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華人
古巴華人 | |
---|---|
總人口 | |
114,240 [1] | |
分佈地區 | |
夏灣拿 | |
語言 | |
西班牙語 漢語(官話、粵語台山話、客家話) | |
宗教信仰 | |
佛教、羅馬天主教 | |
相關族群 | |
秘魯華人、尼加拉瓜華人、巴西華人、海外華人 |
古巴華人(呂文[註 1]:chino-cubano)是生於古巴或已經移民到古巴的華人社群。他們是海外華人一部分(或者華裔)。古巴華人原本是古巴島上最大、最著名的亞裔族群,但由於古巴革命後的華裔移出,人數急劇下降。2012年古巴人口普查記錄,有113名居住在古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其他估計有 3百名華人和約2萬名華裔。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統計,2006年至2018年期間,有3千名該國留學生在古巴進修。
歷史
[編輯]華人移民古巴始於 1837 年,當時大清的粵籍和客籍的合同工被帶到古巴的蔗糖田間工作,也因此帶來佛教。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數十萬華裔工人從大清、英屬香港、葡屬澳門和台灣被引進,大約有 70萬人,他們與非洲混血奴隸或自由人一起工作。華人合同工在完成8年合同之後獲得自由後,有些人渴望返回家園,但大多數大清移民留在古巴永久定居。哈瓦那的唐人街 (Barrio Chino de La Habana) 是拉丁美洲最古老,也是曾經最大的唐人街。 在19 世紀後期,超過 10萬名美國華人移民來到古巴,以逃避當時在美國的歧視行為。另有一波規模較小的華人移民潮在 20 世紀抵達,其中一些是古巴革命期間對於共產主義的支持者,另一些人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撤離的異議者。
當時華裔「苦力」人口中,幾乎完全是男性,只有很少的女性(1%)。[4][5]當地一些印第安人原住民、混血族群、黑人和白人婦女與華裔男子發生性關係或有婚姻關係。黑人女性和這些華人移民間經常發生性行為,也有華裔男性購買女奴,然後釋放女奴並與她們結婚,在當時,許多華裔男性與古巴黑人女性發生性關係,並生下許多下一代。 [6] 1920 年代,又有 12 萬名中華民國廣東人和一群日本人抵達古巴,全男性的移民,與當地白人、黑人和混血兒人口迅速通婚。 [7]
1860年代古巴的十年戰爭中,2000 名大清移民與叛軍作戰。因此今日哈瓦那的一座紀念碑上,緬懷戰爭陣亡的古巴華人,上面刻著:「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成為逃兵,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成為叛徒。」[8] 1898 年,古巴華人參與美西戰爭,其中包括一些來自加州的美國華裔在內,期待實現古巴脫離西班牙獨立。但一些忠於西班牙的華人,在戰後離開古巴,前往西班牙定居。
1959 年,當斐代爾·卡斯楚領導的新革命政府上台時,經濟和政治形勢發生變化。許多華人雜貨店的財產被新政府沒收,他們因此離開古巴定居在美國,特別是佛羅里達州附近。隨著移民之後在美國出生的孩子,被稱為華裔美國人或古巴華裔美國人。部分華人則逃往附近的多米尼加共和國、其他拉美國家、以及波多黎各。在那裡他們被稱為華裔波多黎各人、古巴華裔波多黎各人或古巴華裔美國人,人數達到數十萬人,在這些古巴華人移住的地區,流行有獨特的華人文化以及古巴形態的中餐館。
古巴華人原本是島上最大、最著名的亞裔族群,但由於古巴革命後的華裔移出,哈瓦那唐人街的純種華人數急劇下降。2012年古巴人口普查記錄,有113名居住在古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9]其他估計有 3百名華人和 2萬名華裔。[10]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政策大幅收緊,基本上再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移民至古巴。1940-1950年代移民者,最早在1980年代[11]時回鄉探親。[3]
文化發展
[編輯]在古巴獨立戰爭中,古巴華人站在尋求獨立的一方,因此戰後在哈瓦那設有一座紀念碑,紀念古巴華人參加獨立戰爭。在 1961 年斐代爾·卡斯楚 (Fidel Castro) 統治開始,有些華人離開,但也有華人留下。與上一代華人相比,年輕一代的工作範圍更為廣泛,有些華人以作曲、演員、歌手和模特兒的身份進入演藝界。
哈瓦那的唐人街 (Barrio Chino de La Habana) 曾經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唐人街之一,擁有中國建築特色和具有中國背景的博物館,但現在大多數古巴華人居住在唐人街外。
有些社區團體,特別是唐人街宣傳小組 (Grupo Promotor del Barrio Chino),致力於重振唐人街褪色的中華文化。中國語言藝術學校(Escuela de la Lengua y Artes China)於1993年開辦,協助古巴年輕華人加強漢語知識。今天,除了西班牙語和英語之外,古巴華人還傾向於說官話、粵語、客家話,以及華語和西班牙語的混合語。古巴華人還努力發展小型企業,如美容院、機械店、餐館和小雜貨店,創造唐人街的新景觀。
文化推廣機構
[編輯]中華娛樂機構 (El Casino Chung Wa)位於哈瓦那,創建於1893年,匯集全島華人社區的活動。[12] 娛樂機構不僅是幫助移民解決問題的場所,甚至曾經是領事館所在地。到 20 世紀中葉,全古巴大約有 60 個協會,將所有華人及其後裔的文化聯繫凝聚在此地。[13]
中華娛樂機構設有中國傳統藝術館,經常舉辦研討會、展覽和座談會,還提供華人烹飪藝術、舞蹈、武術、繪畫和雕塑等活動。[12]於 1990 年代設立唐人街推廣小組,目的在復興哈瓦那社區的中國文化根源和歷史。於 1993 年設立中國語言藝術學院。[14]
媒體與文學
[編輯]光華報 (Kwong Wah Po) 是古巴唯一編輯自哈瓦那唐人街的中文報紙,讀者為華人社區的大眾。自 1928 年 3 月 20 日起,由中華娛樂機構出版,為小報式,共4頁,其中3頁為中文,最後一頁為西班牙文,每月發行 600 份。該報發行量有限,至今印刷方式仍採百年前極為陳舊的技術進行。[15]
2006年,美籍古巴裔作家戴娜•查維亞諾 (Daína Chaviano)在小說《無限愛之島》(La isla de los amores infinitos)中,對於華人移民對古巴文化的影響有很好的文學描述與體現。情節跨越 150 年,從 1840 年代到 1990 年代,幾乎涵蓋華人來到古巴的完整移民軌跡。[16]該小說最初在西班牙出版,其後有16 篇被翻譯成 25 種語言發行。
