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热带风暴莫拉克 (2003年)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热带风暴莫拉克(胡安宁)
Tropical Storm Morakot (Juaning)
热带风暴(日本
一级台风(美国
8月3日,正处最高强度的热带风暴莫拉克
形成2003年7月31日 (2003-07-31)
消散2003年8月4日 (2003-08-04)
最高风速10分钟持续 85公里/小时(50英里/小时)
1分钟持续 120公里/小时(75英里/小时)
最低气压992百帕毫巴);29.29英寸汞柱
死亡共三人
损失$3100万(2003年美元
影响地区
2003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热带风暴莫拉克(英语:Tropical Storm Morakot),在菲律宾被称为热带风暴胡安宁[注 1][1],在2003年8月缓解中国大陆干旱状况之前,为台湾带来大量降雨。当年西太平洋第十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其名(泰语:มรกต)是由泰国提供,即绿宝石。莫拉克在7月31日于菲律宾海的一个不稳定天气区域内生成。向西北移动,有利的条件使系统在8月2日达到热带风暴标准。当天晚上,莫拉克达到风力时速85公里、最低气压992毫巴百帕;28.29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注 2]。该强度维持数小时,直到不太有利的大气条件使系统稍为减弱;随后,莫拉克在8月3日登陆南台湾。随后,风暴有所减弱并进入台湾海峡,翌日最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泉州市附近登陆。风暴在中国大陆上空迅速减弱,并在登陆数小时后完全消散。

在台湾,即莫拉克首个登陆地点,强降雨引发水灾。某些地区的商业航班、学校和铁路服务在风暴来临前被取消。台东县近两天的最大降水量达到653毫米。降雨也造成农作物损失,估计超过7000万新台币(200万美元[注 3]。据报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降雨量创历史新高。受影响最严重的城市是泉州市,莫拉克造成的损失达2.4亿人民币(2900万美元),据报另有一人死亡。中国东南地区亦普遍停电。由于先前存在的干旱条件,为了人为地增加降雨,当局进行703次人工降雨;此类行动导致目标地区出现中度降水。整体而言,莫拉克造成大约3100万美元的损失以及三人死亡。

气象历史

[编辑]
根据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的强度绘制的风暴路径图
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2003年7月下旬,菲律宾海楚克西北方的一片不稳定天气区域开始持续,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在7月30日早上首次发现[1][2]。由于一整天的大气条件维持良好,该系统在7月31日上午6时由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级至热带低压标准[1],随后日本气象厅JMA)在六小时后亦跟随[2][3]。因此,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将系统命名为胡安宁(Juaning)以用于当地。该系统在一道行经的低压槽影响下向北偏西移动[1],在8月2日上午6时进一步增强为热带风暴[3],因此得名莫拉克(Morakot)。当时,风暴结构良好,外流稳定[1]

风暴继续增强,在8月2日晚上6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莫拉克已达风力时速85公里、最低气压992毫巴百帕;28.29英寸汞柱[3],然而,当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仍然认为莫拉克仍在增强。发展出一粗糙的风眼促使该机构在8月3日上午6时将风暴升级至台风标准[2],尽管其他机构仍然维持莫拉克的热带风暴标准[1]。在当天余下的时间里,气旋的移动相当不稳定,然后在8月3日晚上首次登陆台湾台东县[2]。莫拉克在登陆前略为减弱,因此日本气象厅对登陆时风暴强度的估计略为降低至每小时75公里[3]。尽管风暴横越该岛时前进速度有所减慢,但其经过台湾的时间仍然很短,莫拉克在8月4日早上进入台湾海峡[1]。气旋的西北路径使风暴在当天大约上午10时进行第二次登陆,这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泉州市附近[2]。风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空迅速减弱,登陆仅两小时后,日本气象厅便宣布莫拉克的强度已减弱至热带低压标准[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继续监测该系统,直到确定它已在8月5日凌晨0时前消散[2]

防灾措施及影响

[编辑]

