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 |
---|---|
出生 | 美国新泽西州卢瑟福 | 1883年9月17日
逝世 | 1963年3月4日 美国新泽西州卢瑟福 | (79岁)
职业 | 诗人,医生 |
母校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文学运动 | 现代主义,意象主义 |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年9月17日—1963年3月4日),美国诗人、小说家。
生平
[编辑]出身于商人家庭。1906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2] 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进脩,1909年回故乡行医,直到1951年退休才放下听诊器,写诗仅仅是他的业馀活动。
威廉斯是庞德的同窗好友,诗风很接近意象派,同时继承惠特曼的浪漫主义传统,在意象派星散后,他是唯一对意象派坚持具体性原则并终身服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是意象派所产生的最有积极意义而且最持久的成果。
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20年代末他参加“客体主义”诗派,主张“要事物,不要概念”。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写作速度宜快,以使天籁得以自然记录。他还强调美国本土风格,用普通美国人的语言,写美国题材,建立有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他说:“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他的第一本诗集是在1909年自费印行的,第二本诗集《气质》(1913)是在庞德的帮助下出版的。他的诗风明朗、平易、亲切,意象鲜明,细节逼真,语言精练,有浓郁的生活味、人情味和乐观情绪。威廉斯的职业是儿科医生,他终生在新泽西州一个小城市行医,因此,他的题材往往取自小城市和乡村生活,他对人民的疾苦也比较关心。
威廉斯的重要诗集还有《地狱里的科拉琴》(1920)、《酸葡萄》(1921)、《春天及一切》(1923)以及《早期诗集》与《晚期诗集》等阁集。他后期创作主要是长篇叙事诗《裴特森》(1946—1958),描写一个小城市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试图以此为缩影反映美国的文化和现代人的风貌。此长诗诗文混杂,引录不少地方史资料,结构颇为特殊,但被认为是现代美国哲理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威廉斯除写诗之外,也写长、短篇小说、自传、剧本、论文,共约40卷。他曾在1950年获全国图书奖,1952年获博林根诗歌奖,1963年获普利策奖。
50年代后期美国反学院派诗兴起,威廉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美国当代诗人以威廉斯诗风反艾略特诗风,许多评论家认为威廉斯和庞德是对美国当代诗歌影响最大的诗人。
代表作品
[编辑]- 《春天及一切》(Spring and All,1923年)
- 《裴特森》(Paterson,1946,1948,1949,1951,1958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Wagner-Martin, Linda. Williams' Life and Career. Modern American Poet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7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4).
- ^ Davis, Heather.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Penn Current. [201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