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猴洞山

坐标22°00′15.1″N 120°44′33.9″E / 22.004194°N 120.742750°E / 22.004194; 120.74275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00′15.1″N 120°44′33.9″E / 22.004194°N 120.742750°E / 22.004194; 120.742750

恒春镇石牌公园
猴洞山山脚
基本资料
类型珊瑚礁公园
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位置屏东县恒春镇恒春古城
开放全天开放
营运者恒春镇公所
地图
地图
〈猴洞仙居〉
锺天佑
同侪小约上层峦,仙洞玲珑仔细看;
避俗尚须无俗客,偷闲应许得闲官。
披风陡觉襟期爽,赏月偏教眼界宽;
最好澄心亭畔望,嫏嬛不让此山观。
《恒春县志》
日治时期的恒春公园
猴洞山步道

猴洞山,旧名飨山,是位于台湾屏东县恒春镇恒春古城的隆起珊瑚礁,为台湾清治时期恒春八景之一。

历史

[编辑]

清治时期

[编辑]

猴洞山为高20公尺的珊瑚礁岩小丘,山上奇岩怪石矗立,周围广袤平坦,据称原有野生猿猴栖息,故名[1][2][3]

伊能嘉矩收集的汪金明〈恒春县设置以前恒春地方情况〉手稿记载,此处原为琅峤下十八番社的血祭地点。该社会将人首放在此丘,请女巫登此丘作飨。[4]

牡丹社事件后,清廷敕令台湾巡抚沈葆祯建恒春城,并置典史署为县治所在[1]。当时刘璈夏献纶来此探勘筑城地点,发现此珊瑚礁岩处在一片平野中间,因此决定将此岩纳在城中。风水考量是作为城的主山来引进龙脉。[5][6]

知县周有基选此处为恒春八景之一,题刻于三山国王庙旁的岩壁上,其中一句“千秋洞鉴封侯赏”,指的就是此城西隅的猴洞山[1]。文人雅士纷纷到此聚会,加上附近又有三山国王庙、恒春天后宫、龙泉岩及福德祠等庙宇,使该处渐渐成为当时的文教、信仰中心[7]

恒春县志》中对猴洞山如此描述:“猴洞山,旧名做飨山,在县城西门内,平地矗起,全山皆石。高百尺,周百丈,中断而陉阔数尺,以板为桥。山之阳,濬两池,如鸟之展翼。山颠建澄心亭、听雨山房、瀛洲仙馆、小屋数椽,今改为文庙,权供神牌,建棂星门。”

日治时期

[编辑]
猴洞山步道
兵器整备纪念之碑与忠魂碑

1895年2月,乙未战争,日本第2师团步兵第4联队第3大队占领恒春,设置本部于猴洞山以备镇抚地方后,在恒春孔庙旁立碑(今称“日军攻陷恒春城纪念碑”[7]),上刻:“明治二十七、八年之役,当大队受恒春占领之命,二十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搭势德、福井两船,十一月一日上陆车城之南,时贼兵约三百据手恒春,午前十一时开战,贼兵统炮交发防战最务而遂不能支,午后二时城全陷,尔后置本部于此庙以经营四方,因勒其大要永传后世云尔。”[1][8]

日本人在此成立公园,取名“恒春公园”,除保留原来的孔庙外,净土真宗本愿寺派恒春布教所设立其上[1]。也被旅游书列为来恒春旅行必去景点以及适合中秋节赏月之处[8],举办过如庆祝日俄战争的告捷会场地[9]、欢迎后藤新平的大型庆祝会地点[10]。在该时期,猴洞山的孔庙依然香火鼎盛,《恒春案内志》作者室伏可堂以“美丽极め”来形容[8]。1935年,日本政府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将恒春城列为国指定史迹及天然物保存名单,加以保护[11]