2007年,威廉•吉布森 (William Gibson) 的小說《幽靈國度》(Spook Country),故事描述一個捲入國際陰謀的古巴華人家庭。
著名的古巴華人
[編輯]- 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1901年1月16日-1973年8月6日),具有中國血統,1933年-1940年間為古巴實際的軍事領導人,1940年-1944年間,成為古巴總統。1952年通過軍事政變,成為古巴最高領導人。1959年,被菲德爾·卡斯特羅所領導的游擊運動驅逐出境。
- 林飛龍(1902年12月8日-1982年9月11日),西班牙文名Wifredo Óscar de la Concepción Lam y Castilla(威爾弗雷多·奧斯卡·德拉康塞普西翁·林·伊·卡斯蒂利亞),古巴超現實主義畫家。
參見
[編輯]腳註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CIA World Factbook. Cuba. 2008. May 15, 2008.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cu.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雷競璇. 流落遠方的語詞. 香港蘋果日報. 2013-07-14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 ^ 3.0 3.1 雷競旋. 古巴華僑口述歷史報告 (PDF).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3-19. 2014年7月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0).
- ^ Isabelle Lausent-Herrera (2010). Walton Look Lai; Chee Beng Tan (eds.).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Brill ebook titles. BRILL. p. 143. ISBN 978-9004182134. Retrieved May 17, 2014.
- ^ Adam McKeown (2001). Chinese Migrant Networks and Cultural Change: Peru, Chicago, and Hawaii 1900-1936 (illustrated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47. ISBN 0226560252. Retrieved May 17, 2014.
- ^ "Sino-Cubans: Race, gender and sexuality as discourse" (PDF). Retrieved December 31, 2011: (For a British Caribbean model of Chinese cultural retention through procreation with black women, see Patterson, 322-31).
- ^ Cuba: a Lonely Planet travel survival kit. Lonely Planet. 1997. ISBN 9780864424037.
- ^ Westad, Odd Aren (2012) Restless Empire: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 (New York: Basic Books), pp.227–28. ISBN 978-0465019335
- ^ «La más numerosa diáspora de ultramar radicada en Cuba es también la más desconocida». Havana Times. 17 de junio de 2014.
- ^ «Diario chino mantiene vigor en Cuba más de 80 años». Spanish.news.cn. 21 de marzo de 2011. Archivado desde el original el 22 de diciembre de 2014.
- ^ 改革開放
- ^ 12.0 12.1 Historia del Barrio Chino de La Habana hacia 1926, En Caribe.
- ^ «Diario chino mantiene vigor en Cuba más de 80 años». Spanish.news.cn. 21 de marzo de 2011. Archivado desde el original el 22 de diciembre de 2014.
- ^ «Havana's Chinatown». Vedado Havana.
- ^ «La más numerosa diáspora de ultramar radicada en Cuba es también la más desconocida». Havana Times. 17 de junio de 2014.
- ^ Riverhead Books, June 2008
延伸閱讀
[編輯]- López-Calvo, Ignacio (June 2008). Imaging the Chinese in Cub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ISBN 0-8130-3240-7.
- López-Calvo, Ignacio. 「Chinesism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hinese Cuban culture.」 Alternative Orientalisms in Latin America and Beyond. Ed. Ignacio López-Calvo. Newcastle, England: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7. 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