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
《中山傳信錄》,中國清代徐葆光所撰的琉球國史書,共六卷,附《中山贈送詩文》一卷。徐葆光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農曆六月奉命出使琉球,至翌年(1720年)二月回國,在該國逗留達八個月。在此期間,徐葆光蒐集琉球史籍資料,遊覽山海,觀風問俗,並將這些見聞遊歷,編錄成《中山傳信錄》一書。此書對於研究琉球政治、社會、風俗、文化,以及中琉關係,有甚高參考價值。
本書的編撰
[編輯]徐葆光的出使
[編輯]《中山傳信錄》的作者徐葆光,於中國清康熙己亥五十八年農曆六月朔(西曆1719年7月17日[1] ),與海寶一同奉使來到琉球國,任務是冊封當時的琉球王尚敬。徐葆光等在琉球逗留了八個月,至康熙庚子五十九年農曆二月十六日(西曆1720年3月24日[1])出發回國。[2][3][4]
蒐集史料,致力考證
[編輯]徐葆光認為中國歷代的有關琉球國典籍,尚未完善,隋唐宋元各朝「所載山川風俗物產,皆多舛漏」,明清兩代才出現陳侃《使琉球錄》、蕭崇業《使琉球錄》、汪楫《中山沿革志》等書,「然於山川、轄屬仍有闕略,風俗、制度、物産等亦倶未備。蓋使期促迫、捜討倉猝,語言文字彼此訛謬;是以所聞異詞,傳焉寡信。」徐葆光便乘著此次出使的機會,與琉球人士互相交流,以收集史料及四處遊歷,他在《中山傳信錄·序》記述:「封宴之暇,先致語國王,求示《中山世鑑》及山川圖籍,又時與其大夫之通文字、譯詞者,遍遊山海間,遠近形勢,皆在目中。考其制度禮儀,觀風問俗;下至一物異狀,必詢名以得其實。」徐葆光又盡力去做考證功夫,「見聞互證,與之往復,去疑存信」,務求令本書「雖未敢自謂一無舛漏,以雲『傳信』,或庶幾焉」;「若仍前誕妄、不爲釐正,亦何以見聖朝風化之遠與外邦內嚮之久,以附職方稱甚盛哉!」[5]
繪畫事物,圖文並茂
[編輯]翁長祚在《中山傳信錄·後序》中,記述了徐葆光圖畫琉球國在琉球時,致力把各種事物加以圖繪筆述:「太史日居小樓,手自題署;因並海舟、針路、封宴禮儀、世系、官制、冠服、風俗、物産之詳,一一備其形狀。右圖左録,凡二十餘目,分爲上下兩冊;縹裝錦裹,以爲使歸之獻。」[6]
內容
[編輯]- 汪士鋐《中山傳信錄·序》。
-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序》。
- 卷一:包括《封舟》、《渡海兵役》、《更(針盤、玻璃漏)》、《針路》、《天妃靈應記》、《論祭海神文》等篇幅,以記述中琉間的海上交通情況。
- 卷二:包括《封舟到港》、《天使館》、《中山王府》等篇幅,記載了中琉間的「封宴禮儀」、外交禮節及琉球國的宮廷情況。
- 卷三:為《中山世系(封貢事蹟附)》,記載琉球國歷代君王的統治及與華關係。
- 卷四:包括《星野》、《潮》、《琉球三十六島》、《琉球地圖》及《紀遊》等篇幅,記述琉球國的山海形勢、區域建置及名勝地點。
- 卷五:包括《官制》、《冠服》、《儀從》、《氏族》、《土田》、《禪宗》、《僧祿》等篇幅,記載琉球國的政制、禮制及宗教等方面的情況。
- 卷六:包括《風俗》、《屋舍》、《土產》、《字母》、《琉球語》等篇幅,記載琉球國的風土民情、語言文字等情況。
- 翁長祚《中山傳信錄》後序。
- 附:《中山贈送詩文》,收錄琉球國君、士大夫、僧侶等人士的漢詩。
學術價值
[編輯]本書自問世以後,便獲得好評。《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則稱讚它「繪圖列說,紀述頗詳。」[10]具體而言,本書對琉球國歷史文化及中琉關係,均有研究價值。
詳細記載了琉球歷史文化
[編輯]與徐葆光同時期的學者汪士鋐認為,本書「中列中山王圖,紀其宴享,以志其崇奉中國之誠;又爲之表其世系、度其封疆與其官秩之崇卑、廩祿之厚薄;又爲之定其針路『無過用卯針』,則無流至葉壁山之患;終爲之圖寫土產卉木動植之物,必肖其狀。而首則著其揚帆奉使為封舟圖」,亦即對琉球政治制度、地理物產、海上交通等方面,均有所說明。而且本書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其文辭可觀,與之言娓娓有致,今之所述,皆得之其口與其諸臣所言,證之史牒,信而有徵。」[11]
描述了中琉關係的發展
[編輯]近代有評論認為,該書「雖稍嫌凌雜,畢竟不失為研究琉球及清代中、琉海上關係史必讀書刊之一。」[12]
採用琉球人的釣魚島航線
[編輯]徐葆光在福建沿岸馬祖列島海域開始委任琉球王府人役為嚮導,然後駛往釣魚島航路[13]。 《中山傳信録》將書中釣魚島航線所依據來源標明為琉球程順則著《指南講義》。《指南講義》是那覇福州間釣魚島導航書。歷代釣魚島航線本是琉球王府人役所導引,然而西暦千六百八十三年,清國冊封使汪楫試圖掌握導航權,遂在臺灣海峽中與琉球人員發生爭執,最後汪楫不得不採用琉球航員的針路。程順則承此事件,於1708年在福州刊行《指南講義》,委婉論述琉球王府所掌握航路之正。徐葆光內心雖憤,仍然採用《指南講義》釣魚島訊息。[14]
流傳情況
