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3/40坦克
M13/40 | |
---|---|
类型 | 中型坦克 (注:按英德苏等国家的吨位标准,该坦克仅13吨的车重只维持在轻型坦克的级别) |
原产地 | 义大利王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0年 - 1943年 |
使用方 | 义大利王国 澳大利亚 英国 纳粹德国[1] |
参与战争/冲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飞雅特、安萨尔多 |
研发日期 | 1937-1939年10月26日 |
生产日期 | 约1940年-1941年 |
制造数量 | 799辆[2] |
衍生型 | M14/41 M15/42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4公吨 |
长度 | 4.9公尺 |
宽度 | 2.2公尺 |
高度 | 2.39公尺 |
操作人数 | 4人 |
装甲 | 42公釐[2] |
主武器 | 47公釐47/32 M35战车炮 (104发)[2] |
副武器 | 3-4 x 8公釐 布雷达38车载机枪(3,048发)[2] |
发动机 | 飞雅特SPA8TM40 V型液冷8汽缸柴油引擎 125 匹马力/1,800转[2] |
功率/重量 | 8.92 匹/吨 |
悬挂 | 叶片弹簧 |
燃料容量 | 145公升 |
作战范围 | 210公里[3] |
速度 | 32公里/时(平路) |
制导系统 | 圣乔治1.25倍光学瞄准镜 |
M13/40坦克是义大利王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使用的一种中型坦克(“M”是指“Medio”,即义大利语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3”是指该车预计的车重—13公吨,“40”则是第一次的生产年份—1940年),用来取代二战初期意大利皇家陆军里的L3、L6/40和M11/39坦克。该车受英国维克斯六吨坦克的影响很多,并以早期M11/39坦克的改良底盘为基础设计。事实上,M11/39坦克的生产工作还被缩短,以进行M13/40坦克的量产。尽管是以中型坦克的理念来设计,M13/40在装甲与火力的标准较接近轻型坦克。M13/40坦克也是义大利军使用最广泛的坦克[4]。
性能
[编辑]M13坦克开发时间大约从1937年起,在1938年推出原型车。虽然是由M11/39改良,然而在火力配置上更加优越,包括同轴机枪、车体机枪、甚至是车顶枪架,为这辆战车提供基本的反步兵与防空火力配置;1939年12月,义大利为量产M13/40而提早关闭M11/39生产线,并让生产线集中心力更换生产装备,这个行动以后世的观察来说为明智之举。
装甲由铆接的钢板所构成,厚度分别为车前:30公釐(同M11)、炮塔前:42公釐(M11为30公釐)、侧面:25公釐(M11仅有15公釐)、车底:只有6公釐(这使它非常容易被地雷所破坏)和顶部:15公釐。车乘员于前方战斗舱,引擎置于车后方,传动装置则在前方。战斗舱可容纳4名乘员:驾驶、机枪手兼通信士于车体,而炮手与车长则在炮塔中。
该车使用自维克斯衍生而来的传动系统,有2个转向架和两侧各8个的小型路轮[5],使用弹簧叶片悬吊装置。履带则以传统的钢板作骨架连结,且相当地窄。这样的设计曾让义军以为在山区作战时能有良好的机动性,但后来M13/40被部署到沙漠后则发现机动性极差。该坦克以一具125匹马力的柴油引擎为动力,当时许多国家还未采用柴油引擎为坦克动力,是一个创新的作法且是后来的趋势,比起汽油引擎的耗油来的少、航程较长以及引发火灾的可能性较低。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为一具47公釐主炮,能够在500公尺的距离贯穿45公釐的装甲板,能有效对付英军的轻型与巡航坦克,但仍无法对付较重型的步兵坦克。共载有104发的穿甲弹与高爆弹。M13还装有3到4座机枪:一座主炮同轴机枪和2座前方机枪,置于球形炮座。第4座机枪则弹性装设于炮塔顶作为防空机枪。还有2座潜望镜分别给车长和炮手使用,还有无线电作为标准配备[6]。
服役使用
[编辑]M13/40坦克被使用于1940年入侵希腊的行动、入侵南斯拉夫[7]与1941年的北非战场。M13/40并没有用于东线,义军于当地仅装备了菲亚特 L6/40和47/32自走炮。在1942年初,义军理解到M13/40系列的火力之不足,于是赶紧在装甲部队中发配75/18式自走炮。
初次的行动
[编辑]1940年秋季前,第一批的700辆M13/40坦克已交付给了部队,并以每个月60-70辆的速度持续生产著[2]。M13也被用至希腊战场,于当地严峻的地形中战斗。当希意战争爆发时,第131半人马装甲师第四战车营第二战车连是当地前线唯一配备M13/40战车的部队,这支战车连主要在台佩莱纳与克尔曲勒两地支援步兵进攻;在1941年1月,该连4辆战车在防御希腊陆军对义军逆袭时损毁,另外有2辆战车在3月19日攻击作战中损失。
北非方面,至少有57辆的M13/40被运往当地与英军作战,但因为抵达时间过晚而没赶上义军于9月发起的攻势,而后被用到12月的罗盘行动中,主要由义大利将军范伦铁诺˙巴比尼(Valentino Babini)指挥的特殊装甲旅所辖。其他又用于多尔那刚抵达的V营部队,以及第3营的坦克抵达附近的巴尔地亚(Bardia)。经过两天的战斗(1941年1月3-4日),澳大利亚军共456人伤亡,但义军却有45,000人被俘。而该单位主要作战实绩却不是进攻任务,而是1942年1月24日与25日在梅契里(Mechili)成功抵抗英军,虽然当时义军已兵败如山倒,但在当地号称击退英军进攻,并摧毁了25辆盟军战车,但盟军自认只损失8辆。
