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巡抚衙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点石斋画报刊印台湾民主国成立的游行送印场景于台湾巡抚衙门。
台湾巡抚衙门旧址碑,位于现在的中山堂旁边。
台湾巡抚衙门旧址碑背面。

台湾巡抚衙门清朝福建台湾省地位最高的衙署,当时与邻近的钦差行台遥遥相望。原址位于今中山堂左侧、孙中山铜像后方、台北市政府警察局附近设有“清台湾巡抚衙门旧址”石碑。

历史

[编辑]

依据旧址石碑内文的记载,刘铭传台湾巡抚时期选定在北移后的台湾府(今台中市)桥仔头建造台湾省城,完工前刘铭传续留台北延平南路、武昌街口所建之巡抚衙门,故延平南路旧称为抚台街,以至于日治时期建于延平南路上的“大和町洋楼”被后世冠上台北抚台街洋楼。后继任巡抚邵友濂将省会由建造中的省城移往台北府,于承恩门内构筑巡抚衙门,耗资57,653银元,历经两年方告落成内,分文武两部,规模宏伟,为台湾官厅之冠。

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福建台湾省(含澎湖厅)予日本日军进入台北城后,日军据台湾巡抚衙门及钦差行台为台湾总督府、布政使司衙门为近卫师团司令部(1917年又改为台湾总督办公厅舍)。直到1919年正式的台湾总督府(今中华民国总统府)落成。昭和6年(1931年),以纪念裕仁天皇登基为由,决定在布政使司衙门、钦差行台前广场兴建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除了部分布政使司衙门及钦差行台建筑移往圆山动物园台北市立儿童育乐中心昨日世界旧址,日后毁于台风)、净土宗台北别院(今善导寺)及台北植物园内保存外,其余附近房舍皆于1932年8月予以拆除。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