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本
外觀
合本為從多部同本異譯佛典中,以一部為「本」或「母」,其餘為「子」,將「子」的同段文句不同譯法,抄集於「本」的相應文句下,藉相互參照以探究義理的方法,又稱為合本子注。
據支敏度〈合維摩詰經序〉,合本子注的主要目的在於「分章斷句,使事類相從,令尋之者瞻上視下、讀彼案此,足以釋乖迂之勞。《易》則易知矣,若能參考校異、極數通變,則萬流同歸、百慮一至,庶可以闡大通於未寤,闔同異於均致。」這種方法的產生,很可能由儒者註疏經文改進而來。
合本的本質是平行文本的校勘,它可能是同一經典的不同譯本,也可能是不同經典中論述相似內容的平行段落,前者如支敏度等,後者的代表為曇無蘭[1]。
使用合本的佛教知名人物及其成果有:支敏度合《維摩詰經》(參見〈合維摩詰經序〉)、《首楞嚴經》(參見〈合首楞嚴經記〉);曇無蘭合《比丘戒本》、《三十七品經》、千佛名號;支道林合《大品》《小品》(參見支道林〈大小品對比要抄序〉);釋道安合《放光》《光讚》(參見道安〈合放光光讚略解序〉)。支謙合《微密持經》(參見支謙〈合密微持經記〉)。
至隋唐以降,寶貴合《金光明經 》、僧就合《大集經》,都將源頭追溯至東晉時期的「合本」,不過其做法是將不同譯者翻譯的部分拼綴成一部經典,彼此之間是首尾相接,而非平行並列,這種方式的合本可稱之為「拼綴型合本」。採用合本子注方式形成的合本,則是「對勘型合本」。兩者不但性質有異,「拼綴型合本」也並不採用子注之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