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二戰期間同盟國海軍對日炮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二戰期間同盟國海軍對日炮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一部分
1945年7月14日,印第安納號戰列艦炮擊釜石。
1945年7月14日,印第安納號戰列艦炮擊釜石
日期1945年7月-8月
地點
參戰方
美國 美國
 英國
 新西蘭
日本 大日本帝國
傷亡與損失
1,739人死亡
1,497人受傷
工業區與城市城區遭破壞

二戰期間同盟國海軍對日炮擊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最後幾週裡,以美國海軍英國皇家海軍新西蘭皇家海軍軍艦組成的盟軍海軍艦隊對日本本土面向太平洋的沿海地區城市及工業設施進行的炮擊。炮擊對數個工業設施目標造成了嚴重破壞並波及了附近的居民區,共造成1,739名日本人喪生,逾1,497人受傷。整個過程中,日本軍隊並未嘗試攻擊盟軍艦隊,參戰軍艦均完好無損。

背景

[編輯]

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的快速戰列艦主要為航空母艦護航。而正是這些航母構成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打擊力量。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戰列艦才被用來炮擊日軍近岸目標或是與日本艦隊直接對戰。[1]:17[2]:193–194

到1945年年中,日本本土的城市及工業設施大多遭受了來自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B-29轟炸機持續轟炸。而美軍航母也在1945年分步對日本本土目標進行打擊。以致日軍戰機不得不時刻待命以防備美軍空襲。同時,盟軍飛機、潛艇及水面艦艇的聯合打擊也切斷了日本多數航運線。迫於燃料短缺,日本帝國海軍倖存下來的軍艦隻能在港中錨泊。[3]:4–6[3]:53–54而另一方面,戰前日本軍方經評估後認為岸炮與本國現狀不相適應。結果就是,在二戰中,只有少數幾個有戰略意義的港口擁有岸炮保護,而其中大多數還都是小口徑火炮。[3]:8–13

實際上,此時的日本沿海防禦薄弱,盟軍艦隊可以放心地在近海執行任務。

炮擊行動

[編輯]

釜石第一次

[編輯]

1945年7月1日,第三艦隊哈爾西上將的指揮下自萊特灣出發,進擊日本本土。哈爾西計劃使用戰列艦及巡洋艦炮擊日本沿海的軍事設施及工廠。為此,美國海軍潛艇在近海水域探查水雷布設情況。同時,美國陸航B-29和B-24對日本本土大部分地區進行照相偵查,搜尋機場及其他設施。為海軍之後的炮擊做準備。[4]:37–38

7月10日,第三艦隊主力——第38特混艦隊(TF 38)在老約翰·S·麥凱恩英語John S. McCain, Sr.中將的率領下開始炮擊日本目標。當天,特混艦隊中的航母放出飛機空襲東京周圍目標。隨後,艦隊轉向北方,在14日對北海道本州北部展開突襲。這些地區處於B-29轟炸機的航程之外,此前並未遭受過攻擊。空襲中,美軍遭遇日方輕微抵抗,共擊沉軍用艦船11艘、商船20艘,擊毀飛機25架,另擊傷軍用艦船8艘、商船21艘。[5]:310–312其中,第48號驅潛艇在釜石遭美軍艦載機襲擊沉沒。[6]:74

1945年7月14日,逼近釜石中的TU 34.8.1特遣隊。

7月14日,在空襲的配合下,盟軍在北海道及本州北部地區展開對沿海城市的首輪炮擊。海軍少將小約翰·F·薩弗斯(John F. Shafroth Jr.)指揮的第34特混編隊第8分艦隊第1特遣隊(TU 34.8.1,包括戰列艦南達科他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重巡洋艦昆西號芝加哥號及九艘驅逐艦[5]:313)脫離TF 38前去炮擊釜石日本製鐵日語日本製鐵釜石製鐵所日語新日鐵住金釜石製鐵所。當時,釜石人口約四萬,卻擁有全日本最大的鋼鐵廠。[5]:312[7]:218但因缺少焦煤及其他原料,該廠此時僅以不到最大產能一半的產能進行生產。而部分盟軍戰俘就被遣至鐵廠服勞役,集中生活在釜石市內的兩個戰俘營內。[8]:262

