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KDE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KDE
命名缘由通用桌面环境
成立时间1996年10月14日,​28年前​(1996-10-14
创始人马蒂亚斯·埃特里希
类型社群
产品KDE Software CompilationCalligra SuiteKDevelopAmarokK3b
方法美工、开发、文件、推广、翻译
目标自由软体
口号体验自由!(Experience Freedom!)
网站www.kde.org

KDE/ˌkdˈ/)是一个国际性的自由软体社区[1],开发运行在 LinuxBSDSolarisMicrosoft WindowsmacOS[2] 等平台上的一系列跨平台应用程序。它最著名的产品是 Plasma 桌面,是许多 Linux 发行版的预设桌面环境,例如 openSUSE[3]MageiaLinux Mint(19版开始不再支援)、KubuntuPCLinuxOSChakra GNU/Linux[4]

社群的目标是开发基本的桌面功能和日常必需的应用程式,以及提供开发者编写独立的应用程式的工具和文档。许多独立应用程式和规模较小的项目是基于 KDE 的技术,这些软体包括 Calligra SuitedigiKamRekonqK3b 和许多其他应用程式。KDE 软体是基于 Qt 框架所开发。

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使用 KDE 软件,兴建于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也使用 KDE 软体。[5]

概况

[编辑]

KDE 社区的工作可以用以下特征来衡量:

  • KDE 是最大的自由软件社区之一。[6]
  • 超过1800名贡献者参与开发 KDE 软件。[6] 每月大约20位新开发者贡献他们的第一行代码。[7] On October 11, 2009, Cornelius Schumacher, a main developer within KDE,[8]
  • KDE 软件包含600多万行代码(不包括Qt)。[6]
  • KDE 软件被翻译成超过108种语言。[9]
  • KDE 软件可在超过34个国家和地区的114多个官方 FTP 镜像中使用。[10]
  • Github 上可以找到所有储存库的唯读映像。[11]

历史

[编辑]

起源

[编辑]
KDE的建立者Matthias Ettrich

KDE 是由德国人 Matthias Ettrich 于1996年就读于蒂宾根大学开始的一个计划。当时,他忧心于Unix桌面没有一个应用程式外观、感受或工作方式和其他程式一样。他建议不仅是建立一套应用程序,而是一个桌面环境,用户可以得到统一的外观、感受和工作方式。他还希望这个桌面易于使用及更人性化;他当时对桌面应用的抱怨之一是对最终用户来说太复杂了。他在 Usenet 发表的文章引发了很大的回响,意味着 KDE 项目就此诞生了。[12]

KDE这个名字是来自于现有的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CDE)的文字游戏,其用于Unix系统。CDE是一个由惠普IBMSun透过X/Open公司共同开发的基于X11使用者环境,介面和生产工具都基于Motif图形部件工具包。它被期望是一个直观易于使用的桌面电脑环境。[13] K原本代表"Kool",但很快就决定K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因此KDE这个缩写扩展为“K Desktop Environment”。而这个意涵最终亦被废止,由于重塑品牌而提出“KDE=社区”的概念。

产品发布

[编辑]
KDE Plasma 5, 亮/暗色系主题

Mathias Ettrich选择使用Qt程式库开发KDE桌面系统,很快地他和其他志愿开发人员于1997年初发布了一些应用程序。[14]

在1998年7月12日,KDE 1.0发布。之后KDE 2发布,提出了重大技术改进。[15] KDE 3是远远大于以前的系列,包括6个主要版本。KDE 2和KDE 3之间的API变化则较少,即KDE 3可以被看作主要是延续KDE 2。KDE 4包含了许多新技术的变化。

品牌重新定位

[编辑]

2009年11月24日,KDE行销团队宣布正式更名KDE专案的组成部分。其动机是认为从建构桌面环境,转向一个“创造软体”社群的完整专案。更名重点在于不再强调桌面环境而“只是一个产品”,并强调社群与其他技术一起提供KDE软体。重新定位后,KDE不再是过去的K Desktop Environment缩写,现在充当不同软体组件的品牌。[16]

授权风波

[编辑]

