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扁形动物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扁形动物门
化石时期:270–0 Ma[1]
贝氏伪角扁虫Pseudobiceros bedfordi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演化支 肾管动物 Nephrozoa
演化支 原口动物 Protostomia
演化支 螺旋动物 Spiralia
演化支 吮食动物 Rouphozoa
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Claus, 1887

传统分类:

支序分类

异名
  • Plathelminthes Schneider, 1873[2]

扁形动物门(学名:Platyhelminthes;语源:πλατύ platy 扁平 + ἑλμινθ- helminth-[2])是动物界的一个门,是一类简单的无环节两侧对称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有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循环系统,有,但无肛门,所以必须保持身体扁平,以使氧气养料能够透过渗透来吸收。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同时用于进食及排泄;所以食物在其体内无法有效处理。

已记录的扁形动物约有29500种[3]。生活于淡水、海水等潮湿处,体前端有两个可感光的色素点。体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纤毛。

传统的医学文献会将扁形动物划分为非寄生涡虫纲和三个营寄生物种的纲:绦虫纲吸虫纲单殖纲。然而,由于涡虫纲已证实并非单系群,这种划分方式在动物学来看已经过时。

非寄生的扁虫都是捕食者,栖息于水中或遮荫的陆上潮湿环境,例如落叶堆等。寄生种如绦虫和吸虫的生命周期比较复杂:它们的成熟阶段会以寄生虫的形式居住在鱼类或陆上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里;而中间宿主阶段会寻找可被感染的中间宿主。吸虫的从最终宿主体内排出,而成年绦虫会产生大量雌雄同体节片,在成熟后会分离,排出宿主,再释放卵。与其他寄生的类群不同,单殖纲是水生生物的体外寄生虫,其幼虫在附着于合适宿主之后,再变态为成虫。

因为扁形动物没有体腔,它们曾被认为是最原始的两侧对称动物。但是,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发现原来被分类为扁形动物的一个群体──无腔动物,离最初的两侧对称动物祖先较任何其他现代类群更近。除去无腔动物后的扁形动物门是一个单系群,即是有一个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组成的。扁形动物门属于冠轮动物,是较复杂的两侧对称动物的三个进化支之一。近年来的分析显示出已重新定义、不再包含无腔动物的扁形动物门,是由两个单系群,即链涡虫目英语Catenulida被杆体纲英语Rhabditophora所组成的;而绦虫纲、吸虫纲和单殖纲则组成了被杆体纲下的一个分支──新皮类英语Neodermata底下的单系群,至于传统的涡虫纲物种范围则涵盖了除新皮类外的所有扁形动物。因此,传统上认定的涡虫纲现在被认为是并系群,因为其不包含从传统涡虫纲分支出去的寄生性物种之类群。

超过一半已知的扁形动物属于寄生虫, 而且某些物种会对人类以及牲畜造成很大的伤害。血吸虫病是由吸虫纲裂体属的物种所造成的,是所有由寄生虫造成的人类疾病中第二致命的,仅次于疟疾。囊虫脑病变是当猪肉绦虫的幼体(囊尾幼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产生, 是后天获得之癫痫的主因之一。这些寄生性物种在开发中国家的威胁来自于生食与未完全煮熟之食物而流行,以及从高风险地区的进口。在低度开发的国家中,人们可能无法负担用以煮熟食物之燃料的费用,再加上设计不良之供水系统以及灌溉工程,使得不良的公共卫生及农业卫生提高被感染之风险。

两种扁形动物在菲律宾印尼夏威夷新几内亚关岛被用来控制威胁原生种蜗牛生存的外来种非洲大蜗牛之族群大小,并收到良好成效。但是,最近发现这些扁形动物可能自身就会威胁原生种蜗牛的生存。在西北欧地区,以蚯蚓为食的纽西兰扁虫Arthurdendyus triangulatus)的散播引起各方担忧。

描述

[编辑]
Varied flatworm species from Kunstformen der Natur (1904), plate 75

分辨性特征

[编辑]

