回地中海。[33]返回土伦后,布列塔尼号开始进行大修,此次工程持续至1940年3月3日为止[18];改修期间,本舰原先的8米(26英尺3英寸)长测距仪替换成长12米(39英尺4英寸)型号。[30]
1940年3月11日,布列塔尼号携带1,820箱储备金条,与同样携带1,179箱储备金条的阿尔及利亚号组成X舰队,一同从法国本土运往北美洲,并于1940年3月22日抵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回程途中,布列塔尼号护送2艘载有法国购买82架飞机的美国商船,准备运往法国本土;1940年4月10日,布列塔尼号返回土伦。[12]5天过后,布列塔尼号与洛林号一同前往法属阿尔及利亚奥兰,并于1940年4月18日在当地与普罗旺斯号会合。[34][35]1940年4月27日,布列塔尼号与其2艘同行舰先是转移到阿尔及尔,然后再前往埃及亚历山大港进行任务交接。[36][37]3艘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于1940年4月30日通过西西里海峡,途中由法国第3巡洋舰总队掩护。在前往亚历山大港途中,3艘布列塔尼级战列舰遇见英国的君权号和马来亚号战列舰,之后护航的法国巡洋舰队离去,而3艘布列塔尼级战列舰则继续前往目的地,之后3舰在亚历山大港被分配到新的X舰队。[38]
当德国陆军于1940年5月10日入侵法国后,意大利加入战争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高;为了因应新战局,英法联合海军司令部决定将海军力量集中在西地中海。布列塔尼号与普罗旺斯号为此而从X舰队召回,改由2艘巡洋舰顶替原先这2舰在X舰队的职位;2艘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与2艘驱逐舰于1940年5月20日离开亚历山大港,接着于1940年5月23日抵达比塞大。法国海军总司令弗朗索瓦·达尔朗上将决定所有主力舰都应集中在凯比尔港,因此2舰接着依照指示前往该地。布列塔尼号与普罗旺斯号于1940年5月27日抵达凯比尔港,并与配有法国最先进军舰的突袭舰队(Force de Raid)会合,但法国的海军威摄能力仍未能成功阻止意大利参战。[39]
结局:凯比尔港海战
[编辑]当法国于1940年6月22日投降时,法军舰队在纳粹德国与意大利的监视下解除武装,并与轴心国海军休战。然而英国最高指挥部担心法国舰艇会被轴心国接收,使轴心国海军在舰艇数量上远超过英国皇家海军。温斯顿·丘吉尔后来授权詹姆士·萨默维尔海军中将组H舰队,威胁凯比尔港内的法国舰队加入英国与自由法国海军继续抵抗,或是投降并拘留在同盟国势力下,再不然就必须凿沉所有舰艇;如果法军在期限内皆未回应,英军会直接将其击沉。萨默维尔带领舰队抵达凯比尔港后,于1940年7月3日向法军发送最后通牒,但法军舰队指挥官马塞尔-布鲁诺·让苏尔对此采拖延战术不做任何回应,并向法国海军总部求援,于是英军在通报丘吉尔后,由丘吉尔下令英国舰队向法舰开火。[40][41]
已驻扎于凯比尔港一个月以上的布列塔尼号,在英国舰艇射击中接连被胡德号、决心号、勇士号的4发15英寸(381毫米)口径炮弹击中。前三轮齐射中,布列塔尼号就于当日16:59[注 1]被2发炮弹击中,其中1发命中第4号炮塔以下水线区域,点燃舰上一部分340毫米(13英寸)口径炮弹,从而引发大规模爆炸,接着又因爆燃效应毁坏了舱壁和水密门;命中区周边大火四起,火势大到超过桅顶,造成多数船员丧生。与此同时,海水从右舷破口大量涌入。[42]幸运的是,涌入的海水暂时阻止大火破坏船身,火势被控制在船艉340毫米(13英寸)炮弹弹药库附近,而这区域已经有一部分裸露在室外。[43]另一发炮弹命中水线上方的中央机舱后引爆,舱内船员因来不及逃命而几乎丧生,仅1名船员大难不死,舰上的电源与内部通讯系统也在这波攻击中一并击毁。[42]
7分钟后,又有2发高爆弹同时击中布列塔尼号。一发在三脚桅杆底部引爆,这附近刚好有防空炮,顺势点燃一旁弹药箱中的防空炮弹。[42]另一发直接穿过船舯炮廓处,并在船内爆炸,炸开后舰体开始漏油,又引发一场巨大的火灾。当日17:09时,布列塔尼号发生大规模爆炸,随后翻覆在海上。[43][44]舰体沉没后,共有36名军官、151名士官、825名船员丧生,占此海战中总伤亡人数绝大部分,同时是此战中人员伤亡最惨的舰艇。[45]英军结束攻击后,法方人员曾对布列塔尼号残骸进行初步打捞工作,但一名潜水员试图用氧乙炔气切来切开船体时因爆炸而严重受伤,加上盟军于1942年11月开始入侵北非,所以整个行动被迫中断。[46]后来为了延伸军港,法国当局不得不将布列塔尼号残骸移除;所有残骸于1952年到1954年12月21日间打捞上岸,并拆解报废。[6][47]
注释
[编辑]脚注
引用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76–177页.