尽管KDE作为自由的开放源软体,但由于它使用了开放源始码但当时并非自由软体授权的Qt程序库,有许多人在担心日后可能会出现的版权问题。

很庆幸地是,1998年11月之后,Qt程序库所属的Trolltech公司发布了第一份自由软体许可Q Public License(QPL)的Qt程序库授权。同年不久,KDE Free Qt基金会[17]保证假若Trolltech在任意连续12个月期间没有释出新的自由版本,那么Qt程序将更改为基于BSD许可证授权散布。

很多人依然争议著认为QPL授权与GPL上的条款会不相容。Red Hat公司因此始终无法把KDE作为默认桌面,而Mandriva Linux即趁此时机凭借KDE袭卷了欧洲的市场;2000年9月,一个基于GPL协议的UNIXQt程序库成功释出,大部份用户方才对KDE生出信心。[18]

Qt 4.5在2009年3月3日发布,遵循了LGPL 2.1协议,放宽了KDE函数库的授权,使得平台下商业私有版权程式的开发较原来自由[19][20]

社群结构与特征

[编辑]
KDE的吉祥物,小绿龙Konqi。

吉祥物与标志

[编辑]

KDE 社群的吉祥物是一个名为 Konqi 的小绿龙,在KDE软件的版本对话框、各种有关印刷物、会议演示文档和众多 KDE 的相关网站上均可见到他的身影。[21]Konqi 有一位名为 Katie 的女朋友,代表了 KDE 女性成员。他们在 KDE 4.0 发布活动和 KDE 2010 活动中扮演他们的角色。[22]此外 Konqi 还有一些不同颜色,不同职业,不同随身物品和不同形状犄角的派生角色,各自对应在 KDE 社区不同方面活动的成员们。Kandalf 这位巫师在1.x和2.x版本中曾是 KDE 社区的前吉祥物,但由于版权问题(他与甘道夫相似)而被抛弃。现在的 Konqi 的外观由于 Plasma 5 的推出而正式重新设计,Tyson Tan 的参赛作品(见右图)在KDE论坛上赢得重新设计比赛。[23]

KDE有一个community identity guidelines(CIG)来定义和建议,帮助社群建立独特的、有特色及吸引人的设计。[24] KDE官方标志是一个蓝色方形中有白色的K与齿轮。[25] KDE软体标签是给软体的开发者用的。证明他们是KDE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他们使用KDE平台。有包含包含三种KDE软体标签。被标为Powered by KDE软体标签代表此软体是KDE社群的主力软体并且源自KDE发展平台。使用KDE平台的应用程式则被选择标示为Built on the KDE Platform。应用程式标为Part of the KDE family则代表此应用程式作者为KDE社群中的一份子。[26]

应用命名

[编辑]

许多的KDE应用程序名称中有一个K字,多数是在第一个字母和大写表示。然而,有明显的例外如kynapticAmarok(以前称amaroK)。K在许多KDE应用程序来自于CQ拼写单词不同,例如KonsoleKuickshow。另外,一些是在一个常用词前缀上K,例如KOffice。但是在KDE 4应用程序和技术目前的趋势是名字中不包含K,如PlasmaPhononDolphin

组织与社区

[编辑]

KDE 的财务和法律事宜由德国非营利组织 KDE e.V. 负责处理,该组织位于德国柏林。该组织还协助社区成员举办会议和会议。[27] KDE e.V. 帮助运营 KDE 社区所需的服务器,它拥有商标“KDE”和相应的徽标。它还支付会议的旅行费用和补贴活动。[28]组建的工作组旨在将 KDE 中的某些角色形式化,并改进 KDE 内部各部分的协调与通信工作。[29] KDE e.V.不影响软件开发。 KDE e.V.的徽标由戴维·维诺尼英语David Vignoni提供。标志顶部的三个标志代表 KDE e.V. 的三项主要任务:支持社区、代表社区、管理社区。[30]