12時10分,編隊在29000碼外對鐵廠開火。隨後編隊靠近城市,但因近海未掃雷,而始終未駛過100噚水深線。炮擊持續約2個小時。期間,編隊在釜石港入口前6次通場,共發射802發16英寸(406毫米)炮彈、728發8英寸(203毫米)炮彈和825發5英寸(127毫米)炮彈。儘管大部分炮彈都落在廠區內,但爆炸時引發的衝擊波導致城區起火。大火的濃煙阻止了美軍飛機校射。炮擊中,日軍戰機及岸炮並未還擊。[5]:313[7]:218事後,美軍飛機對鐵廠進行照相偵查,照片判讀員低估了鐵廠的毀損情況,認為廠區建築並未受損。這也是首次使用照相偵察研判海軍炮擊後的戰果。[7]:218–219戰後,盟軍了解鐵廠遭嚴重破壞,被迫停產數周,直接導致損失了四周的生鐵產量和兩個半月的焦炭產量。[5]:313日方共有423名平民身亡。[9]此外,5名盟軍戰俘在炮擊中喪生。[8]:207

室蘭

[編輯]
1945年7-8月間,盟軍海軍炮擊與艦載機空襲的主要目標。

7月14/15日夜,另一支攻擊部隊第34特混艦隊第8分艦隊第2小隊(TU 34.8.2)脫離TF 38攻擊北海道東南部的沿海城市——室蘭。TU 34.8.2包括美國海軍的衣阿華號戰列艦密蘇里號戰列艦威斯康星號戰列艦輕巡洋艦亞特蘭大號代頓號和八艘驅逐艦,由海軍少將奧斯卡·C·白吉爾(Oscar C. Badger II)指揮。[5]:313–314[7]:219哈爾西上將乘密蘇里艦隨行。[10]:343本次炮擊的主要目標是位於室蘭的日本制鋼所室蘭製作所日語日本製鋼所室蘭製作所日本製鐵輪西製鐵所日語新日鐵住金室蘭製鐵所[7]:218當夜,另有一支由四艘巡洋艦及六艘驅逐艦構成的編隊試圖對本州東海岸的造船設施發起攻擊,但並未找到目標。[4]:43–44

TU 34.8.2的炮擊在15日破曉時分發起。三艘戰列艦在28000至32000碼的距離上對目標共發射了860發16英寸炮彈。但因當地霧霾天氣影響,導致飛機難以確認炮彈落點以校正火力,最終只有170發炮彈落入廠區。儘管如此,目標還是遭受了相當大的破壞,造成焦炭生產癱瘓兩個半月,還輕微影響了生鐵生產。炮擊對市內建築物的影響同樣巨大。與對釜石的炮擊一樣,對炮擊後照片的判讀低估了破壞的規模。[7]:219[5]:314六小時的炮擊過程中,從岸上可以輕易辨認出編隊的位置。艦隊時刻面臨着日軍空襲的威脅,以致哈爾西上將事後寫道,這是他一生中最漫長的幾小時。但實際上,日軍並未試圖攻擊美軍艦隊。這使哈爾西上將相信,日軍正保存實力以抵抗日後盟軍登陸日本本土[10]:34315日當天,自TF 38起飛的美軍戰機也襲擊了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地區,摧毀了一支來往於兩地的運煤船隊。[5]:312

日立

[編輯]

對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攻擊在7月15日結束。隨後,TF 38駛離日本海岸重新補給燃料,並與英國太平洋艦隊英語British Pacific Fleet的主力回合。後者此時已被編為第37特混艦隊(TF 37)。[5]:3147月17日晨,盟軍航母共同對東京北部的目標實施打擊。當天稍晚時候,TU 34.8.2與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及兩艘為其護航的驅逐艦脫離航母編隊對東京東北約130公里的日立發動打擊。這隻編隊現在包括美軍戰列艦衣阿華號、密蘇里號、威斯康星號、北卡羅來納號亞拉巴馬號,英軍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美軍輕巡洋艦亞特蘭大號、代頓號,八艘美軍驅逐艦和兩艘英軍驅逐艦,仍由白吉爾少將指揮。此外,英艦獨立於美艦,由英國人單獨指揮,駛在美艦編隊後方。[5]:314[7]:220同樣,哈爾西上將乘密蘇里艦隨行。

炮擊發生於7月17/18日夜。這次,因雨霧天氣影響,不僅炮火校正飛機不能起飛,連定位目標都十分困難。但編隊這回得到了艦載機的空中掩護。[7]:22017日23:10分,炮擊開始,由雷達和LORAN定位。[7]:220–221目標是市內的九處工業設施。到次日凌晨1:10炮擊停止為止,美軍戰列艦共發射1238發16英寸炮彈。英軍戰列艦發射14英寸(356毫米)炮彈267發。兩艘輕巡也對日立南郊的雷達電子儀器廠發射了292發6英寸(155毫米)炮彈。本次炮擊射擊距離為23000至35000碼。[7]:220–221[5]:316

