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观
外观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白骨观,又称骸骨想,或简称骨想,白骨观最早源自不净观中的墓园九相中的后半阶段,观想尸体腐化或火化之后所剩下的白骨[1]。
概论
[编辑]白骨观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源自不净观中的九想观[2][3],是通过对人的骨相的观想,对治世间法的贪爱执著。[4] 在《大般涅槃经》特别指声闻弟子对治贪心的修观之法[5],在《大方等大集经》更进一步说明修此观能得舍摩他定[6]。
白骨观的内容,是从死尸在身皮血筋肉消失后,呈现出来的种种骨骸关节的相貌,进行观想。[7]
参考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中部》〈大念处经〉:“复次,诸比丘!就如比丘得见被丢弃于墓墟之死尸,已成无血无肉,筋腱连结之骸骨。因此反观自身,思惟:此身亦为如是法,难免如此之情况。如是,比丘安住于身,观照内身;安住于身,观照外身;安住于身,观照内外身。安住于身,随观生法;安住于身,随观灭法;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于是“有身”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于身,循身观察。复次,诸比丘!就如比丘得见被丢弃于墓墟之死尸,已成骸骨散置各处;有手骨、踝股、脚骨、小腿骨、大腿骨、髋骨、肋骨、背骨、胸骨、颈椎骨、下颚骨、牙龈骨、头盖骨。因此反观自身,思惟:此身亦为如是法,难免如此之情况。如是,比丘安住于身,观照内身;安住于身,观照外身;安住于身,观照内外身。安住于身,随观生法;安住于身,随观灭法;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于是“有身”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于身,循身观察。”
《大毘婆沙论》:“修行者,起不净想时,先往冢间,观不净相,所谓:死尸青瘀、膖胀、脓烂;或虫兽食啖,血肉狼藉,支节分离;或肉尽筋连,唯观骨锁,次第连接。取是相已,至一近处,闭目思惟,若皆分明现前者善,若不明了,当更往观。如此,善观不净相已,疾还所止,洗足敷座,结跏趺坐,调滑身心,令身心柔软,身心堪能,身心无热,身心离盖。
既令身心离诸盖已,取先外相,以方己身,如彼此亦尔,如此彼亦尔,谓:我此身,具有如前诸不净相,因于足骨,以拄踝骨;因于踝骨,以拄胫骨;因于胫骨,以拄膝骨;因于膝骨,以拄髀骨;因于髀骨,以拄髋骨;因于髋骨,以拄腰骨;因于腰骨,以拄脊骨;因于脊骨,傍连肋骨;又因手骨,以拄肘骨;因于肘骨,以拄臂骨;因于臂骨,以拄肩骨;因于肩骨,以拄脊骨;复因脊骨,以拄项骨;因于项骨,以拄颔轮;因于颔轮,以拄齿鬘;上有髑髅。
于此身中,骨锁次第,善取相已,系念眉间,然其所乐,有广有略。若乐略者,即从眉间,入身念住;从身念住,入受念住;从受念住,入心念住;从心念住,入法念住。若乐广者,从眉间起,复观髑髅、齿鬘、颔轮,次第观察,乃至足骨。次由胜解作意力故,令所观骨锁,渐增渐广,遍满一床、一房、一院、一僧伽蓝、一村、一田、一城、一国,乃至大海边际,所有大地,皆为白骨,周匝遍满。复以胜解作意力故,从彼渐略,舍大地骨,观于一国;舍一国,观一城;乃至舍一房,观一床;复舍一床所有骨相,但观身骨,谓:观足骨,次观踝骨,次观胫骨,乃至最后观髑髅骨,舍髑髅骨,系念眉间。彼瑜伽师,若于如是广略自在,是名不净观成。”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9〈舍利子品〉:“应修九想,何等为九?谓膖胀想、脓烂想、异赤想、青瘀想、啄啖想、离散想、骸骨想、焚烧想、厌坏想” (CBETA, T07, no. 220, p. 429, c17-19)
-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9:“初释九想观门者。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此九种法门通称想者。能转心转想所谓能转不净中净颠倒想。故名为想。” (CBETA, T46, no. 1916, p. 535, c15-18)
-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9“行人心厌六欲犹如怨贼。故修九想以为对治。” (CBETA, T46, no. 1916, p. 535, c3-4)
- ^ 《大般涅槃经》卷25〈10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声闻弟子有因缘故生于贪心。畏贪心故修白骨观。” (CBETA, T12, no. 374, p. 516, c13-14)
- ^ 《大方等大集经》卷33〈4 分别品〉:“观四真谛。是名声闻不净观。成就获得舍摩他定。是名白骨观相” (CBETA, T13, no. 397, p. 226, a3-5)
- ^ 《思惟略要法》卷1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𫄧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不了竭则不见。”(CBETA, T15, no. 617, p. 298, c19-p. 299,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