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杰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9年4月2日) |
马卓安阁下 The Rt Hon. John Major | |
---|---|
联合王国首相 | |
任期 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 |
君主 | 伊利沙伯二世 |
副职 | 夏舜霆 (1995–97) |
前任 | 戴卓尔夫人 |
继任 | 贝理雅 |
英国保守党领袖 | |
任期 1990年11月27日—1997年6月19日 | |
前任 | 戴卓尔夫人 |
继任 | 夏伟林 |
英国财政大臣 | |
任期 1989年10月26日—1990年11月28日 | |
总理 | 戴卓尔夫人 |
前任 | 尼格尔·劳森 |
继任 | 诺曼·拉蒙特 |
英国下议院 反对党领袖 | |
任期 1997年5月2日—1997年6月19日 | |
君主 | 伊利沙伯二世 |
首相 | 贝理雅 |
前任 | 贝理雅 |
继任 | 夏伟林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John Roy Major 约翰·罗伊·梅杰 1943年3月29日 英国萨里郡萨顿区圣厄黑尔医院 |
国籍 | 英国 |
政党 | 英国保守党 |
配偶 | 庄乐敏 |
马卓安爵士,KG,CH (英语:Sir John Major,1943年3月29日—),英国政治家,于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于1987年至1990年间在戴卓尔夫人内阁相继出任财政部首席秘书、外交大臣及财政大臣。1979年至2001年间,为亨丁顿的国会议员。2001年英国大选前宣布退休,淡出英国政坛。自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离世,他成为了最年长的在世前首相。
梅杰生于萨里郡萨顿,成长于布里克斯顿。他曾为一名保险文员,在成为渣打银行行政人员前更为伦敦电力委员会工作。
早年生活
[编辑]马卓安的父亲叫汤姆·梅杰-波(Tom Major-Ball),是位巡回各地的表演主持。马卓安原本被施洗时,取名为约翰·罗伊·梅杰(John Roy Major),但是在出生证明上却没有了“罗伊”。一直至1980年代初,他仍有用“罗伊”这个名。[1]
马卓安于1943年3月29日,出生于伦敦卡尔夏登的圣黑厄尔医院和玛丽儿童医院(St. Helier Hospital)。他早年入读区内的小学(Cheam Common),后在1954年转到默顿区内的一所文法学校(Rutlish Grammar School)完成小学学业。后来马卓安的父亲由于在投资园林装饰的生意上失利,结果举家在1955年搬到布里克斯顿。
马卓安16岁时,即1959年,便离开了学校,他当时只有三科O-Level的学历,分别是历史、英语和英国文学。到了日后,他则透过进修,获得另外三科O-Level的资历,分别为英国宪法、数学和经济。马卓安曾经在1956年于下议院参观国会辩论,从此立志投身政治。但是他第一份应征的工作,却与政治无关,而是巴士售票员。然而,马卓安最终被拒绝聘用,曾经有传媒认为这是因为他的算术太差,但事实上,是因为他的身高未符合要求所致。至于马卓安第一份真正的工作,则是在1959年离校后,在一间保险公司中任职文员。可是,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没多久便辞职,帮助父亲和哥哥泰利·梅杰-波(Terry Major-Ball)打理园林装饰生意。与此同时,他亦在布里克斯顿加入了少年保守党。
经过一段投闲置散的日子,马卓安终于在1963年为伦敦电力委员会(London Electricity Board)所聘用,其后他更专心进修一些关于银行业的课程。这些努力,使他最后被渣打银行聘用,并很快地在1965年5月擢升为主管一职,后在1967年,他被公司委派到尼日利亚,但很不幸地,他在那里遇上车祸,更差点赔上了性命。
马卓安是英国银行家公会(Institute of Bankers)的准会员。
马卓安在1970年10月3日迎娶诺尔玛·庄逊(Norma Johnson),即现在的诺尔玛·梅杰女爵士,DBE(Dame Norma Major)。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分别取名为詹姆士和伊莉莎伯。
政治生涯
[编辑]早年政治生涯
