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那和修
商那和修(梵文:Śāṇavāsi, Sambhūta,Sanakavasa,或 Shanavasa),又译为舍那婆斯、舍那婆数、舍那波私、舍那和修、奢搦迦、商诺迦缚娑。古印度佛教僧侣,相传为阿难弟子,证阿罗汉果,是先上座部和大众部共尊的早期大师。
汉传佛教中,以他为印度第四祖[1],列为异世五师之一,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中以其为印度第三祖。
名称
[编辑]商那、奢那、设若迦、奢搦迦,是印度一种草名,可能是指大麻或苎麻一类的植物,其纤维可做衣服。商那尊者之名,可意译为胎衣、自然衣、麻衣、纻衣[2][3][4]。
生平
[编辑]商那和修的生平,记载的并不多。
相传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出生,原是商人[5],于竹林精舍成为阿难弟子。在阿难于摩揭陀国与毘舍离国间的恒河中涅槃后,居住在摩偷罗国优留曼荼山(Urumaṇḍa),在此传教[6]。相传商那和修付法给优波鞠多后,至罽宾修行[7]。在其晚年,优波鞠多弟子发生纷争,商那和修曾出面解决[8]。
在玄奘至印度时,在梵衍那国寺院中,尚保存了商那和修的铁钵与袈裟[9]。
考证
[编辑]流行于摩偷罗国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记载,奢搦迦尊者与弟子邬波笈多尊者等离世后[10],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后来的传说不断加工临终付法譬喻,如《阿育王传》和《阿育王经》增加了佛陀向大迦叶付法之说[11],异于《大般涅槃经》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的有关记载,更有弥勒佛将至大迦叶入灭处取释迦牟尼佛的袈裟之说[12]。
印顺法师比对四个部派律藏五种记录后,认为商那和修可能参与了第二次结集。他认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是杜撰扩编[13],导致不能如《阿育王传》等所传说的那样,邬波笈多会见阿育王并参与到其大作佛事的活动中[14],从而有利于吕澂所支持的南传佛教阿育王于佛灭218年登位之说。
在七百集结中,东西方的僧团,各自推举四位长老。在《十诵律》中记载的住在摩偷罗国僧伽遮僧伽蓝阿波大罗林的东方长老三菩伽[15],在《五分律》称为住在阿哹山的西方长老三浮陀[16],《四分律》称住在阿吁恒河山的东方长老三浮陀[17],《善见律毘婆沙》译为婆那参复多(巴利语:Sāṇasambhūta)[18],《巴利律藏》称为西方长老三浮陀舍那婆斯[19],这些记录中认为其为阿难弟子,应是同一人物的不同译名,印顺法师认为此人即是商那和修。
《阿育王传》记载的第一次结集合诵了三藏,在商那和修因缘中,提及了七万七千本生经和一万阿毘昙随其入灭而失传[20]。
注释
[编辑]- ^ 僧祐《萨婆多部记目录序》:“大迦叶罗汉传第一。阿难罗汉第二。末田地罗汉第三(译曰中也)。舍那婆斯罗汉第四。优波掘罗汉第五。慈世子菩萨第六。迦旃延罗汉第七。婆须蜜菩萨第八。吉栗瑟那罗汉第九。长老胁罗汉第十。马鸣菩萨第十一。鸠摩罗驮罗汉第十二。……”
- ^ 《付法藏因缘传》卷2:“处于母胎著商那衣,乃至与身俱共增长。出家受戒,得道涅槃。是商那衣,未尝离体。因即号曰商那和修。”
- ^ 《景德传灯录》卷1:“梵云‘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罗汉圣人降生,则此草生于净洁之地。和修生时,瑞草斯应。”
- ^ 《阿育王经》卷7:“舍那婆私(翻纻衣)”。
- ^ 《阿育王传》:“尊者迦叶以法付嘱阿难而作是言。……时王舍城有一长者生一男儿。合衣而出衣名商那。即名此儿为商那和修。以渐长大将入大海。迦叶语阿难言。商那和修发意入海得宝来还欲作般遮于瑟。若作会已汝度令出家以法付嘱。”