炮擊對日立破壞有限。九個目標中,僅有三處被命中,對市內工業區影響「極小」。相反,炮擊對城區及基礎設施有相當程度的破壞。緊接着炮擊,次夜(18/19日夜),美軍B-29又對日立發動空襲,共摧毀了城區的79%。[7]:221事後,美國海軍官方正史中曾敘述道,對於日本平民而言,炮擊比空襲更可怕。[5]:316

野島崎與潮岬

[編輯]

7月18日,TF 37與TF 38對東京地區實施了一次更遠的空襲,嘗試擊沉在橫須賀停泊的日本戰列艦長門號[7]:221當夜,由海軍少將J·卡里·瓊斯(J. Cary Jones)指揮的第17巡洋艦支隊(Cruiser Division 17,包括輕巡洋艦阿斯托里亞號帕薩迪納號斯普林菲爾德號威爾克斯-巴里號)及六艘驅逐艦炮擊了房總半島最南端野島崎日語野島崎的一個雷達站。五分鐘內共發射6英寸炮彈240發,但沒有命中記錄。[5]:313[5]:316[7]:222

空襲結束後,TF 37與TF 38在海上進行補給,自21號持續到23號,為數天後的吳港空襲做準備。[7]:222–223在24/25日夜巡邏紀伊水道時,瓊斯少將的編隊順便炮擊了位於和歌山縣串本町串本海軍水上飛機基地潮岬附近的着陸場和一個雷達站。攻擊僅持續四分鐘,未造成什麼破壞。[7]:221–222[5]:331

濱松

[編輯]

7月29日,此前炮擊釜石的美軍編隊與編為第37特混艦隊第1分艦隊第2特遣隊(TU 37.1.2,包括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和三艘U級驅逐艦)的英軍編隊脫離艦隊主力炮擊濱松。濱松此前已經因空襲而遭極大破壞。[7]:224

英艦與美艦分別各自確定目標。英王喬治五世號於23時19分向20075碼外的日本樂器製造株式會社的2號廠房開火。該廠戰時已轉為生產飛機螺旋槳。27分鐘內發射14英寸炮彈265發,期間使用飛機校射。但對生產設施沒造成什麼破壞。同時,馬薩諸塞號也只有數發炮彈命中了1號廠房。儘管實際破壞微不足道,但事後炮擊引發的曠工還是導致工廠停產。美艦還炮擊了鐵道省濱松工機部日語東海旅客鉄道浜松工場及其他三處工業設施。濱松工機部事後停產三個月。其餘三處工業設施,有兩處在炮擊前就已經停產,另一處未受炮擊影響。艦隊還試圖破壞東海道本線上的兩座橋梁及濱松站以癱瘓鐵路運輸。儘管炮擊並未命中橋梁,但鐵路基礎設施卻遭破壞,線路停駛66小時。炮擊中,英艦水女神號英語HMS Undine (R42)一度向數隊小船射擊,而那些船很可能只是漁船。日軍戰機及岸炮並未還擊。[7]:224–225本次行動也是英國戰列艦最後一次對敵方目標射擊。[2]:194–195

清水

[編輯]

另一次炮擊開始發生在7月30日及31日夜間。是夜,J·W·路德維希(J.W.Ludewig)上校率領的第25驅逐艦戰隊(Destroyer Squadron 25,指揮官座艦約翰·羅傑斯號驅逐艦)在駿河灣海域搜尋日本艦船,但一無所獲。於是在31日凌晨,該戰隊進入海灣,開始對清水市的一個鐵路車廠和一家制鋁廠炮擊。炮擊持續了7分鐘,共向目標發射了1100發5英寸炮彈。儘管直接命中製鋁廠,但該工廠早就因缺少原材料供應而停產。此外,炮擊沒有對車廠造成任何損失。[7]:222[5]:322行動未獲任何大的戰果。

釜石第二次

[編輯]
1945年8月9日,馬薩諸塞號戰列艦主炮齊射中。

在7月底8月初,艦隊駛離日本海岸以躲避颱風,並重新補給燃料和彈藥。然後,艦隊重新北上。8月9日、10日兩天,艦載機主要襲擊了在本州北部各機場中集結的日軍飛機。艦載機飛行員們相信在行動中,他們共擊毀約720架飛機。[5]:331–332[7]:226

同時,由於存在錯誤認識,即釜石製鐵所並未遭嚴重破壞,艦隊在9日再次炮擊釜石。[7]:219TU34.8.1負責執行此任務。除了7月炮擊釜石的軍艦外,還包括美國海軍的波士頓號重巡洋艦聖保羅號重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的紐芬蘭號輕巡洋艦、三艘T級驅逐艦,新西蘭皇家海軍的岡比亞號輕巡洋艦[5]:313[7]:226