KDE 社区的开发者会议、服务器和相关活动经常由个人、大学和企业赞助。[31] KDE e.V.的支持成员(英语:Supporting members)是通过财务或物质捐助支持 KDE 的特别成员。[32]支持会员有权在其网站或印刷材料上展示“KDE会员”徽标。 KDE的赞助人(英语:Patron of KDE)是支持会员的最高级别,其也有权在其网站或印刷品上展示独家的“KDE赞助人”标志。[33] 2006年10月15日,社区宣布马克·沙特尔沃思成为KDE的第一个赞助人。[34] 2007年7月7日,又宣布英特尔公司和 Novell 公司也成为 KDE 的赞助商。[35] 2010年1月,Google成为支持会员。 2010年6月9日,KDE e.V.推出了“加入游戏”活动。这项运动促进了成为个人支持成员的想法。它提供给那些想要支持 KDE 但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这样做的人。欧洲自由软件基金会英语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Europe(FSFE)的创始人格奥尔·格雷夫英语Georg Greve首先“加入游戏”。[36]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KDE 同样拥有地方分支机构。这些组织可以是非正式组织(印度),也可以是具有像 KDE e.V. 一样具有法定形式(法国)。当地社区常常主办和维护区域性网站,组织当地活动,如贸易展览、参与者会议和社区会议。

贡献

[编辑]

和许多自由/开放源码软件专案一样,KDE的开发主要是来自志愿者的贡献。尽管有各种公司,如Novell诺基亚Mandriva,雇用员工开发KDE。由于大量的个人贡献以各种方式(如代码、翻译、美工)给KDE,组织这样一个专案是十分复杂的。

开发团队

[编辑]

KDE 平台的整体方向由KDE核心团队(KDE Core Team)完成。这些开发人员在 KDE 内长时间做出重大贡献。该团队使用kde-core-devel邮件列表进行通信,该邮件列表公开存档且可读,但加入需要批准。 KDE没有一个可以否决重要决定的中央领导人。相反,KDE的核心团队由几十名参与者作出决定。这些决定不是通过正式投票,而是通过讨论。[37]开发人员还与专题团队一起组织。例如,KDE Edu 团队开发免费教育软件。虽然这些团队主要独立工作,并不都遵循共同的发布时间表。每个团队都在IRC和邮件列表上都有自己的消息传递渠道。他们有导师计划以帮助初学者开始。[38][39]KDE社区目前使用Git版本控制系统。

2009年7月20日,KDE宣布已经向其Subversion版本库提交了第100万次提交。[40] 2009年10月11日,KDE的主要开发人员 Cornelius Schumacher [41] 提及了(运用了SLOCCount与COCOMO模型)开发KDE软件包的工作量:4,273,291个LoC(代码行数),约为1,7536,4716美元。[42]此估算不包括Qt、Calligra Suite、Amarok、Digikam和其他不属于KDE核心的应用程序。

软体

[编辑]

KDE 软体是基于 Qt 框架开发的,具备了可于多数的 Unix 及其他类 Unix 系统下运行的能力,此外还包括有苹果平台上的 OS X 系统和微软Windows 系统。目前使用的建构工具是 CMake,并可以用在多个平台上。[43]gettext 用于作翻译。Doxygen 用来产生API文件。[44]

发行版总览

[编辑]
版本 日期 信息
1996年10月14日 KDE宣布开发
1.0 1998年7月12日
2.0 2000年10月23日
3.0 2002年4月3日
4.0 2008年1月11日
4.0后版本 2014年7月15日 之前的KDE/KDE SC 被分成 KDE Plasma、 KDE Frameworks 和 KDE Applications 三个部分

一开始,Matthias Ettrich 就选择为 KDE 计划使用 Trolltech 的 Qt 框架。[45]其他开发者迅速开始了KDE/Qt应用的开发。到1997年初,一些应用已经被发布。1998年7月12日,称为 KDE 1.0 的桌面环境被发布,它是KDE环境的第一个版本。

这个工具包的原始 GPL 授权版本仅适用于使用 X11 显示服务器的平台,但随着Qt 4的发布,LGPL 授权的版本可用于更多的平台。这使得基于 Qt 4 或更新版本的 KDE 软件理论上可以被分发到微软 Windows 和 苹果 OS X 平台。[46]

切换到 Qt 5 之后,原来被称为 KDE 或 KDE SC 的核心组件现由三部分组成:

  • KDE Plasma (提供不同的工作平台)
  • KDE Frameworks (基于Qt 的库,之前被称为“kdelibs”或“KDE Platform”(KDE 平台))
  • KDE Applications (建构在 KDE 平台上的相关应用)

KDE Plasma

[编辑]

KDE Plasma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桌面环境,用于运行和管理普通计算机、上网本、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不同形式的应用程序。[47]