虽然成功的滞迟攻势,但英军第7装甲师已成功的迂回该地防线,义军只能凭借机械化速度继续往西北撤往绿山省,希望自锡德拉湾附近海港取得支援,放弃自德尔纳港口撤离的想法。2月6-7日,英军发起攻势,贯穿义军防线并撕出一个大裂口,一路推进英军在贝达富姆(Beda Fomm)的战线,也成功切断了义军往利比亚海岸撤退的路线。最后,装备了M13/40坦克的义军部队因为撤退失败而于当地损失了所有坦克。最后残存的6辆坦克冲入了当地的英军指挥所,但它们接连被一具QF 2磅炮击毁。大批的缴获M11/39和M13/40坦克被英澳军重新使用,装备于澳大利亚第6师骑兵团和第6营[2]、皇家坦克团[2]直到1941年春季,它们的燃料耗尽才销毁。
随后又在1941年4月,参与托布鲁克围城战的公羊师(Ariete)所使用的M13/40坦克在对付英军的玛蒂达 II总处于劣势。
后期在沙漠战的使用
[编辑]1941年4月,随著德意志非洲军的到来,义大利军已拥有约240辆第一线服役的M13和M14坦克。1942年,由于盟军开始使用M3格兰特坦克、十字军III型以及使用6磅反坦克牵引炮的步兵部队,M13的弱点逐渐显现出来[8]。义军而后在每个坦克营装备了至少一个连的较重型的75/18式自走炮。为了提升其防护力,义军将许多沙袋和多馀的履带固定到车体上,但这造成了原本动力就不足的车体变得更慢,还增加了维修的困难。
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义军首次遭遇了美制M4雪曼,同时也保有230辆M13在前线战斗。在几日的战斗后,公羊师和维托里奥维内托师被用于轴心军团的撤退,而同样装备M13坦克的半人马师[7]则在突尼西亚战斗,几乎全灭。
优缺点
[编辑]M13/40坦克在二战初虽然重量等级属于轻战车,类似于其他衍生自维克斯6吨战车的兄弟车种,如波军的7TP或苏联的T-26坦克。但她13吨的重量配备的装甲厚度以及拥有的火力足以对付1940-41年的英军坦克。主炮使用的高爆弹能有效对付牵引式火炮和步兵。使用的柴油引擎除了其本身的优势外,容易生产也是工业发展不全的义大利的良好选择。
然而,该坦克也有著一些缺点:柴油引擎提供了该车较长的航程,但拥有可靠性的问题,更糟糕的是义大利并没有为他们的柴油引擎设计可靠的过滤系统,却在更肮脏的沙漠地带作战,使可靠性问题加重负担。M13的引擎同M11,但前者重量较重,导致速度变慢且过于疲劳[8]。悬吊装置和履带虽然够可靠,但也影响了速度,以至于对上如马蒂尔达那类的步兵坦克时没有优势。武装在1940-41年时火力还尚算足够,但没有跟上德军与盟军的武器发展,装甲与火力接落后两方。该车铆钉相接的制造方式也已经落后,大部分先进国家都改采用电焊式,可防止被敌人炮弹击中后铆钉于车内乱飞,进而杀伤乘员的情况。两人炮塔也被证明比三人炮塔战斗效率要差。另外,大部分的坦克都没被分发到无线电装置。
尽管历经了严峻的战斗,M13最后仍被使用至大战结束,少数几辆还于战后保存了下来。
变形
[编辑]M13/40是义大利军在战争中产量最多的坦克,包括后来的变形车—M14/41共生产了超过3,000辆[9]。最后一个版本—M15/42坦克则于1943年生产,装备了更好的汽油引擎和更长的47/40坦克炮。还另外以M13/40或M14/41的底盘制造了75/18式自走炮。
M14/41坦克也是该车的变形车,但换装更强的145匹马力引擎和为北非作战时设计的更佳的空气滤器。M40突击炮则是将M13/40的炮塔去除后改装的产物,车上还附有无线电和其他通讯装置。
资料来源
[编辑]- ^ Italy's M13/40, M14/41 Medium Tanks - World War II Vehicles, Tanks, and Airplanes. Wwiivehicles.com. [200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Carro Armato M14/41, M13/40.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1).
- ^ Carro M13/40.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4).
- ^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Tanks of the World, George Forty, 2006
- ^ Tank Data,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Series, 1968
- ^ Tanks of World War II, Duncan Crow, 1979
- ^ 7.0 7.1 Italian Medium Tanks in Action, Nicola Pignato, 2001
- ^ 8.0 8.1 Carro Armato M 13/40.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1).
- ^ Italy's M13/40; Carro Armato Tipo M 13-40.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参考书目
[编辑]- Pignato, Nicola Storia dei mezzi corazzati, Fratelli Fabbri editore, 1976, II volume (pag.201)
- Maraziti, Antonio L'Ariete a Bir-El Gobi, Storia militare n.136, jan 2005 (Albertelli edizioni), pag 4.
外部链接
[编辑]- M13/40, M14/41 Medium Tan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wwiivehicles.com
- CARRO M13/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comandosupremo.com
- M13/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onw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