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僩
外观
邵僩 | |
---|---|
出生 | 中华民国江苏省南通县 | 1934年7月3日
逝世 | 2016年11月23日 台湾新竹市 | (82岁)
职业 | 作家、教师 |
国籍 | 中华民国 |
教育程度 | 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校 |
体裁 | 小说、散文、儿童文学 |
奖项 | 香港亚洲出版社小说奖 全国青年小说奖首奖 第三届国军新文艺中篇小说金像奖 新闻局最佳著作金鼎奖 中国文艺奖章小说创作奖 |
邵僩[1](1934年7月3日—2016年11月23日),台湾作家,长年定居新竹市。
生平
[编辑]生于中国江苏南通。1952年由新竹师范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先后担任新竹救国团《自强月刊》主编、香港国泰电影公司特约编剧、国立编译馆国语教科书编审委员、中国青年写作协会理事、新竹青年写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创作领域十分广泛,曾经写了电影剧本、小说、散文、评论、儿童文学作品等等。1974年荣获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艺奖章小说创作奖。1986年将一句话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人间种植》,与隐地、黄克全、木心,同为早期自由句的作者。1989年在教育界服务28年,从教职退休,专事写作。2016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82岁。
创作风格与特色
[编辑]散文家王鼎钧认为邵僩“选材与众不同,修辞亦有自己的窍门,每篇小说总能搔著别人未曾骚到的痒处”。[2]评论家欧宗智说:“邵僩的语言文字运用,自成一格,不虚伪不做作,不板著面孔说教,给人一种亲切感;在题材选取上,也不断伸展生活的触须,试图扩大层面;更可取的是,邵僩在性灵、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3]
作品
[编辑]散文、随笔
[编辑]- 《乡恋》〔1956〕
- 《白泉》〔1975〕
- 《绿意与新芽》〔1985〕
- 《都要有爱》〔1985〕
- 《人间种植》〔1986〕
- 《无涯》〔1987〕
- 《一方心灵》〔1988〕
- 《汗水的启示》〔1989〕
- 《汗水处处》〔1992〕
- 《为心著色》〔1998〕
- 《拿粉笔的日子》〔2011〕
小说
[编辑]- 《小齿轮》〔1966〕
- 《樱梦》〔1967〕
- 《骑在教堂窗子上》〔1968〕
- 《汲泉》〔1969〕
- 《蚂蚁上床》〔1969〕
- 《不停脚的人》〔1970〕
- 《到青龙桥就解散》〔1970〕
- 《坐在码头上等雨》〔1970〕
- 《兄弟们》〔1970〕
- 《泡沫,泡沫》〔1976〕
- 《让风筝上天》〔1976〕
- 《花的使者》〔1976〕
- 《不要怕明天》〔1980〕
- 《跨出的脚步》〔1980〕
- 《今夜伊在那里》〔1985〕
- 《锣声永远》〔1986〕
- 《音符碎了》〔1993〕
儿童文学
[编辑]- 《在阳光下》〔1967〕
- 《风姐姐来了》〔1979〕
- 《泥土好可爱》〔1983〕
- 《孩子的心》〔1984〕
- 《侵略者的脚步》〔1985〕
- 《中国永远屹立》〔1985〕
- 《好朋友的话》〔1988〕
- 《小白鹭历险记》〔1990〕
- 《现代儿童作文》〔1991〕
- 《小猴子还乡记》〔1993〕
- 《小鱼儿寻亲记》〔1998〕
评论
[编辑]- 《白痴的天才》〔1970〕
自选、精选、极短篇
[编辑]- 《邵僩自选集》〔1978〕
- 《邵僩极短篇》〔1989〕
- 《邵僩儿童文学精选》〔2005〕
- 《邵僩散文精选》〔2007〕
参考文献
[编辑]- 隐地,《作家与书的故事》,台北:尔雅,1985
- 邵僩,《汗水处处》,台北:文经,1992
外部链接
[编辑]- 台湾文学网 - 邵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