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龙门旧社遗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龙门旧社遗址,为一处位于台湾新北市贡寮区的考古遗址,座落于双溪河口北岸沙丘海拔5.6公尺,目前为龙门河滨生态公园的一部分。被归类为十三行文化晚期旧社类型遗址,推测为凯达格兰族三貂社(山朝社)的文化遗留。[1]:22[2]:33

发掘

[编辑]

1962年龙门旧社遗址由盛清沂首次发现,1982年由谢继昌进行首次正式发掘,2003年~2004年再由国立台湾博物馆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合作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遗物种类众多,包括石器陶器贝类玛瑙珠,以及贝与等生态遗留,并发现带有随葬品的屈肢葬。遗址年代经放射性碳定年法检测,约为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1]:22[2]:33、34

出土文物

[编辑]

陶器

[编辑]

龙门旧社遗址出土数量颇多的自制陶器残片,器身不大且薄脆,烧制火候不高,另出土1件陶网坠残件。以圆底、鼓腹而侈口的罐形器数量最多,且其上具多样化的几何印纹。外来硬陶则共计出土59件,多有施加料,以中国东南沿海所产粗质硬陶为主。此外亦出土3件瓷器,其中有1件青花瓷壶。[1]:25

石器

[编辑]

龙门旧社遗址共出土16件石器,包括石锤、磨石、砥石与石砧四类,其中以用于敲碎贝壳的石锤数量最多。皆为加工用具,并未见生产用的石器类型,由于遗址内生产用的骨角器亦不多,推测生产工具以金属器为主。[1]:25

金属器

[编辑]

龙门旧社遗址出土有包括铁矛、铁锥、铁针与铜圈等金属器,其中铁器占绝大多数。金属器以加工器或工具配件为主,生产器具与装饰品则较少。遗址中亦发现炼铁区,推测与十三行、仁里与福隆等遗址相同,具有炼铁的能力。[1]:25[2]:34

骨角器

[编辑]

龙门旧社遗址所出土的鹿山猪为主,皆为狩猎文化的产物。另外亦发现许多将兽骨以敲击、磨制与穿孔的方式加工,所制成的尖状器或穿孔器,用于渔猎、装饰与工具加工。另遗址中出土共151公斤、共30馀贝类,显示渔捞在其饮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2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吴佰禄. 《采田福地-臺博館藏平埔傳奇》.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09. ISBN 9789860215038. 
  2. ^ 2.0 2.1 2.2 周子扬. 〈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與平埔族聚落關係之研究-以馬賽人村社為例〉 (PDF).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民族学系. 2011年12月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