[编辑]马卓安在早年就对政治感兴趣,时常在布里克斯顿的市集发表街头演说。在1964年,21岁的马卓安开始参选位于伦敦兰贝斯区的地方议会(London Brough of Lambeth),最终至1968年,由于保守党于当年出乎意料地在地方选举占压倒性多数,马卓安也因而顺利当选。当选为地方议员后,马卓安出任地方议会的房屋委员会副主席,并负责几个地方公共住宅的发展项目。到了1971年的时候,马卓安为了让自己更易被选中,而出选一个保守党支持者占多数的选区,可是他最终落选了。
1974年,马卓安首次参选国会议员,并出选北圣潘克卡斯选区(St. Pancras North),然而该区传统上为工党所占有,所以他最终落选。在1976年11月,马卓安成功被亨廷顿郡(Huntingdonshire)的保守党员选为下届地方议会候选人,并顺利在1979年大选中当选为地方议员。由于后来政府对选区进行重新划分,马卓安遂终于在1983年成为代表亨廷顿选区的国会议员,在及后的1987年大选、1992年大选和1997年大选,他都是在这选区胜出,而其中在1992年大选,马卓安得到36,230张选票,是自1832年以来得票最多的纪录。在2001年大选,马卓安放弃竞逐下议院议席。
在英国下议院,马卓安自1981年起担任国会私人秘书,自1983年起又任党鞭助理(assistant whip)。到了1985年,他获委任为社会福利部次官(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Social Security),后在1986年升为社会福利部长(Minister of State for Social Security)。1987年,马卓安以财政部秘书长的身份进入内阁。而在1989年7月31日,当时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对内阁进行了一次意外的改组。被认为资历尚浅的马卓安,取代了贺维爵士,成为了外相。马卓安任职外相仅三个月后,财相劳森在1989年10月宣布请辞,他便随即接任财相。马卓安任职财相的时间很短,只曾在1990年春天发表过一次财政预算(亦是英国首次电视直播财政预算案的发表),他说这是一份“为积蓄而设的预算”(a budget for savings),并为此设立名为TESSA的特别免税储蓄户口(Tax Exempt Special Savings Account),认为这措施可以改善在上一财政年度以来,国民存款到银行的比率急跌的现象。
当贺维爵士在1990年11月1日辞去内阁所有职务后,保守党内对戴卓尔夫人在欧洲共同体上的政策方针之分歧明显恶化,并引发了党内改革派的夏舜霆提出重选保守党党魁。在第一轮投票中,戴卓尔夫人的票数多于唯一对手夏舜霆,但由于她未得到所需的票数,以致需要进行第二轮投票。事件引致戴卓尔夫人宣布自动放弃竞逐党魁和首相一职,改为夏舜霆、马卓安和韩达德三人竞逐。结果,马卓安得到185票,虽然票数远高于另外两人,却仍然比所需票数少两票,原本是要进行第三轮投票的。但夏舜霆和韩达德两人在此时双双宣布退出选举,马卓安遂于1990年11月27日当选为新任保守党党魁。翌日,马卓安被召唤到白金汉宫,正式被任命为英国首相。
首相:1990-1997
[编辑]马卓安上任首相之时,正值1991年的海湾战争,而且世界经济亦开始步入衰退期,至同年下半年才起死回生,而他亦由于在91下半年访华而成为「六四事件」后首位访华之西方领袖。为了避免在1992年大选中输给工党的金诺克,马卓安举办很多街头竞选活动,并在街头发表了不少强而有力的演说。这种平民化的亲民接触(common touch),比起工党那种流于花言巧语的竞选活动成功得多。结果,出乎意料地,保守党在下议院以些微的21席,成为多数,第四次执政,创下20世纪以来保守党最长的执政纪录,马卓安成功连任。但这个大选的结果,却意味马卓安将难以有效管理政府,尤其是当新一届国会召开后五个月,英镑在黑色星期三(1992年9月16日)被迫脱离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后,情况更急转直下。当时传出不少谣言,指马卓安因此事而精神崩溃,甚至有传闻指他每日花不少时间躲在衣橱。马卓安本人亦没有否认,自己离辞职的路不远,而且还声称已经写好一封未被寄出,给女皇的辞职信 [2]。至于他当时的财相诺曼·拉蒙特却证实首相本人仍然十分冷静应对事件[3],可是他同时又批评马卓安犹豫不决的性格,拉蒙特认为马卓安多次坚拒把英镑脱离欧洲汇率机制,已经导致政府浪费数以亿计的英镑,毫无成效地去企图维持英镑的币值。《金融时报》最近透过从政府取得的文件进行调查,亦证实了当年马卓安的挽救措施没有效用 [4]。
马卓安在黑色星期三发生后的七个月里面都没有撤换任何财政部的官员,直至后来才以祈淦礼为财相,接替提出请辞的拉蒙特。这个延误,再加上先前的黑色星期三,进一步使大众认为,马卓安在管治上显得犹豫不决。但讽刺的是,劣势在日后却逆转过来,虽然英国脱离了ERM,但英国的经济却逐渐复苏,这是因为英国政府推行了新的利率调低政策,带动了英国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可见,英镑虽然在黑色星期三一事贬值,长期而言却有助出口,有利本土经济 [5]。
