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琳·娜夏特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1年6月8日) |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21年6月4日) |
诗琳·娜夏特 شیرین نشاط | |
---|---|
出生 | 伊朗加兹温 | 1957年3月26日
国籍 | 伊朗 |
职业 | 艺术家、电影导演、摄影师 |
配偶 | Kyong Park(已离婚)[1] |
诗琳·娜夏特(波斯语:شیرین نشاط,英语:Shirin Neshat,1957年3月26日—),伊朗女性视觉艺术家,主要以电影、影像与摄影作品闻名,目前定居于纽约。[2] 早期的艺术创作带有政治色彩,在电影叙事上较为抽象,关注性别、身份及社会议题,创作题材主要围绕伊斯兰教与西方、女性与男性、公众生活与私人生活、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对比,并将这些主题联系起来。
内夏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乡伊朗之外,而她始终取材于自己青年时期在伊朗的生活体验,只是她采用了与穆斯林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形式,去对当代穆斯林国家宗教世俗的弊端陋习进行了批判,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她在当代艺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透过她所拍摄的照片和影片,大众得以一窥形塑全世界穆斯林妇女形象的文化、宗教和政治真实面。
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以色列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美国明尼苏达沃克艺术中心以及法国巴黎庞毕度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皆收藏了她的作品。
生平
[编辑]内夏特是家中第四个孩子,在伊朗西北部的宗教小镇加兹温长大,成长于温暖且为虔诚穆斯林的家庭环境。透过祖父母学习到了传统的宗教价值观,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家庭主妇。内夏特原本就读于德黑兰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但在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她的父亲鼓励女儿们与儿子们一样,能够成为一个个体、去学习、去冒险、去看世界,所以他便提供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
1975年,内夏特离开伊朗到美国学习艺术,先至旧金山湾区就读加利福尼亚多明尼克大学,而后她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艺术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内夏特198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便很快的移居到纽约,与丈夫一同管理非营利艺术空间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主要积极推动建筑、设计和艺术的创意组织,那之后的十年间她很少进行艺术创作。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何梅尼逝世后,内夏特终于在1990年回到伊朗,而伊朗的变化使她感到震惊,因为人们于公众场合的服装与行为规范已经与她记忆中的模样相差甚远。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于女性的种种限制法规频出不穷,比如妇女在公众场合必须身著长袍,而且不得露出脸部,甚至连在公众场合唱歌也被禁止。与此同时可兰经中殉道者的照片随处可见,整个伊朗笼罩在伊斯兰极端教义的统治之下。这次探亲的经历也给了她作为艺术家的刺激和灵感,再加上艺术空间的管理经验仿佛文化实验室,使内夏特接触了许多创作者、艺术家、建筑师与哲学家,这十年经验也成为内夏特的创作养分,再次地激发了她对艺术的热情,从1993年后开始重新认真地投入艺术创作。[3]
2009年,她以电影处女作《没有男人,女人更美》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4][5]2013年,她担任第63届柏林影展正式竞赛片的评审团成员。[6]
艺术创作
[编辑]内夏特最早的作品以摄影为主,如《揭开面纱》(Unveiling , 1993)、《阿拉的女人》(Women of Allah, 1993–97),这系列作品以观念性的方式,探讨了伊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激进主义有关的女性观念,叙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中女性战士们的故事,每张照片皆在女性身上(眼睛、脸、手、足部)书写了波斯文书法,透过强调这些文字的视觉性 ,并非否认这些文字对理解内夏特作品的重要。事实刚好相反,无法理解这些文本,就错失了解读内夏特作品及其中所隐含的模棱两可的复杂性,甚至可能造成误解。[7]
如《反叛的沉默》作品中,女性脸上所书写的铭文取自Tahereh Saffarzadeh的诗歌《Allegiance with wakefulness》,诗歌内容涵盖了殉难、革命的女性等主题。这些照片大多数以自己为人物主角,可见内夏特身著黑袍,并且在脸上、手上和脚上写满了波斯文诗歌,并且透过不同的角度来拍摄她身体的局部或整体,在部分摄影作品中她还拿著各种武器,比如匕首、长剑或者枪枝。这一系列摄影作品展览很快地引起了西方艺术界的关注。[8]