《阿育王经》:“是时摩诃迦叶往至阿难处。语长老阿难言。……尔时王舍城当有商主儿生。以舍那衣覆。是故名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入大海。后归于世尊法。当修供养。汝当教化令其出家。汝当以佛法藏以传与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时大迦摄波告阿难陀曰。……我灭度后。于王舍城有商主妻当生一子。其子生时以奢搦迦衣裹身而出。因即名为奢搦迦(即是麻类此方先无高共人等堪织为布旧云商那和修者讹)后因入海求诸珍货安隐回还。于佛教中遂设佛陀五年大会当得出家。所有佛教转付于彼。” - ^ 《阿育王传》:“尊者阿难语商那和修。佛以法付嘱尊者迦叶。迦叶以法付嘱于我。我今欲入涅槃。汝当拥护佛法。摩突罗国有优留曼荼山。当于彼立塔寺。时有长者兄弟二人。一名那罗。二名拔利。佛说此二檀越。当于此优留曼荼山造僧房阿练若处。摩突罗国有长者名毱多。当生一子名优波毱多。汝好度使出家。佛记此人我百年后当大作佛事。”
《阿育王经》:“是时阿难付嘱舍那婆私。复说世尊付法藏摩诃伽叶竟入涅槃。摩诃迦叶付嘱我竟入涅槃。今我欲入涅槃。此佛法藏应当受持守护。于摩偷罗国有山名优流漫陀(翻大醍醐)。摩偷罗国有长者生二子。一名那哆(翻无)。二名婆哆(翻军)。是佛所记。于彼山中应当起寺。复有摩偷罗国卖香商主名笈多。笈多当生儿名优波笈多。汝当教化令其出家。其是世尊所记无相佛。我涅槃百年后当作佛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时具寿阿难陀。告奢搦迦苾刍曰。尊者大迦摄波。以世尊教付嘱于我已般涅槃。我今转付于汝。而取灭度汝可守护。当于末度罗国有牟论荼山可造住处。于此国中有长者子。世尊已记当为寺主。又此国内有卖香人名曰笈多。当有一子名邬波笈多。汝度出家。世尊记:‘彼名为无相好佛。然我涅槃百年之后大作佛事。’” - ^ 《阿育王传》卷5:“尊者商那和修付嘱法已,至彼罽宾,入于禅定。欢喜悦乐,而说偈言:‘著商那衣服,成就五支禅。山岩空谷间,坐禅而念定,谁不忍风寒。商那阿罗汉,心善得解脱,心得自在慧’。”
- ^ 《阿育王传》卷5:“尊者优波鞠多,有五百凡夫弟子讥嫌和上,度摩诃罗三藏法师,将诸徒众而不共语。尊者鞠多观见是五百弟子与我无缘,于我和上有度因缘。即便生心念,其和上商那和修以大神力来到那罗拔利阿练若处。”
- ^ 《大唐西域记》卷1〈梵衍那国〉:“卧像伽蓝东南行二百馀里,度大雪山,东至小川泽,泉池澄镜,林树青葱。有僧伽蓝,中有佛齿及劫初时独觉齿,长馀五寸,广减四寸;复有金轮王齿,长三寸,广二寸;商诺迦缚娑(旧曰商那和修,讹也)大阿罗汉所持铁钵,量可八九升。凡三贤圣遗物,并以黄金缄封。又有商诺迦缚娑九条僧伽胝衣,绛赤色,设诺迦草皮之所绩成也。商诺迦缚娑者,阿难弟子也,在先身中,以设诺迦草衣,于解安居日,持施众僧。承兹福力,于五百身中阴、生阴,恒服此衣。以最后身,从胎俱出,身既渐长,衣亦随广;及阿难之度出家也,其衣变为法服;及受具戒,更变为九条僧伽胝。将证寂灭,入边际定,发智愿力,留此袈裟,尽释迦遗法。法尽之后,方乃变坏。今已少损,信有征矣。”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尔时邬波笈多。以法付嘱具寿地底迦(此云有愧)。此既弘通正法教已。转付具寿黑色(梵云讫里瑟拏)。次复转付具寿善见(梵云苏跌里舍那)。如是等诸大龙象皆已迁化。大师圆寂。佛日既沈。世无依怙。如是渐次至一百一十年后。尔时广严城诸苾刍等。作十种不清净事。”
- ^ 《阿育王传》:“佛从是渐进向拘尸那城。佛欲般涅槃告摩诃迦叶言。于我灭后当撰法眼使千年在世利益众生。迦叶答言请受尊教。”
