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外流
外觀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人才外流指人才或受過良好教育,具有經驗的勞動者向外國移民的狀況。人才外流的原因包括追求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生活水準、更多的機遇或更平穩的政治環境。
歷史上的人才外流
[編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占領,拜占庭滅亡後大量學者逃亡至西歐,並帶來了失傳已久的希臘語手稿和文學造詣,這也讓馬丁·路德能夠研究希臘語聖經並引發宗教改革。
168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針對境內的胡格諾派發布楓丹白露敕令,宣布取締新教、摧毀教堂、關閉學校等措施迫使他們改信天主教,約21萬至90萬胡格諾派信徒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逃離法國,信徒中包含大量的手工業者並將其擁有的知識轉移至諸如英國、荷蘭、瑞典、瑞士、丹麥、北美、開普殖民地、神聖羅馬帝國、勃蘭登堡-普魯士等接納新教的地區。
二戰前夕,德國和意大利的納粹上台後推行反猶太主義,其政策導致頂尖人才逃離至美國等西方國家。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恩里科·費米,西奧多·馮·卡門,約翰·馮·諾伊曼,漢斯·貝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著名科學家都受到種族政策的波及而逃離歐洲大陸。包豪斯學院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和最後一任校長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在學校被當局關停後也趁機離開德國。
二戰後,美國為了從蘇聯手中搶救人才而實施了迴紋針行動,美國戰略情報局將超過1600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工秘密帶回美國,包括於美國登月計劃中占重要地位的韋恩赫爾·馮·布勞恩和發明噴氣發動機漢斯·馮·奧海恩。
政治性人才外流
[編輯]如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及蘇聯解體後前加盟共和國公民向外移民。
經濟性人才外流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
這是一篇關於管理學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