由于预计风暴将吹袭台湾中央气象局CWB)在8月2日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4]。台湾与绿岛乡兰屿之间的商业航班被取消,台湾东海岸的铁路服务亦被取消[5]。莫拉克横越南台湾,导致全岛均有大量降雨。台东县近两天来自该热带气旋的最高降水量达到653毫米[1]台东市东南部的大雨将树木连根拔起并引发山体滑坡[6]屏东县发生山洪暴发。更多的山体滑坡阻塞当地的高速公路,该县的小学和初中被迫关闭。该县亦发生停电并影响数百名住户[7]。降雨造成农作物损失超过7000万新台币(200万美元[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发生强降雨和洪水。福建省晋江市的一个气象站在18小时内测得544毫米的降雨量;这是自有记录以来该市遭遇的最大暴雨事件。紫帽镇亦降下大雨,据记录,该镇8小时内的降雨量为334毫米。泉州市受降雨影响十分严重,总损失达2.4亿元人民币(2900万美元)。该市有一人死亡。在更南方的河源市,暴雨造成大范围停电。强风将两人从高处的临时支架英语Falsework上吹下来,他们均告不治。莫拉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降雨在某程度上缓解该区持续的干旱状况。然而在热带风暴过后,福建省仍然进行703次人工降雨,以提升人工降雨量。这包括部署1,027枚火箭和14,700枚含有碘化银的炮弹。因此,在13.8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总降雨量从40-60毫米不等,这归因于以人类学方法增强降水[1]。虽然与莫拉克没有直接关系,但风暴的气旋环流英语Cyclonic rotation部分有助在香港部分地区产生烟雾并导致低能见度[9]

命名

[编辑]

2002年,由于印度气象局出于宗教原因反对,翰文(หนุมาน)这个名称在使用前已被替换[10][11]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为进入其责任区域的热带气旋给予名称,无论其由日本气象厅给予的官方名称如何。此名称适用于当地,达到其监测热带气旋的目的[1]
  2. ^ 如无特别说明,所有风速数据均为10分钟持续风速。
  3. ^ 如无特别说明,所有损失金额均为2003年美元价值。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Padgett, Gary; Boyle, Kevin; Chunliang, Huang.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gust 2003. Summaries and Track Data. Australiansevereweather.com. October 2003 [2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2. ^ 2.0 2.1 2.2 2.3 2.4 2.5 Furze, Peter; Preble, Amanda. 2003 Annu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JTWC Annu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报告) (Pearl Harbor, Hawaii: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United States Naval Pacific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Center). 2003: 148–157 [2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2-21). 
  3. ^ 3.0 3.1 3.2 3.3 3.4 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 – Tokyo. Annual Report on Activities of the RSMC Tokyo – Typhoon Center 2003 (PDF) (报告). Tokyo, Japan: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31. 2003 [2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3). 
  4. ^ Taiwan issues sea/land warning for Typhoon Morakot. Taipei, Taiwan. Deutsche Presse-Agentur. August 2, 2003. 
  5. ^ Taiwan Morakot lands on south Taiwan on way to China. Taipei, Taiwan. Deutsche Presse-Agentur. August 3, 2003. 
  6. ^ Airport closed, trees uprooted as Storm Morakot approaches Taiwan. Taipei, Taiwan. Agence France Presse. August 3, 2003. 
  7. ^ Tropical storm Morakot floods southern Taiwan, causes landslides. Taipei, Taiwan. Agence France Presse. August 4, 2003. 
  8. ^ Tropical Cyclones in 2003 (PDF) (报告). Hong Kong, China: Hong Kong Observatory: 28. April 2004 [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30 September 2013). 
  9. ^ Phillips, Heike. Mainland smog blamed for shrouding city; Visibility down to 920m on Lantau as tropical storm Morakot leaves its mark.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Guangdong, China). August 6, 2003: 3. 
  10. ^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Report of the Typhoon Committee on its Thirty-Fourth Session (DOC).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1 [2008-03-04]. [永久失效链接]
  11. ^ Tropical Cyclone Programme. Typhoon Committee Operational Manual — Meteorological Component (PDF).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8 [2008-03-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1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