《阿育王经》:“乃至佛次第行到拘尸那城。涅槃时至。告长老摩诃迦叶。我今欲入涅槃。汝当聚集法藏令住千年。为摄受众生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教。我当奉行。” - ^ 《阿育王传》:“阿难言。尊者摩诃迦叶以定住身。待于弥勒。不可得烧。弥勒出时。当将徒众九十六亿至此山上见于迦叶。尔时众中皆作是念。声闻身小。彼佛亦然。皆生轻想。摩诃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变身为大。即时弥勒从迦叶取释迦文佛僧伽梨。当摩诃迦叶现神变时。九十六亿沙门见其身小。道德光备。神通如是。深自惭愧㤭慢心息。皆成罗汉。”
《阿育王经》:“阿难答言。莫烧莫烧。此身神力所持。乃至正觉弥勒佛。九十六千万弟子围绕来至此处。取迦叶身现诸弟子。时弥勒说言。此迦叶是释迦牟尼弟子。少欲知足最为第一。又结集释迦牟尼法藏。复说偈曰。此仙比丘姓迦叶。释迦牟尼大弟子。最胜善见益世间。是其受持彼法藏。是时弥勒弟子生念。彼时人身小。释迦牟尼身。为如是。为当大。是时弥勒佛见其弟子而语言。摩诃迦叶身粪扫僧伽梨。是释迦牟尼世尊僧伽梨衣。彼弟子闻已忧愁。故九十六千万弟子当得证阿罗汉果。复得受持戒行功德。” - ^ 印顺《佛教史地考论》,四、优婆鵋多中心的法系,二、育王时代的大德:罽宾的善见比丘:善见与优婆鵋多同时,如晋译(卷五)说:…… 善见Sudars/ana曾受优波鵋多的教导,而有部后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胡扯乱说,杜撰付法七代的传说。七代是:迦叶──阿难──奢搦迦──邬波笈多──地底迦(有愧)──讫栗瑟那(黑色)──苏跌里舍耶(善见)。…… 而‘杂事’的扩编者,自作聪明,不知第三师为七百结集时人,将五师传承说扩编为七世,这才造成初期佛教史的混乱!吕澂竟据‘杂事’,以为优婆鵋多与育王不同时,因而反证锡兰传的年代──阿育王登位于佛灭二百十八年──为合理,更为谬误!其实,‘根有律’的后起与杂乱,是无可讳言的。如‘药事’(卷九)以为:末田地那度优波鵋多(“近密”)出家;而‘杂事’又说邬波笈多从奢搦迦出家:前后的矛盾如此!至于讫栗瑟那kalas!kne,依中国禅者的传说,出于婆须蜜Vasumitra──世友以后。‘杂事’编为善见的师长,也不可信。
- ^ 《阿育王传》:“尔时比丘知阿育王是大檀越。必能分布佛之舍利饶益天人。时佛说言。我是大悲断结使者。佛之法子于三有中已得解脱。为调御者所调。为寂灭者所灭。为解脱者所解。大王当知佛亦记汝。将来佛灭百年后。王华氏城号阿恕伽。转轮圣王王四分之一。为正法王广分舍利。而起八万四千宝塔。……便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即于此处造立大塔。第二第三乃至第七所埋舍利悉皆取之。于是复到罗摩聚落。海龙王所欲取舍利。龙王即出请王入宫。王便下船入于龙宫。龙白王言唯愿留此舍利。听我供养慎莫取去。王见龙王恭敬供养倍加人间。遂即留置而不持去。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作此语已向鸡头摩寺。到于上座夜舍之前合掌而言。我今欲于阎浮提内造立八万四千宝塔。上座答言。善哉善哉。王若欲得一时作塔。我于大王作塔之时。以手障日可遍敕国界。手障日时尽仰立塔。于是后即以手障日。阎浮提内一时造塔。造塔已竟。一切人民号为正法阿恕伽王。广能安隐饶益世间。遍于国界而起塔庙。善得滋长恶名消灭。天下皆称为正法王。”“(优波毱多)尊者和色而言。福田胜妙能令施土获尊贵报。王闻是语。生未曾有欢喜之心。敕诸群臣。我以土施得转轮王。以是义故。宜当勤心供养三宝。王白尊者言。佛所游方行住之处悉欲起塔。所以者何为将来众生生信敬故。尊者赞言。善哉善哉。大王。我今当往尽示王处。”“阿恕伽王于佛法中已得信心。问优波毱多言。佛在世时谁最大施。答言有长者名须达多最为大施。问言以几许施。答言以真金百亿。阿恕伽王言。彼长者尚能布施尔所珍宝。况我今者王阎浮提岂可不能。于是便以己身及拘那罗群臣大地尽用布施。而起八万四千宝塔及声闻塔。灌菩提树。合集计校都得九十六亿两金。于是阿恕伽王遇病。知己必亡涕泣不乐。罗提毱提于阿恕伽王昔施土时在傍随喜。今得作最大辅相。见王不乐合掌而言。……王答言曰。……我今本望满百亿金施。今方得施九十六亿。四亿不满用为懊恼。罗提毱提言库藏甚多可施使足。于是王便以金银珍宝与鸡头摩寺。