[編輯]最初,徐葆光把本書「分為上下兩冊,縹裝錦裹,以為使歸之獻」,並獲得「藏之秘府」。後來「副墨排纂,分為六卷」,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秋「鋟板始成」。[6]在1840年,日本已將此書刊印出版。[15]現時,在中國大陸,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的《續修四庫全書》均有收錄。在台灣方面,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將本書標點出版。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台灣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 ^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6冊),齊魯書社書影本,376頁。另見畫像データベース「使琉球録」集成──徐葆光『中山伝信録』:[1][永久失效連結]
- ^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三(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6冊),齊魯書社書影本,449頁。另見畫像データベース「使琉球録」集成──徐葆光『中山伝信録』:[2][永久失效連結]
- ^ 米慶余《琉球歷史研究》第三章第二節,天津人民出版社版,99頁。
- ^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三(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6冊),齊魯書社書影本,376頁。另見畫像データベース「使琉球録」集成──徐葆光『中山伝信録』:存档副本. [200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 ^ 6.0 6.1 《中山傳信錄》卷三翁長祚《後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6冊),齊魯書社書影本,516頁。
- ^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三(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6冊),齊魯書社書影本,374-522頁。
- ^ 画像データベース「使琉球録」集成──徐葆光『中山伝信録』六巻 康煕六十年長洲徐氏二友齋刊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所蔵). [200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
- ^ 画像データベース「使琉球録」集成──徐葆光『中山伝信録』(zs.txt). [200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4).
-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存目七》(第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書影本,648-649頁。
- ^ 《中山傳信錄》汪士鋐《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6冊),齊魯書社書影本,374-375頁。
- ^ 《中山傳信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後記》,277頁。
- ^ 參照:いしゐのぞむ『尖閣反駁マニュアル百題』、集廣舍刊。
- ^ 參見:「和訓摘録指南廣義」、長崎純心大學「教職課程センター紀要」 7。令和五年三月一日、長崎純心大學教職課程センター刊。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9976932 https://opac.n-junshin.ac.jp/opac4/opac/Volume_list?jcode=ZK000016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ttps://www.academia.edu/10018006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古典籍資料のなかの「外国語」──『中山伝信録』. [200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來源
[編輯]- 書籍
外部連結
[編輯]- (中文)台灣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 (日語)(中文)画像データベース「使琉球録」集成──徐葆光『中山伝信録』(zs.txt). [200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4).
- (日語)(中文)画像データベース「使琉球録」集成──徐葆光『中山伝信録』六巻 康煕六十年長洲徐氏二友齋刊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所蔵). [200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
- (日語)古典籍資料のなかの「外国語」──『中山伝信録』. [2008-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