废弃军营

芦沟桥事变隔年,立有藉以募捐的兵器整备纪念之碑[6]。除此碑与上述的日军攻陷恒春城纪念碑外,还有忠魂碑、日本统治台湾最南端界碑等[7][12]

二次世界大战时,孔庙于盟军空袭行动中遭毁[13]

战后时期

[编辑]

此地曾沦为垃圾场[6],部分地区亦曾为军方营区[3]。林金源于担任镇长时进行整建规划工程,并因该地曾立有许多碑牌而将其改名为“石牌公园[6],为台湾唯一的市区珊瑚礁公园[7]。但因军营长期占居于园内,大众休闲空间大幅缩减,有时还会看到官兵晾晒衣服的情景[3]

2008年,该地因《海角七号》成为热门景点,很多游客想前来寻访台湾最南端界碑,但当地文史工作者念吉成只在忠魂碑右下方找到其残馀之水泥基桩[12]。现今,该地仅存兵器整备纪念之碑与忠魂碑[1][2]

历任恒春镇长都想迁走营区,但官方均以无经费、无土地兴建新大楼拒绝,直到镇长叶明顺争取7000多万元,在山脚里寻到一块公有地代建新大楼,海巡署南区巡防局第六三岸巡大队才在2013年迁走[3]。营区迁走后,屏东县政府初步计画将此文化景观区的范围划定为零‧六公顷,包含周边的天后宫、恒春保安宫等庙宇,欲以《文化资产保存法》纳入管理,却引起民代及居民抗议,忧心扼杀周边的观光发展[14]

2015年,当地城西里长蔡芬芳说此处近年杂木乏人整理、加上设施破损,夜间常成为不肖份子聚集的治安盲点,还担忧外县市登革热疫情发酵,希望镇公所整理后完整呈现公园原貌,让更多游客到访[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江海. 〈猴洞山公園〉. 《屏東舊夢:從老照片看老屏東》. 台湾: 屏东县政府文化局. 2005-01-01. ISBN 9789570178418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蔡宗宪. 防蚊砍樹!歷史景點變光禿禿. 《自由时报》. 2015-09-27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7)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潘建志. 恆春海巡搬新家 舊營區變公園. 《中国时报》. 2013-11-23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中文(台湾)). 
  4. ^ 汪金明. 〈恆春縣設置以前恆春地方情況〉. 《臺灣地理資料:新竹、苗栗、 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鳳山、恆春》. 台湾. 1926 (中文(台湾)). 
  5. ^ 堀込宪二. 〈清朝時代台灣恆春縣的風水:以方志及實地勘測為中心〉. 《建筑学刊》 (台湾: 台湾建筑学会). 1986-04, (第8期)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6.3 张达智. 恆春300年鐵色開花 遊客賞花雨需及時. 《中央日报》. 2009-09-05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1) (中文(台湾)). 
  7. ^ 7.0 7.1 7.2 7.3 恆春石牌公園. 屏东观光旅游网.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中文(台湾)). 
  8. ^ 8.0 8.1 8.2 室伏可堂. 〈恆春公園(名勝の二)〉. 《恒春案內誌》. 台湾: 明华社. 1926 (日语). 
  9. ^ 恆春短訊. 《台湾日日新报》. 1904-05-25 (中文(台湾)). 
  10. ^ 隨行記事. 《台湾日日新报》. 1904-10-22 (中文(台湾)). 
  11. ^ 李汾阳. 〈日治時期的文化資產保存及法規〉. 《文化資產概論》. 台湾: 秀威资讯. 2010-07-01. ISBN 9789862215258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宋耀光. 日治時代 國境之南地標只剩基樁. 《联合报》. 2008-12-28 (中文(台湾)). 
  13. ^ 蔡宗宪. 〈南部〉恆春孔廟遺址 致遠師生認養. 《自由时报》. 2009-09-28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中文(台湾)). 
  14. ^ 蔡宗宪. 〈南部〉石牌公園亂修 恆春人砲轟. 《自由时报》. 2012-04-14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