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
吴伟业 | |
---|---|
大明左庶子 大清国子监祭酒 | |
籍贯 | 直隶苏州府昆山县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骏公,号梅村 |
出生 | 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 (1609年6月21日) 直隶苏州府太仓州 |
逝世 | 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672年1月23日)(62岁) 江苏苏州府太仓州 |
亲属 | 子 吴暻 |
出身 | |
| |
经历 | |
| |
著作 | |
|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祖籍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迁居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生平
[编辑]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仓的一书香家庭。幼时受学于同乡张溥,文名卓著,积极参加复社,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和当时的陈维崧、吴兆骞、严绳孙等才子有交往,且与著名歌妓卞玉京有过一段姻缘。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
崇祯三年(1630年),吴伟业应应天乡试,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会试第一名[1],温体仁党人诬陷周延儒,伟业被控与延儒勾结作弊,崇祯帝调阅试卷,御览之后,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驰节还里门”,娶先室程氏。[2]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短暂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请假归乡。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吴伟业携家眷逃难,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矾清湖亲戚家,隐居不出。
顺治九年(1652年),两江总督马国柱向朝廷举荐任官,吴伟业得知后致信马国柱,以身体有疾为由拒绝了。[3]但弘文院大学士陈名夏、亲家礼部尚书陈之遴仍极力劝说出仕。十年(1653年),吏部左侍郎孙承泽再次向顺治帝举荐,称吴伟业为东南最有才能名士之一,[4]吴伟业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表明了如果清政府给予高官则将会接受。[5]陈名夏、冯铨、成克巩、张端、吕宫联名举荐了吴伟业、杨廷鉴、宋之盛;十一年(1654年)年初,吴伟业接受了清朝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官职。[6]九月,吴伟业抱病前往北京,[7]顺治十二年正月,充任《大清太祖高皇帝圣训》、《大清太宗文皇帝圣训》纂修官。[8]顺治十三年(1656年),官国子监祭酒,次年,因母丧(实为继母丧)丁忧归乡。
康熙十年(1671)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9]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去世,葬予苏州玄墓山之北。临殁顾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闻其言者皆悲之。[10]
著作
[编辑]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䜩。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料《绥寇纪略》等。
其诗情深文丽,宫商和谐,敷衍成长篇七言,蔚然可观,如《洛阳行》咏福王朱由崧,《松山哀》咏洪承畴,《萧史青门曲》咏宁德公主,《圆圆曲》咏吴三桂,《雁门尚书行》咏孙传庭,《临江参军》咏杨廷麟、卢象昇,《永和宫词》咏田贵妃,《鸳湖曲》咏吴昌时,《楚两生行》咏柳敬亭、苏昆生,《咏拙政园山茶花》咏陈之遴,《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咏卞玉京事,《赠寇白门六首》咏寇白门事……。今存1000多首,《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其写《圆圆曲》,讽刺吴三桂为陈圆圆而降清,传诵一时。事实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非纯粹为了“红颜”,而是一种政治投机。据称当时有人自称奉平西王之命,贿吴伟业以重金,求自毁《圆圆曲》诗稿,吴伟业一口回绝。[11]
写作风格
[编辑]吴伟业继承唐诗的写法,其最大贡献在七言古诗的歌行体[12],其七古之作直承初唐四子及元白之长庆体,后自成一具有艺术性的“梅村体”,而被文学史肯定为清朝诗词的最大成果之一。[13]如《四库全书总目》评梅村云:“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12]
梅村体继承元白长庆体的歌行写法,重于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词藻缤纷,李商隐、温庭筠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剧曲的曲折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12]相较于长庆体的飘忽虚构,梅村体最大的不同即是直接自社会取实事,不虚构浮夸但保持了故事性,且更鲜活,向新乐府的取材方向靠拢外也是获后世诗学肯定的一大原因。[13]