王立驹那罗子贰摩提以为太子。邪见恶臣语太子言。阿恕伽王命临欲终。散诸库藏悉与欲尽。汝当为王。夫为王者以库藏珍宝以为力用。今应遮截莫使费尽。于是贰摩提共诸臣等。因王疾患一切所有断绝不与。唯听以一金盘银盘为王送食。王得此盘即用施与鸡头摩寺。于是乃至瓦盘瓦器为王送食。最后与王半菴罗摩勒果。……说是偈已即唤傍臣授菴摩勒与而敕之曰。汝持此果向鸡头摩寺施彼众僧可白上座言。阿恕伽王最后所施。唯于此半菴摩勒果而得自在。一切所有悉皆丧失。……王闻此语即起合掌遍观四方而作是言。唯除库藏今以四海一切大地悉施佛僧。并诸前后所作功德。不求转轮圣王释梵尊位人天之乐。正欲愿我将来生处心得自在速成圣果。便作诏书以齿印印付与辅相罗提毱提。于是气绝遂便命终。”
《善见律毘婆沙》:“(阿育王)语已而作是问。诸大德。佛所统领有几种法耶。比丘答言。支法有九。法聚有八万四千。王闻已至心于法。王作是念。我当立八万四千寺。以供养八万四千法聚。即日出银钱九十六亿。而唤大臣。臣到已王语臣言。我所领八万四千国。遣人宣令。国起一寺。阿育王自作阿育王僧伽蓝。众僧见阿育王欲起大寺。见已有一比丘。名因陀掘多。有大神力漏尽罗汉。众僧即差因陀掘多。统知寺事。是时因陀掘多见寺有所阙短处。自以神力修治令办。王出银钱。罗汉神力三年乃成。诸国起寺来启答王。一日俱到白统臣言。造塔寺已成。统臣入白王言。八万四千国。起八万四千寺塔。皆悉已成。”
《琉璃宫史》:“《世名经》(lokapañatti)说,为制服魔罗,众僧伽推举名为帝须那伽的优波毱多长老。优波毱多长老施展神通变化为妙翅鸟、老虎等来制服魔罗。《缅甸大史》也完全按《世名经》的说法写了下来。” - ^ 《十诵律》:“尔时长老三菩伽。住摩偷罗国僧伽遮僧伽蓝精舍。阿波大罗林中乌头婆罗树下。是三菩伽。持三藏得三明。有名称大阿罗汉。长老阿难弟子。”“何等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四客比丘。一萨婆伽罗婆梨婆罗(一切去)上座。二沙罗。三耶输陀。四级阇苏弥罗。是为四客比丘。何等东方四旧比丘。一上座梨婆多。二长老三菩伽。三修摩那。四萨波摩伽罗摩。……是八人作乌回鸠罗。”《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七灭诤》:“乌回鸠罗者。乌回名二。鸠罗名平等。心无二其平如秤。”
- ^ 《五分律》:“时长老三浮陀在阿哹山上。”“彼此众应各求四人僧为白二羯磨差为断事主。跋耆比丘先求四人。一名一切去。二名离婆多。三名不阇宗。四名修摩那。波利邑比丘亦求四人。一名三浮陀。二名沙兰。三名长发。四名婆沙蓝。”
- ^ 《四分律》:“离婆多言。……汝可往阿吁恒河山中。彼处有三浮陀比丘。是我同和上。与六十波罗离子比丘共住。”“时波夷那比丘。语波梨比丘言。汝等今可出平当人。彼即言。上座一切去、离婆多、耶舍、苏曼那。是平当人。波梨比丘。语波夷那比丘言。汝等亦应出平当人。彼即言。长老三浮陀、婆搜村。长老沙留、不阇苏摩。是平当人。”
- ^ 《善见律毘婆沙》卷1:“是时,萨婆迦眉、苏寐、离婆多、屈阇须毘多、耶须、婆那参复多,此是大德阿难弟子,修摩[少/兔]、婆娑伽眉,此二人是阿[少/兔]留驮弟子,已曾见佛,而说偈言:‘第二好集众,大法一切出,已至重法处,应作已作竟,爱尽比丘者,是名第二集。’。”
- ^ 《巴利律藏》:“波夷那比丘是具寿一切去、具寿沙兰、具寿不阇宗、具寿婆沙蓝。波利邑比丘是具寿离婆多、具寿三浮陀舍那婆斯、具寿耶舍迦乾陀子、具寿修摩那。”
- ^ 《阿育王传》卷5:“尊者商那和修语鞠多言:‘诸佛三昧,一切缘觉不识其名。缘觉三昧,一切声闻不识其名。舍利弗三昧,其馀声闻不识其名。目揵连所入三昧,其馀声闻亦不识名。我和上阿难所入三昧,我不识其名。我之三昧,汝鞠多亦不识名。我入涅槃,如此三昧亦随我灭,七万七千本生经亦随我灭,一万阿毘昙亦从我灭。’”
《大毘婆沙论》:“曾闻尊者商诺迦衣大阿罗汉。是尊者阿难陀同住弟子。是大德时缚迦亲教授师。彼阿罗汉般涅槃时。即于是日。有七万七千本生经。一万阿毘达磨论。隐没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