尽管马卓安花了很大努力,但仍然不能阻止保守党内部出现分裂,党内的右派不再支持马卓安。特别是当他批准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后,激起很多人对他在处理欧盟事务上的不满。另一方面,虽然反对党工党支持该条约,但他们却有意部署打击马卓安的政府,工党对条约提出了修正,指出通过条约前要先通过有关社会福利的条文。结果,有数名保守党员背弃了马卓安,对条约投了反对票。马卓安遂于第二天,即1993年7月23日,向国会提出了对自己的信任动议,最后以多出四十票而获得留任,挽回了些声誉,但却已对他在下议院的影响力构成严重打击。
在当日投票后不久,马卓安接受了一家电视台的专访。期间,记者问到为何不辞退有投反对票的官员,当时马卓安以为摄影机没有启动而回答了问题。他对记者说:“试从我的角度出发,你是首相,在下议院有十八席的多数优势……那毒药究竟会从那里来?当然是那些失去既得利益,和从未得到任何利益的人。你会想要多三位坏蛋在外面存在吗?你又听过詹森的格言吗?”马卓安后来声称,他所指的“三位”是随口说出的,而所提的“坏蛋”则是指一些已离开政府,反对英国加入欧盟而不断制造破坏的前官员[6]。但很多记者却认为马卓安所指的“三位坏蛋”,是彼得·利雷、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和迈克尔·霍华德,他们在当时均被认为是马卓安内阁中,显著的欧洲怀疑论者。但事实上,真正的“三位坏蛋”却也有可能是其他人,例如另一保守党官员韦活也常常榜上有名。至于上述的访问,后来落在《每日镜报》手上,并作广泛的报导,使马卓安大为尴尬。(另外,马卓安在访问提及的“格言”,是指美国总统詹森对约翰·埃德加·胡佛的著名评语。当时詹森曾企图迫使胡佛辞去联邦调查局局长一职,但当他知道这是难以成事之后,却对胡佛的存在处之泰然。詹森认为:“宁可让他在帐篷内撒尿,也比在外面撒尿好。”)
在1993年的保守党大会,马卓安开展了“回到民生”(Back to Basics)运动,提出要重新专注国内的经济、教育和治安等本土事务。但是在不同人的揭发下(包括保守党党员),一连串的丑闻很快便打断了马卓安的计划,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结果是,英国传媒纷纷以此为理由,大肆揭露了保守党的“丑行”:官员大卫·梅勒与田耀分别因不同的性丑闻而辞职;下议院议员提姆·史密斯和韩尔顿则涉嫌受贿,在下议院提出受指使的质询,而议员苗列根离奇死亡一事,更成为一段难以解释的小插曲。
虽然马卓安上任后便开始和爱尔兰共和军进行谈判,但马卓安一直对此大加否认。1993年11月他更在下议院发表演说,说到:“如果要坐下来与盖瑞·亚当斯先生和爱尔兰共和军进行谈判……会令我感到反胃。”新芬党其后则反驳,指出自2月开始,与英国政府一直进行著定期的谈判。1994年,爱尔兰共和军提出了停火协定。然而马卓安在下议院却拒绝在协定草案中的“米切尔原则”(Mitchell Principles)上签字,使停火协定泡汤。1995年3月,马卓安曾有几天拒绝接听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电话,不满他邀请盖瑞·亚当斯在圣博德日到访白宫[7]。
1995年,马卓安对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不断受挑战和威胁,于是决定辞去党魁一职,并宣布重新参选党魁。在选举中,时任威尔斯事务大臣的韦活是其唯一对手。结果在夏舜霆的支持下,马卓安赢得218票重任党魁,韦活则以89票惨败。另外,有8票缺席和2票弃权。虽然马卓安胜出,但他只取得比目标多3票的票数。其后马卓安为报答夏舜霆,委任他为英国副首相。这次选举以后,保守党更改了选举规则。以往要有党员站出来,作出挑战才会重选党魁。而新修订后,党内只要有足够不信任票,便可重选党魁,并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后来的党魁施志安便是因此下台。
马卓安虽然重选党魁成功,却仍未能重建他的管治威信。尽管他这样做,或多或少提升了他在保守党内的支持度,但是当时由新党魁贝理雅领导的反对党工党,支持度在民意调查中遥遥领先。1996年12月的时候,保守党已经失去其在下议院的多数优势。纵然马卓安成功避免他的内阁在会期内垮台,但由于下议院五年的会期将届,按例本应在1997年3月17日举行大选。然而,没有任何胜算的马卓安,却设法拖延大选的举行,以寄望复苏中的经济可以为保守党带来多一点议席。可惜事与愿违,保守党在5月1日举行的大选中惨败,这次大选更是保守党165年最大的惨败,而工党则成为大赢家。