扁形动物皆为 两侧对称英语Symmetry (biology)动物:它们的左半侧与右半侧互为镜像;这亦表示了这些动物可以分辨出其顶部与底部 、以及其头部及尾部。就像其他的两侧对称动物,它们的细胞可分成三个胚层,即:内胚层、中胚层及外胚层[4],而刺胞动物栉水母辐射对称动物英语Symmetry (biology)则只有两个胚层[5]。Beyond that, they are "defined more by what they do not have than by any particular series of specializations."[6]。 不同于其他两侧对称动物,扁形动物并没有体腔, 所以被称为无体腔动物。它们也没有特化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器官,而这些都是为扁形动物分类时的解剖特征[4][7]。它们的身体是柔软且没有分节的[8]

特征 刺胞动物栉水母[5] 扁形动物[4][7] 较“高级”的两侧对称动物[9]
两侧对称
胚层数 两层,中间夹有啫喱状夹层 三层
有可分辨的
特化的消化系统
特化的排泄系统英语excretory system
体腔内有内脏 无 
特化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器官

主要亚群

[编辑]

早期分类将扁形动物分为四组,即:涡虫纲、吸虫纲、单殖纲及绦虫纲。这个分类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人工强行分类,所以Ehlers (1985)[10]提出一个比较符合系统发生学观点的分类,将涡虫纲分为12个目,然后再将吸虫类、单殖类和绦虫类等寄生虫组合成一个新的新皮总纲英语Neodermata。可是这个分类仍然主要只为科学文献采用[4],所以以下我们仍然以传统分类去介绍扁形动物的分类。

涡虫纲

[编辑]
The turbellarian Pseudoceros dimidiatus

涡虫纲包括有物种4500种[7]均能自由迁徙,长度从1 mm(0.039英寸)到600 mm(24英寸)不等。大多数为掠食者或者是食腐动物。多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落叶底下。然而,部分物种会与其他动物(例如:甲壳类动物)共生、甚或是寄生

吸虫纲

[编辑]
Life cycle of the diagenean Metagonimus

吸虫纲的学名Trematoda源自希腊语的τρῆμα,意思就是一个孔洞[8]

复殖亚纲

[编辑]

单殖纲

[编辑]
Silhouettes of bodies of various polyopisthocotylean Monogeneans[11]

单殖纲,旧作单殖目,目前包括约1100个物种,绝大多数都是外部寄生虫,需要特定物种作为中间宿主。体型细小,约2~3 cm长。这些中间宿主以鱼类最为常见,但有时也可以是两栖类水生爬虫类动物。少数属于内部寄生虫。单殖纲的成虫在其后端有大型的附著器官。“单殖纲”这名称源由于这些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只有一个非蚴阶段(Nonlarval stage)[7]

绦虫纲

[编辑]
带绦虫属物种的生命周期。图5显示的是4条猪带绦虫,在其末端有盘状倒钩。图6显示的是一整条绦虫。

绦虫有扁瘦但非常长的身体。其学名 “cestode”的字根源于拉丁语 cestus,意思就是“带子”。这3400个绦虫的物种的成虫都是内部寄生虫。它们没有口部和肠脏。

特点

[编辑]
  • 体形小至1毫米,大可至25公分。
  • 可在水中,地面生活,或行寄生生活
  • 初生表皮层全部为外胚层细胞,后来又中胚层细胞移入。
  • 躯干表面有纤毛表皮,可用于运动。
  • 皮层底下有长轴,环形和对角走向的肌肉,腹背部薄壁组织中的肌肉可拮抗静水压的作用,成为静水骨骼
  • 大部分为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 行断裂生殖。
  • 不完整的消化道

分类

[编辑]

传统分类

[编辑]

以下为按照传统分类方法最新近的分类:

现时分类

[编辑]

根据分子亲缘支序学,本门的物种都被重新分类过,与传统分类的差异很大。现时本门物种被分为下列两大支:

演化树

[编辑]
扁形动物门
链涡虫亚门 Catenulidea

链涡虫目英语Catenulida

单咽涡虫目英语Haplopharyngida

大口涡虫目英语Macrostomida

Prorhynchida英语Prorhynchidae卵黄皮目英语Lecithoepitheliata

多歧肠目英语Polycladida

Gnosonesimora

Gnosonesimida英语Gnosonesimidae

棒肠目英语Rhabdocoela

Kalyptorhynchia英语Kalyptorhynchia

Dalytyphloplanida英语Dalytyphloplanida

原顺列目

原卵黄目英语Prolecithophora

Fecampiida英语Fecampiida

三歧肠目

Bothrioplanata

裂肠涡虫目英语Bothrioplanida

新皮总纲英语Neodermata

吸虫纲

单殖纲

绦虫纲

(寄生种)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entzien-Dias, PC; Poinar, G Jr; de Figueiredo, AE; Pacheco, AC; Horn, BL; Schultz, CL. Tapeworm eggs in a 270 million-year-old shark coprolite. PLOS ONE. 30 January 2013, 8 (1): e55007. Bibcode:2013PLoSO...855007D. PMC 3559381可免费查阅. PMID 23383033. doi:10.1371/journal.pone.0055007可免费查阅. 
  2. ^ 2.0 2.1 Ehlers, U.; Sopott-Ehlers, B. Plathelminthes or Platyhelminthes?. Hydrobiologia. June 1995, 305: 1. ISBN 9789401100458. doi:10.1007/BF00036354. 
  3. ^ Zhang, Zhi-Qiang. Animal biodiversity: An update of classification and diversity in 2013. In: Zhang, Z.-Q. (Ed.) Animal Biodiversity: An Outline of Higher-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Survey of Taxonomic Richness (Addenda 2013). Zootaxa. 2013-08-30, 3703 (1): 5 [2020-04-11]. doi:10.11646/zootaxa.3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4). 
  4. ^ 4.0 4.1 4.2 4.3 Walker, J.C.; Anderson, D.T. The Platyhelminthes. Anderson, D.T. (编). Invertebrate Zo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8–80. ISBN 978-0-19-551368-4. 
  5. ^ 5.0 5.1 Hinde, R.T. The Cnidaria and Ctenophora. Anderson, D.T. (编). Invertebrate Zo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8–57. ISBN 978-0-19-551368-4. 
  6. ^ Barnes, R.S.K. The Diversity of Living Organisms.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8: 194–195 [2008-12-21]. ISBN 978-0-632-04917-2. 
  7. ^ 7.0 7.1 7.2 7.3 Ruppert, E.E.; Fox, R.S. & Barnes, R.D. Invertebrate Zoology需要免费注册 7. Brooks / Cole. 2004: 226–269. ISBN 978-0-03-025982-1. 
  8. ^ 8.0 8.1 Klaus Rohde. Platyhelminthes (flat worms). Encyclopaedia of Life Sciences. 2001. ISBN 0470016175. doi:10.1038/npg.els.0001585. 
  9. ^ Ruppert, E.E.; Fox, R.S. & Barnes, R.D. Invertebrate Zoology需要免费注册 7. Brooks / Cole. 2004: 196–224. ISBN 978-0-03-025982-1. 
  10. ^ Ehlers, U.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Plathelminthes. S Conway Morris; JD George; R Gibson; HM Platt (编). The Origins and Relationships of Lower Invertebrat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pp 143–158 (英语). 
  11. ^ Justine JL, Rahmouni C, Gey D, Schoelinck C, Hoberg EP. The Monogenean which lost its clamps. PLOS ONE. 2013, 8 (11): e79155. PMC 3838368可免费查阅. PMID 24278118. doi:10.1371/journal.pone.0079155. 

延伸阅读

[编辑]
  • Campbell, Neil A., Biology: Fourth Edition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New York; 1996; page 599) ISBN 0-8053-1957-3
  • Crawley, John L., and Kent M. Van De Graff. (editors); A Photographic Atlas for the Zoology Laboratory: Fourth Edition)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Colorado; 2002) ISBN 0-89582-613-5
  • The 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6th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Retrieved 8 February 2005][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vers, Christine A., Lisa Starr. Bi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6th ed. United States:Thomson, 2006. ISBN 0-534-46224-3.
  • Saló, E; Pineda, D; Marsal, M; Gonzalez, J; Gremigni, V; Batistoni, R. Genetic network of the eye in Platyhelminthes: 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ome players during planarian regeneration. Gene. 2002, 287 (1–2): 67–74. PMID 11992724. doi:10.1016/S0378-1119(01)00863-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