梅村体风格相对稳定,其声律具有艳丽俊美的特色,题材多以明末清初历史现实为题材,不同诗作分别以宫廷、明清战争、农民起义、歌妓艺人、黎民百姓为中心,志在以诗存史,降清后出现以对失节的忏悔自赎的主题。诗文著重于叙事写人,具有传奇戏剧性情节的特色。在最梅村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圆圆曲》中可见其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他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重组历史事件,也使剧情动人心迫,富于传奇色彩。[12]而在《永和宫词》、《圆圆曲》、《临淮老妓行》等作中,叙事围绕著一人展开,凸显女主角的形象[14],也是其特色之一,且后世多有仿效,最具影响力,可称为梅村体叙事的正体。[12]
在康熙以后直至清末民初的中国叙事诗被认为皆仍在梅村体的范畴内创作,乾隆嘉庆年间的杨芳灿、陈文述,晚清民初的樊增祥、杨圻,四家之七古都被明确视为“梅村体”的传人。[13]
评价
[编辑]吴伟业在清朝被称为“本朝词家之领袖”[15]。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对清朝政权,吴伟业一开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隐居乡里,保持名节。顺治十年(1653),“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当他入京仕清,靠拢“庙堂”之后,必然导致他在遗民们心目中声望丧失。[16]
参考资料
[编辑]- ^ 《崇祯四年辛未科三百五十名进士履历》:吴伟业,骏公,易三房,癸丑五月二十三日生。太仓人,庚午十二,会元,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丙子湖广主考,庚辰升南国子监司业。曾祖南。祖议。父琨,庠生。
- ^ 《与子疏》:“不意年逾二十,遂掇大魁,福过其分,实切悚栗。时有攻宜兴座主(周延儒),借吾作射的者,故榜下即多危疑,赖烈皇帝保全。并给假归娶先室程氏。”陈继儒描述:“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
- ^ 马导源,《吴梅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55。
- ^ 马导源,《吴梅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56-57。
- ^ 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页611。
- ^ 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页645,注释113。
- ^ 王抃《王巢松年谱》:“(顺治十年)九月中,梅村夫子出山北上,余送至吴门。”吴伟业自称:“吾临行时以怫郁大病入京师。”
- ^ 马导源,《吴梅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56-60。
- ^ 《致冒辟疆书》
- ^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吴伟业,字骏公,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授编修。充东宫讲读官,再迁左庶子。弘光时,授少詹事,乞假归。顺治九年,用两江总督马国柱荐,诏至京。侍郎孙承泽、大学士冯铨相继论荐,授秘书院侍讲,充修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十三年,迁祭酒。丁母忧归。
伟业学问博赡,或从质经史疑义及朝章国故,无不洞悉原委。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不自标榜。性至孝,生际鼎革,有亲在,不能不依违顾恋,俯仰身世,每自伤也。临殁,顾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敛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闻其言者皆悲之。著有《春秋地理志》、《氏族志》,《绥寇纪略》及《梅村集》。 - ^ 梅村于顺治十八年所著《清凉山赞佛诗》四首被程穆衡指为影射顺治帝出家于五台山。近人邓之诚等称梅村为妄作。
- ^ 12.0 12.1 12.2 12.3 12.4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 中国: 高等教育. 2014: 282–285. ISBN 9787040309447.
- ^ 13.0 13.1 13.2 张寅彭. 長慶體、梅村體與 長慶體、梅村體與“本事詩” : 略論中國詩體的叙事形態 略論中國詩體的叙事形態. 《岭南学报》. 2019, (12): 93-114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7).
- ^ 张寅彭. 試論明清詩學中的唐歌行與「梅村體」七古. 中国文学学报. 2018, (9): 147-162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 ^ 张德瀛:《词征》卷六。
- ^ 关于出仕清朝,清人方浚师所著《蕉轩随录》认为“第梅村受知于庄烈帝,南宫首策,莲烛赐婚,不十年累迁至宫詹学士,负海内重名久矣。当都城失守,帝殉社稷时,不能与陈卧子,黄蕴生诸贤致命遂志,又不能与顾亭林,纪伯紫诸子自放山林之间,委蛇伏游,遂事二朝,则不若尚书(王阮亭)之峻整,随园之清高远矣。向使梅村能取义成仁,或隐身岩穴间,其节概文章,皆足以为后学标准,而天下所推为一代冠冕者,亦将不在阮亭而在梅村,岂不尤可惜哉?”。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演《烂柯山》(即《朱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
- 顾伊人:《吴梅村先生行状》
外部链接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孙康宜:〈吴梅村的艺术超越观〉。
- 王瑷玲:〈“磈垒怎消医怎识,惟将痛苦付汍澜”──吴伟业、黄周星剧作中之“存在”焦虑与自我救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