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民
道教 |
---|
道教主题 |
种民,又叫善种人,六朝道教术语,指积有善行,好慕仙术,在末世灾劫之时,得蒙神仙、真君所救度的道治之民、奉道之人[1][2][3],在某些天师道教团中,则和“黄赤之术”(房中术)、“授(将军)箓”的仪式有所联系[3]。
道教天界三十六天有“四种民天”,位于无色界天之上,三清境之下,三灾所不能及,即:大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
概要
[编辑]“种民”乃天师道教团末劫济度的核心观念,并和六朝道教的“终末论”(eschatology)有密切关系[4][3]。
在《老子想尔注》中,已有近似“种民”的概念,书中力倡“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的修道要求[4]:
“天地像道,仁于诸善,不仁于诸恶;故煞万物,......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刍狗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张鲁所颁行的〈大道家令戒〉中,称灾劫之时,“改心为善,行仁义,则善矣,可见太平,度脱厄难之中,为后世种民。虽有兵病水害之灾,临危无咎,故曰道也”。
“种民”一词,不仅出现在《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在和天师道有关的作品,如《女青鬼律》(西晋末)、《洞渊神咒经》(东晋末)、《正一天师告赵昇口诀》(南北朝刘宋),以及北魏新天师道的《老君音诵戒经》都有所提及[3]。
上清经系的《真诰》、《上清三天正法经》、《上清后圣道君列记》,灵宝经系的《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九天生神章经》中,更继续援用此一概念[3]。
东晋中期已存世的金阙帝君传记—《上清后圣道君列纪》中,描绘了当时道教的灾劫和救度意识:
“其后甲申之岁、已前已后,种善人,除残民,疫水交其上,兵火绕其下,恶恶并灭, 凶凶皆没。好道陆隐, 善人登山,流浊奔荡,御之鲸渊,都分别也。到壬辰之年三月六日,圣君来下,光临于兆民矣”。
由于末世劫难即将在甲申之年来临,在此时程之内,金阙帝君不仅必须精勤修行,同时还得选择适合人选,授其道法,要他们协助自己从事“除妖存种”的工作。而所有成道者都必得祂的封赐,位列祂所率领的仙班, 一如传记所言:“灭恶人已于水火,存慈善已为种民。学始者为仙使,得道者为仙官”[5]。
此甲申灾劫之说,源自东晋末期社会上流传的谶言,在甲申年将有大洪水,天地秩序大乱,八年后的壬辰年将由真君李弘出世,一统江山。
刘裕派的方士,将李弘讲得像东汉时李氏辅佐刘氏中兴汉室一样,李弘将辅佐刘裕,进入太平盛世。实即为刘裕篡晋所制造的舆论[6][6]。
小林正美指出[4]:
“道教的终末论,认为在最近的将来这个地上世界要发生大灾害,天崩地裂,所有的恶人全部会死灭,只有善人的种民才能生存下来,可在大灾后地上将出现的新的太平之世中见到圣君。这终末论是由东晋中期前后上清派之人开始提倡的,种民、种人、种臣的观念也是在那样的终末论中才开始被使用。”
种民天
[编辑]“四种民天”,又称“圣弟子天”,“四民天”,“四梵天”,即常融天、腾胜天、梵度天、贾奕天。按《道教义枢》所说,为用断习气,“有欲善业”者所感生处,虽未登举三清境,预种民者,皆无退转[7]。
按法琳《辩正论》的记载,道教的《四见论》认为:“三界之外次四民天。所谓东华、南离、西灵、北真。行仁者生东华宫。行礼者生南离宫。行义者生西灵宫。行信者生北真宫”,当三界之内,大劫交时,有此四行者,堪为种民。王母迎之登上四天,为下民种。
参考文献
[编辑]- ^ 《魏书·释老志》:“其中能修身练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
《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天启其衷,得闻圣化,心开改迹,好生乐道。仰慕灵感,斯求真应,庶蒙清荡,以延性命,恒舍秽率善,愿为种民,攒求遐年,当须天启,登山履川,亦赖灵助,注心道门,不敢携贰。”
《太平经钞‧甲部》:“天地混韲,人物糜溃。唯积善者免之,长为种民。种民智识,尚有差降,未同浃一,犹须师君。君圣师明,教化不死,积炼成圣,故号种民。种民,圣贤长生之类也。长生大主号长生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王明研究指出:“《道藏》中《太平经钞》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系节录《太平经》文而成。《太平经》甲部已经亡失了。现存的《太平经钞》,以甲部的字数为最少,疑《钞》甲部是后人所伪补。《钞》甲部的文字来源,以《灵书紫文》为主,《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并为其采取的材料)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下世浮薄,持心不坚,新故民户见世知变,便能改心为善,行仁义,则善矣,可见太平,度脱厄难之中,为后世种民,虽有兵病水害之灾,临危无咎,故曰道也。子念道,道念子;子不念道,道不念子也。”
《女青鬼律》:“末世废道,急竞为身,不顺天地,伐逆师尊。尊卑不别,上下乖离。善恶不分,贤者隐匿。国无忠臣,亡义违仁。法令不行,更相欺诈,致使寇贼充斥,洿辱中华,万民流散,荼毒饥寒,被死者半,十有九伤,岂不痛哉!岂不痛哉!乱不可久,狼子宜除,道运应兴,太平期近,今当驱除,留善种人。” - ^ 川胜义雄. 種民. 世界大百科事典.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 ^ 3.0 3.1 3.2 3.3 3.4 张毅民. 選民與種民:基督宗教宗徒教父作品與 早期天師道經典之比較研究 (PDF). 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论文. [2017-12-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08).
- ^ 4.0 4.1 4.2 王璟.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成書年代考辨 (PDF). 成大中文学报. 2014 [2017-12-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08).
- ^ 张超然. 試觀與保舉:東晉南朝道教試煉傳統及其發展 (PDF).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8).
- ^ 6.0 6.1 刘屹. 近年來道教研究對中古史研究的貢獻.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 ^ 《道教义枢》:“上三宫大乘之业,与四民天同,虽未登举,已超三界,大劫交周,灾所不及。故《太真科》云:已出三界,虽未登举,预种民者,皆无退转。若运开须化,应感下生,和光同尘,不累其德,接引后生,申明道教。是知劫坏则飞升上境,故有飞仙之名,劫成则应为民种,故有种民之号。....三界中间四民天位,用断习气,有欲善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