她的作品涉及穆斯林文化、社会、宗教法规、男性与女性等议题,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要求所有妇女在公共场合戴上面纱,尽管许多穆斯林妇女认为这种规范赋予了她们的宗教身份并予以肯定,但在西方人眼中却将面纱视为伊斯兰压迫妇女的符码。透过展出极具个人色彩的影像艺术,内夏特引起人们对于伊斯兰女性地位与生活现状的关注,透过作品让大众反思,这个形塑全世界穆斯林妇女形象的社会、宗教、政治真实面为何,也创造出夹杂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世俗、表达与谴责之间的伊斯兰社会。
完成《真主的女人》系列作品之后,内夏特在艺术创作上变得更有野心,除了图像创作之外更在伊朗电影导演Abbas Kiarostami的启发下,开始进行录像创作。如《锚定》(Anchorage , 1996)、《网络下的阴影》(Shadow under the Web, 1997)、《湍流》(Turbulent , 1998)、《狂喜》(Rapture , 1999)和《独白》(Soliloquy, 1999)等作品。1999年内夏特的短片作品《湍流》和《狂喜》获得了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奖,1999年5月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举行全球首映后,获得了评论界和观众的认可。[9]
创作媒介的转换也使内夏特从艺术界跨足到电影界,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使她朝电影艺术出发,2009年的电影作品 《没有男人,女人更美》(Women Without Me),取材于备受争议的伊朗知名女作家Shahrnoush Parsipour 1989年的同名小说《没有男人,女人更美》,另外还加上一个妓女的素材。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中期的德黑兰,就是伊朗的民选首相穆罕穆德·摩萨特被政变推翻的那个时期,四个女性的命运互相交织在一起:一个从妓院里逃出来的患有严重厌食症的少女,满怀恐惧慌不择路;一个怀有地下党组织任务,激动和恐惧交织的女人;第三个是中年妇女,她放肆得和年轻的情人调情,借此来刺激自己的丈夫;而最后一个是疯狂地爱上一个宗教狂热分子的虔诚女教徒,尽管她知道他曾经给她的女朋友造成了很大的不幸。电影结合了色情、政治、婚姻,以及宗教的素材,内夏特透过一种与众不同的叙述方法,以生动鲜明的意象地阐述旧时代女性的处境,与当时动荡不定的伊朗政权遥遥相映。更由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入观察伊朗一段悲伤的历史,电影中的四个女人,如同伊朗女性一般同为宗教与世俗的牺牲品,因为政治因素而急遽变迁的社会脉络下,深藏女性心中的孤单与无奈,更期许她们的命运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上。
在内夏特的影像文本中具有多重且强烈的视觉符号,不仅是她个人双重生命历程的转译,更重要的是要揭露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伊朗人民的真实生存状况。特别是,内夏特以身为伊朗女性的身分,意图呈现当代伊朗女性所承受的被双重剥夺与不被理解之关键原因:一是世人对伊朗整体人民的误解,二是伊朗女性在自己国家父权语系下的被压抑。[10]
政治参与
[编辑]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后,同年七月娜夏特加入了在联合国总部前的绝食三天抗议行动。
参考资料
[编辑]- ^ Elaine Louie. A Minimalist Loft, Accessorized Like Its Owner.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1-28 [2021-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 ^ Claudia La Rocco. Shirin Neshat’s Performa Contribution. 纽约时报. 2011-11-14 [201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 ^ 在诗意文本背后的现实———伊朗女艺术家 诗琳 · 娜夏特. www.zgmsbonline.com. [2021-02-27].
- ^ Homa Khaleeli. Shirin Neshat: A long way from home. Guardian. 2010-06-13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5).
- ^ Livia Bloom. Women Without Men's Shirin Neshat. Filmmaker. 2010-01-23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3).
- ^ The International Jury 2013. Berlinale. 28 January 2013 [28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 ^ 吴金桃. 〈覆罩的異國情調雪潤•內夏特(Shirin Neshat)早期的女性攝影作品〉.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2009.09, (76期): 页217 - 276.
- ^ Shirin Neshat, Rebellious Silence, Women of Allah series (article). Khan Academy.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英语).
- ^ Shirin Neshat Unveiling (1993). hemisphericinstitute.org.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 (英国英语).
- ^ 吴欣怡;赖雯淑. 〈論雪潤.內夏特作品中的三重隱喻:以其劇情電影“Women Without Men ”為探究起點〉. 《艺术评论》. 2013.07, (25期): 页125 -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