Plasma 首先作为第四代 KDE 图形环境(KDE4 SC)的一部分引入。其后继者 KDE Plasma 5 于2014年7月15日发布,目前具有以下工作空间:

  • 在普通计算机上工作的 Plasma Desktop
  • 在上网本上工作的 Plasma Netbook
  • 在电视和机顶盒上工作的 Plasma Media Center
  • 在平板电脑上工作的 Plasma Active[48]
  • 用于智能手机和普通触摸式设备的 Plasma Mobile英语KDE_Plasma_5#Plasma_Mobile

KDE Frameworks

[编辑]

在 KDE 4 SC 系列中,KDE 平台(即 KDE Platform)由运行 KDE 应用程序所需的库和服务组成。当转换到 Qt 5 时,KDE 平台被转换成现在被称为 KDE 框架(即 KDE Frameworks)的模块化集合。所需的库包括 Solid、Nepomuk、Phonon 等,并且必须根据 LGPL 、BSD 许可证MIT 许可证或 X11 许可证进行许可。[49]

虽然 KDE 框架主要是用 C++ 编写的,但是它包含了同其他编程语言的接合模块。[50]它们使用以下通用技术:

稳定和成熟的接合模块可用于以下编程语言:[51]

  • Python
  • Ruby(Korundum,基于 QtRuby
  • C#(然而目前对C#和其他.Net语言进行接合的框架已被弃用,且其替代品仅能在Windows上编译)[52]
  • Perl

KDE Applications

[编辑]

KDE 应用程序英语KDE Applications(即 KDE Applications,它们包括 OkularKTorrentKileKDE 分区管理器英语KDE_Partition_Manager)建立在 KDE 框架之上。 KDE 应用程序努力实现在各个操作系统之间的可移植性,并且独立于某种特定的工作空间或桌面环境。某些品牌识别的应用程序套件常常由多个应用程序构建,例如 KDE NetworkKDE GraphicsKDE Utilities英语List_of_KDE_applications#Utilities。 某些应用程序是常规软件编译版本的一部分;其他应用程序则是 Extragear 的一部分,并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发布。

KDE neon

[编辑]

KDE ne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一个以Ubuntu LTS作为核心的软件仓库。 它旨在为用户提供快速更新的Qt和KDE软件,同时以正常的速度更新Ubuntu库中的其余OS组件。[53][54]KDE 认为它并非是“KDE 发行版”,而是 KDE/Qt 软件包的最新版本。

它提供用户和开发者两种版本。

WikiToLearn

[编辑]

WikiToLearn英语WikiToLearn(简称WTL)是KDE最新和最独特的努力之一。 它是一个基于MediaWiki(如维基百科)的百科,提供了一个平台来创建和共享开源教科书。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人人都能使用并参与其中的庞大的教科书库。这个想法肇始于一群米兰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他们一开始仅仅想要分享笔记。之后,他们决定分享给每个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朋友圈内。它现在是一个完整的KDE项目,许多大学都支持它。

与其他组织的合作

[编辑]

KDE还和各类组织、公司进行合作,如Google、维基媒体基金会等。

2005年6月23日,维基媒体基金会宣布KDE社群和基金会开始合作。[55] 这次合作的成果包括KateMediaWiki语法高亮,以及从KDE程序如AmarokMarble访问维基百科的内容。

Amarok从维基百科取得资料。

发行商

[编辑]