期间,再次连任党魁的马卓安,企图以调停人的角色,修补自玛格利特·撒切尔任首相以来,党内日益浮现的矛盾。不过1992年大选的结果,已证明了马卓安没有这样的能力。加上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失败一事,也反映出他在党内党魁的地位已大受削弱。总言之,在1997年英国大选之时,马卓安在国民心目中,已沦为一个过气、毫无吸引力的政客,无法驾驭著一个四分五裂、丑闻充斥的政党。然而,他开启了和爱尔兰共和军的对话,也成功使英国疲惫不堪的经济从黑色星期三以后慢慢复苏过来。
1997年大选惨败
[编辑]1997年5月1日,大选有了结果,保守党在选举大败,而且是自《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以来,保守党在大选输得最为惨痛的一次。当时大部份人对马卓安在1997年大选被贝理雅击败都不感惊讶,但却很少人会预料到保守党会以极大的比数落败。
在新一届国会,工党在下议院取得418席,保守党只165席,而自由民主党则有46席,工党以179席之差成为压倒性多数。工党加上自民党更占议席三分之二多数。当时有不少时事评论员猜测保守党能否在如此大的差距下,在日后2001年大选卷土重来,事后证明是不能的。
马卓安在亨廷顿选区以18,140的多数票成功留在下议院,但总体上,有179名保守党党员失去了下议院议席。
大约在1997年5月2日的正午时份,马卓安向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交出首相的印鉴,正式辞去首相职务。而在辞职前不久,马卓安最后一次在唐宁街10号发表讲话,他说到:“落幕了,是时候下台了。”(When the curtain falls, it is time to get off the stage)马卓安更和记者打趣地说,正打算和家人到椭圆形馆(The Oval)看板球赛。[8]
辞任首相以后,马卓安一度成为反对党领袖,直到1997年6月才被夏伟林取代。
卸任首相以后
[编辑]卸任首相以后,马卓安不像戴卓尔夫人般保持高调,而是有意保持低调,不活跃于政治。在下议院,他成为了后座议员,只有间中提出发言,相反,他迷上了板球,并成为萨里郡木球会(Surrey County Cricket Club)会长。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丧生后,马卓安获委为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的特别监护人,为他们处理法律和行政事务。
1998年,马卓安成为美国凯雷集团的一员,为其在欧洲的市场提供意见。2001年5月,他更被擢升为该公司在欧洲地区的主席。同年马卓安宣布放弃角逐大选,并婉拒了惯常册封予前首相的终身贵族爵位,但他仍在2005年则接受册封为爵士。1997年以后,马卓安已很少涉足党务,然而他在2001年党魁选举中,则支持他的前财相祈淦礼参选,对抗“欧洲怀疑论”支持者施志安,不过最终失败。[9]
2001年3月,马卓安出席了著名木球员考德瑞勋爵(Lord Cowdrey)在西敏寺的丧礼。2005年,他则获选为玛里利本板球俱乐部(Marylebone Cricket Club,简称MCC)委员会的委员,该委员会传统上是属于政府,负责监管赛规。
马卓安低调的生活在2002年9月遭到打断。他被揭发当年加入内阁时,曾与另一名下议院议员爱维娜·嘉莉发展过一段长达四年的婚外情,传媒立即指出当年“回到民生”运动只是为他的婚外情进行掩饰。麦斯·黑塞尔廷更在《Editor》一书指出:“《每日电讯报》记者沙拉·霍格(Sarah Hogg)与马卓安有过从甚密的关系,没有人能比得上。”(Sarah knew Major intimately, in a way none of the rest of us did)
到了2005年2月,有报导指马卓安和拉蒙特违反公开文件法例,阻挠有关黑色星期三的政府文件向外界披露。马卓安对这项报导感到非常愤怒,并且大加否认。他反驳,没有听闻过有人要求在保密限期前索阅文件,而自己则有索阅过文件,但只为己用,未有向外泄露。
另一方面,马卓安时常在不同场合,如晚宴发表演说,得到了非常可观的收入。据《观察家报》估计,马卓安在每场演说,只要发表一些“有关环球经济,富知识性和洞察力的演说”(knowledgeable insights into the global economy),便大约可得30,000镑酬劳。
他反对英国脱欧,并于2019年与他曾领导保守党唱反调,表态支持对此举行二次公投。他更于同年大选中支持被该党开除党籍的候选人。
传媒评价