- ^ 2.0 2.1 Dumas 1986,第79页.
- ^ 3.0 3.1 3.2 3.3 3.4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63页.
- ^ Dumas 1986,第81页.
- ^ 5.0 5.1 5.2 Gardiner & Gray 1985,第198页.
- ^ 6.0 6.1 刘怡(2011年),第122页
- ^ Dumas 1986,第83页.
- ^ 8.0 8.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6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72–175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62页.
- ^ Silverstone 1984,第92页.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Meirat 1969,第26页.
- ^ 13.0 13.1 Whitley 1998,第42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44–245页.
- ^ Halpern 2004,第19页.
- ^ Whitley 1998,第42–43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77页.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Whitley 1998,第43页.
- ^ 19.0 19.1 19.2 Dumas 1986,第15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04页.
- ^ 21.0 21.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47页.
- ^ Smith 2008,第22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89–290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90页.
- ^ Dumas 1986,第163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06–307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91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07–308页.
- ^ 29.0 29.1 29.2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94–295页.
- ^ 30.0 30.1 30.2 30.3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10页.
- ^ Jordan & Moulin 2013,第168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11页.
- ^ Rohwer 2005,第10页.
- ^ Rohwer 2005,第16页.
- ^ Jordan & Moulin 2013,第179页.
- ^ Rohwer 2005,第21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12页.
- ^ Jordan & Moulin 2013,第182页.
- ^ Brown 2004,第23页.
- ^ Robertson & Dent 2007,第25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12–313页.
- ^ 42.0 42.1 42.2 Jordan & Dumas 2009,第78页.
- ^ 43.0 43.1 Alexandrov 2009,第51页.
- ^ Robert & William 1980,第46页.
- ^ Rohwer 2005,第31页.
- ^ Whitley 1998,第44页.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14–315页.
参考书目
[编辑]- Alexandrov, Yuri Iosifovich. Linear ships of the type Bretagne (1912-1953) Линейные корабли типа «Бретань» (1912—1953). Combat ships of the world ISTFLOT. St. Petersburg.: Munirov. 2009. ISBN 978-5-98830-034-2 (俄语).
- Brown, David. The Road to Oran: Anglo-French Naval Relations, September 1939–July 1940. London: Routledge. 2004 [1990]. ISBN 978-1-135-77163-8 (英语).
- Dumas, Robert. The French Dreadnoughts: The 23,500 ton Bretagne Class. Lambert, Andrew D. (编). Warship X.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74–85, 158–165. ISBN 978-0-85177-449-7 (英语).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英语).
- Halpern, Paul G. The Battle of the Otranto Straits: Controlling the Gateway to the Adriatic in World War I.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253-34379-6 (英语).
- Jordan, John; Caresse, Philippe. Fren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7. ISBN 978-1-59114-639-1 (英语).
- Jordan, John; Dumas, Robert. French Battleships 1922–1956.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ISBN 978-1-59114-416-8 (英语).
- Jordan, John; Moulin, Jean. French Cruisers: 1922–1956.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84832-133-5 (英语).
- Meirat, Jean. French Battleships Lorraine, Bretagne and Provence. La Revue Maritime (Paris: Institut Français de la Mer). 1969, (261, 263, 265). OCLC 41554533 –通过F. P. D. S. Newsletter, VI:4, pp. 26–27, 1978 (英语).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英语).
- Robert, O. Dulin; William H., Garzke. British, Soviet, French and Dut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Jane's Publishing Company, Ltd. 1980. ISBN 0-7106-0078-X (英语).
- Robertson, Stuart; Dent, Stephen. Conway's The War at Sea in Photographs 1939–1945. London,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7. ISBN 978-1-84486-045-6 (英语).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英语).
- Smith, Peter C. Dive Bomber!: Aircraft, Technology, and Tactics in World War II. Mechanicsburg: Stackpole Books. 2008. ISBN 978-0-8117-4842-1 (英语).
- Whitley, M. J.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1-55750-184-X (英语).
- 刘怡. 戰艦崛起: 一戰世界各國主力艦全覽. 台北市: 知兵堂出版社. 2011. ISBN 4712070144046.
延伸阅读
[编辑]- Christian-Jacques, Ehrengardt; J. Shores, Christopher. L'aviation de Vichy au combat. Tome I: les campagnes oubliées. Panazol: Lavauzelle. 1985 (法语).
- Dumas, Robert; Guiglini, Jean. Les cuirassés français de 23,500 tonnes. Grenoble, France: Editions de 4 Seigneurs. 1980. OCLC 7836734 (法语).
- Hore, Peter.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London: Southwater Books. 2006. ISBN 978-1-84476-377-1 (英语).
- O'Hara, Vincent P.; Dickson, W. David; Worth, Richard. On Seas Contested: The Seven Great Navi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0. ISBN 978-1-59114-646-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