艦隊在12時54分向市內的鐵廠和船塢開火。炮擊持續了近2小時,平均距離14000碼。這次,艦隊在釜石港前4次通場,共發射16英寸炮彈803發、8英寸炮彈1383發、6英寸炮彈733發。岡比亞號打出了本次行動的最後一發。期間,數架日軍飛機一度逼近艦隊,兩架被盟軍艦載機擊落。本次炮擊比7月份那次造成的破壞更大,日方損失了很大比例的生鐵。[5]:313[7]:226[11]:155本次炮擊通過架設在衣阿華號甲板上天線實時在美國國內廣播。盟軍炮擊還命中了釜石市內的一所戰俘營,27名盟軍戰俘身亡。[8]:209[8]:262另有271名日本平民喪生。[9]

英軍艦隊原計劃在8月13日對一不明日本目標發起攻擊,但因軍艦機械故障和美軍的核打擊而作罷。[12]:184至8月15日日本投降,盟軍艦隊都沒有進行任何進一步行動。[7]:227–228

影響

[編輯]
1945年8月28日,密蘇里艦、科羅拉多艦、約克公爵艦、英王喬治五世艦及其他盟軍戰艦齊聚相模灣

炮擊成功地破壞了日本的鋼鐵工業。儘管其中一些被炮擊的工廠隨後以較低的生產率恢復生產,但是重要的釜石製鐵所與輪西製鐵所在七八月的炮擊中均遭到極大破壞。在上述行動中,盟軍軍艦的精準炮擊主要集中在對工廠持續生產至關重要的焦爐上。[7]:231但是,戰後的調查顯示即使是16英寸的炮彈對工業設施的破壞也不如2000磅和1000磅的通用航彈來的大。這支持了麥凱恩中將的看法——即那些為艦隊提供空中保護的飛機能比艦隊本身造成更大的破壞。但同時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USSBS)的調查報告認為考慮到參戰艦隊的低風險性,選擇炮擊仍然是合適的。[7]:229

炮擊行動也極大地影響了日方士氣。數個在炮擊中受損較輕的工廠隨後卻因曠工而造成了更大的產量下滑。但並非所有遭受炮擊的工廠都出現了類似情況。與此同時,有兩家工廠報告,炮擊後工人士氣有所提升。此外,相較於空襲,炮擊沒有預警而且持續時間更長。[7]:229–230因此對於那些同時經歷過盟軍空襲和炮擊的日本平民來說,炮擊更令他們恐懼。同時,盟軍軍艦直接抵近日本海岸也讓不少日本人相信他們已經戰敗。[13]:158

在1949年,日方統計戰時損失時將盟軍炮擊和除空襲之外的其他襲擊方式合為一項。此項共造成3282人傷亡,占盟軍在本土造成人員傷亡的0.5%。其中1739人死亡,1497人受傷。此外有46人失蹤。[14]:1–2

參考

[編輯]
  1. ^ M.J.Whitley.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rms and Armour. 1998. 
  2. ^ 2.0 2.1 H.P.Willmott. Battleship. Cassell Military. 2002. 
  3. ^ 3.0 3.1 3.2 Steven J.Zaloga. Defense of Japan 1945. Osprey Publishing. 2010. 
  4. ^ 4.0 4.1 Edwin P.Hoyt. Closing the Circle. War in the Pacific: 1945.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82.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Samuel Eliot Morison. Victory in the Pacific.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Volume Fourte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0. 
  6. ^ 日本海軍護衛艦艇史. 世界の艦船. Vol. 871 (海人社). 2017-12.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Royal Navy. War with Japan. Volume VI Advance to Japan. HMSO. 1995. 
  8. ^ 8.0 8.1 8.2 8.3 Tony Banham. We shall suffer there: Hong Kong's Defenders Imprisoned, 1942-45.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 9.0 9.1 (日語)釜石市艦砲射撃. [2013-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5). 
  10. ^ 10.0 10.1 E.B.Potter. Bull Halsey.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11. ^ Matthew Wright. Pacific War : New Zealand and Japan 1941-45.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3. 
  12. ^ Peter C.Smith. Task Force 57. Crécy Books. 1994. 
  13. ^ Richard B.Frank. Downfall. The End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Empire. Penguin Books. 1999. 
  14. ^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gency. Overall Report of Damage Sustained by the Nation During the Pacific War. Japan Air Raids.org. 1949. 

參考書目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