[编辑]马卓安领导保守党的时候,给人一种诚实的印象,所以常被称呼为“诚实的约翰”(Honest John),但同时也予人乏味愚笨的印象,而且在党内丑闻频生的时候,又显得束手无策。至于外表仪容上,马卓安给人的印象则总是他灰色的头发,阔平的人中和偌大的眼镜,这些特征都常常被政治漫画所夸大。例如,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里,马卓安被化作一只头发灰白的木偶,与妻子鸦雀无声地吃饭,却不时说:“这些豆烹煮得很好,亲爱的。”(nice peas, dear)。另外,有工党议员曾取笑马卓安,说他穿衬衫时,常把衬衫塞在内裤里,结果,马卓安被《卫报》的漫画师,画成一个苍白年老,暮气沉沉,把内裤穿在长裤外的超人。[10]
英国杂志《Private Eye》则把英国作家唐珊(Sue Townsend)的《The Secret Diary of Adrian Mole, age 13¾》,改编为《The Secret Diary of John Major, age 47¾》,特写马卓安之馀,他的妻子诺尔玛·梅杰和朋友马威尼(Brian Mawhinney,该日记则称呼他为Mr. Dr. Mawhinney)也是经常出现的角色。现时马卓安若有甚么新闻,这份杂志仍会续写这份“日记”(书名的年龄亦会更新),例如早前马卓安陷入性丑闻、发行自传等等,“日记”都有刊载。此外,该杂志亦曾有一个漫画专栏,名为“马卓安的101样用处”,内容趣怪,例如“火车监察者的雨衣”。
马卓安在布里克斯顿——伦敦一个牙买加人聚集的最大社区中长大,所以曾被电视节目戏称为(Rankin' John Major)[11]。另一方面,他在布里克斯顿长大的背景,却后来在1997年英国大选中,被保守党使用,在黑人报纸中写成了口号:“保守党为一个来自布里克斯顿的工人阶级家庭的小孩子带来了甚么?我们让他成为了英国首相。”(What ca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offer a working class kid from Brixton? It made him Prime Minister)
荣誉
[编辑]在1999年的新年元旦荣誉名单上,马卓安获颁赠名誉勋位,以答谢他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所作出的努力。
2005年4月23日,英女皇册封马卓安为嘉德骑士,正式的册封典礼则在同年6月13日举行。嘉德骑士的名额只有24位,地位崇高,并非所有英国首相在卸任后都可获此殊荣。
惯例上,前任首相离开下议院后,通常会被册封为贵族,晋升到上议院。但马卓安婉拒这项殊荣。
头衔
[编辑]称号
[编辑]- 约翰·马卓安,Esq (1943年—1979年)
- 约翰·马卓安,Esq,MP (1979年—1987年)
- 约翰·马卓安阁下,MP (1987年—1999年)
- 约翰·马卓安阁下,CH,MP (1999年—2001年)
- 约翰·马卓安阁下,CH (2001年—2005年)
- 约翰·马卓安爵士阁下,KG,CH (2005年—)
荣誉
[编辑]- 枢密院顾问官(Lord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 (1987年)
- 名誉勋位(Member of the 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 (1999年)
- 嘉德骑士(Knight Companion of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 (2005年)
- 旭日大绶章(旭日大綬章)(2012年4月29日)
杂记
[编辑]- 马卓安是位板球迷,也是萨里郡木球会会长,他曾经在板球场这样说:
- “噢!上帝!若今天要取我性命,
- 请先等这场球赛结束。
- 我知道,若我仍未得分,
- 甚么也没有的话,我是不肯死的。”[12]
- 工党下院议员班克斯(Tony Banks)在1994年谈及了马卓安:“他当年在兰贝斯自治镇的地方议会,在处理房屋事务的问题上尚算称职。但现在,每次我见到他在下议院站起来发言,我不禁会想:‘马卓安市议员在干甚么?我真难想像他在这里出现,正确一点说,他居然可以在这里出现。’”[13]
- Patrick Haseldine是一位外交官,他在1989年被当时任外相的马卓安辞退。五年后的同一日,即1994年8月2日,当时已转为工党的Patrick Haseldine去信已经是首相的马卓安,反过来要求他辞任首相,或放弃竞逐下届首相。结果马卓安并无理会。
参考书目
[编辑]- ^ John Major. History and Tour. 10 Downing Street. [200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 ^ News. 2016-03-15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8) –通过www.telegraph.co.uk.