许多Linux发行版和其他自由的作业系统都参与了软体的开发、销售,因此它们也活跃于KDE社群。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bout KDE. [201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2. ^ Ryan Paul. KDE goes cross-platform with Windows, macOS support. Ars Technica. 2008-01-23 [200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1). 
  3. ^ Ryan Paul. OpenSUSE community konfesses love for KDE, makes it default. Condé Nast Digital. Ars technica. 2009-08-21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9). 
  4. ^ Chakra Project. [201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8). 
  5. ^ KDE promo team (编). KDE promo booklet (PDF). [2011-02-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10). 
  6. ^ 6.0 6.1 6.2 KDE – Press page. KDE. [201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7. ^ Jeff Mitchell. KDE Reaches 1,000,000 Commits in its Subversion Repository. KDE. KDE.NEWS. 2009-07-20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8. ^ People Behind KDE: Cornelius Schumacher. 2002-02-04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9. ^ KDE Localization statistics. 2010-11-05 [2010-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2). 
  10. ^ the status of KDE mirrors. [2010-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3). 
  11. ^ KDE Github Mirror. github.com.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12. ^ Ettrich, Matthias. New Project: Kool Desktop Environment (KDE). Newsgroupde.comp.os.linux.misc. 1996-10-14 [2006-12-29]. [email protecte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13. ^ COSE Update FYI. [200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14. ^ history of the KDE project. August 2003 [201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1). 
  15. ^ KDE 2.0 Release Announcement. [200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31). 
  16. ^ Stuart Jarvis. Repositioning the KDE Brand. KDE. KDE.NEWS. 2009-11-24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17. ^ KDE Free Qt Foundation.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18. ^ Trolltech offers a choice in licensing with the addition of GPL licensing for the upcoming release of Qt. 2000-09-05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19. ^ Ryan Paul. LGPL License Option Added to Qt. Nokia.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9). 
  20. ^ 存档副本. [200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21. ^ KDE-Clipart page.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22. ^ Troy Unrau. Camp KDE 2010 Wrapup. KDE. KDE.NEWS. 2010-01-25 [201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23. ^ Konqui, Katie and Friend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24. ^ Community Identity Guidelines. [201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25. ^ The KDE CIG Logo page. 2006-09-28 [2010-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26. ^ Stuart Jarvis. Introducing Your KDE Software Labels. KDE. KDE.NEWS. 2010-06-21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27. ^ KDE e.V. - What is KDE e.V.. KDE e.V. Board. [201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28. ^ KDE e.V. - KDE e.V. Activities. KDE e.V. Board. [201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29. ^ KDE Working Groups Discussion. KDE e.V. [201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30. ^ Sebastian Kuegler. KDE e.V. Endorses Community Working Group, Code of Conduct. KDE. KDE.NEWS. 2008-08-12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31. ^ KDE – Sponsorship Thanks.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32. ^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33. ^ Become a Supporting Member of the KDE e.V.. [2010-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34. ^ Danny Allen. Mark Shuttleworth Becomes the First Patron of KDE. KDE. KDE.NEWS. 2006-10-16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6). 
  35. ^ Francis Giannaros. Intel and Novell Become Patrons of KDE. KDE. KDE.NEWS. 2007-07-07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36. ^ Jos Poortvliet. Announcing the KDE e.V. Supporting Membership. KDE. KDE.NEWS. 2010-06-09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37. ^ Project Management.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38. ^ Becoming a KDE Developer.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39. ^ George Kuk.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KDE Developer Mailing List.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 (7): 1031–1042 [2011-06-11]. doi:10.1287/mnsc.1060.05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3). 
  40. ^ Jeff Mitchell. KDE Reaches 1,000,000 Commits in its Subversion Repository. KDE. KDE.NEWS. 2009-07-20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41. ^ People Behind KDE: Cornelius Schumacher. 2002-02-04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42. ^ Marcel Hilzinger. Code Statistics: KDE Costs 175 Million Dollars. Linux Magazine. 2009-10-12 [201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43. ^ Troy Unrau. The Road to KDE 4: CMake, a New Build System for KDE. KDE. KDE.NEWS. 2007-02-22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1). 
  44. ^ Software Engineering Framework. 2010-10-29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9). 
  45. ^ history of the KDE project. 2003年8月 [2018年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1). 
  46. ^ KDE goes cross-platform with Windows, Mac OS X support. Ars Technica.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美国英语). 
  47. ^ Plasma - KDE.org. www.kde.org.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英语). 
  48. ^ KDE's Mobile Team Meets for First Sprint. KDE.news. 2010-12-03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英语). 
  49. ^ KDE Licensing Policy. techbase.kde.org.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6). 
  50. ^ KDE - The KDE development platform. www.kde.org.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英语). 
  51. ^ Languages. techbase.kde.org.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52. ^ Qyoto. techbase.kde.org.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53. ^ KDE neon. neon.kde.org.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9). 
  54. ^ Bhartiya, Swapnil. Jonathan Riddell on the release of KDE neon User Edition 5.6. CIO.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英语). 
  55. ^ Sven Krohlas. KDE and Wikipedia Announce Cooperation. KDE. KDE.NEWS. 2005-06-23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外部链接

[编辑]

中文社群

[编辑]

参与中文翻译

[编辑]

其他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