- ^ UK Politics, Lamont blames Major for 'Black Wednesday'. BBC News. 1999-09-27 [202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7-07).
- ^ Tempest, Matthew; correspondent, political. Release of Black Wednesday documents delayed. 2005-02-04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通过www.theguardian.com.
- ^ Opinion. 2016-03-16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通过www.telegraph.co.uk.
- ^ Major, John (1999). Autobiography, pp343-4.
- ^ Rusbridger, Alan; Freedland, Jonathan. Interview: Bill Clinton. 2004-06-21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通过www.theguardian.com.
- ^ 存档副本. [201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0).
- ^ Interview on Breakfast With Frost. BBC News. 2000-10-08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 ^ Steve Bell. 'If only we had known back then'. The Guardian (London). 1 October 2002 [17 Septem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 ^ 存档副本. [200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0).
- ^ The Times & The Sunday Times. www.thetimes.co.uk.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 ^ The Right Hon wag. Guardian News. [200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参见
[编辑]相关书目
[编辑]Major, John (1999). Autobiography. London: Harper Collins, ISBN 0-00-257004-1.
外部链接
[编辑]- John Major's "bastard" quo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Observer
- An unofficial web site about the 1990-1997 Conservative administr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Public Whip – John Major M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ting record
- John Major at World History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官衔 | ||
---|---|---|
前任者: 麦杰嘉 |
财政部秘书长 1987年–1989年 |
继任者: 拉蒙特 |
前任者: 贺维爵士 |
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 1989年 |
继任者: 韩达德 |
前任者: 劳森 |
财政大臣 1989年–1990年 |
继任者: 拉蒙特 |
前任者: 戴卓尔夫人 |
英国首相 1990年–1997年 |
继任者: 贝理雅 |
英国保守党党魁 1990年–1997年 |
继任者: 夏伟林 | |
前任者: 贝理雅 |
反对党领袖 19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