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同和自動車工業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成立1934年3月31日,​90年前​(1934-03-31
結束1942年5月30日 (1942-05-30)
創辦人谷田繁太郎(社長、日本陸軍中將)
大屋敷正平(專務、少將)[2]:15,16
總部 滿洲國奉天市小西邊門內北側[3]:458
產業汽車業
實收資本額620萬日元

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是創立於1934年(康德元年)3月31日[4][註 1]、位於滿洲國的一家從事汽車製造、維修與銷售的日滿合資的國策會社[2]:20其總部位於奉天市[5]在1934至1938年,同和曾經是滿洲國唯一的汽車製造公司。

該公司總部位於奉天市小西門內。該公司在1942年5月30日併入國策會社滿洲自動車製造株式會社而結業[6]:20[7]:60

根據滿洲重工業開發在1940年公布的資料,同和總部位於奉天,在新京、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大連、安東設有支店,在東京、大阪、佳木斯、公主嶺、吉林、孫吳、錦州、承德設有出張所或營業所,其製品銷售於滿洲國以及蒙疆、華北等處。[4]

背景

[編輯]

滿洲

[編輯]

滿洲的交通狀況

[編輯]

九一八事變之後,滿洲全境落入日本控制之下。1932年,滿洲國成立。為了保障滿洲的國防與發展,滿洲國政府將整備交通網作為首要任務。1931、1932年滿洲有汽車(不含特殊車輛日語特殊車両)40300台,營業里程14850公里。相對約12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約3200萬人的人口,汽車總量僅與朝鮮半島相近,人均汽車數量為當時日本本土的1/13,單位面積的汽車數量為日本本土的1/80,單位營業里程的汽車數量為日本本土的1/6[註 2]。可以說滿洲的汽車業現狀是「極大的劣勢」。此外,汽車的分布也是極為不均的,例如在1932年,僅以關東州滿鐵附屬地論,大連有汽車902台[註 3],其次為奉天144台,新京119台,旅順115台。比照日本和美國汽車的增速,經濟調查會推測汽車數量會以每年20%到30%的比例增長。那麼汽車數量在1937年將達到1萬台,1944年將會達到6萬台。而當時在滿洲現有的汽車以福特雪佛蘭國際英語Navistar International等美國品牌為主,其中國際在哈爾濱已經設有銷售網點。此外,滿洲的公路狀況也較差,汽車道路與普通道路的路況幾乎沒有區別。[2]:3-5,7

滿洲國國務院設立了國道局以推進公路的建設。國道局在新京、奉天、齊齊哈爾和哈爾濱設有國道建設處,各自有數個附屬的建設事務所。在各省公署的民政廳也設置有國道事務處。國道局計劃在1932年起的10年間建設公路里程6萬公里。而滿鐵則在1932年12月19日在鐵道部營業課下設立了自動車,進行汽車相關的調查和準備。滿鐵於1933年設立了鐵路總局,而在鐵路尚不發達的熱河省則開始了汽車運輸業務。截至1933年末熱河省的營業里程為2420km,交通網包括了承德赤峰朝陽凌源平泉等地。此後滿鐵將公路運輸業務部門劃歸鐵路總局運輸科,1934年職制改革後為各地方鐵路局運輸處自動車股。然而,在1934年,滿鐵的汽車中日本車僅佔7.2%,其餘為美國產。[2]:7,8

建立汽車組裝、銷售公司的必要性

[編輯]

滿鐵經濟調查會認為,如果可能的話,應該推動日本的汽車業在滿洲銷售。然而滿洲國在建國之時向各國承諾「機會均等」「門戶開放」,故而不適宜在汽車貿易上對日本公司進行明顯的保護,建議以公平的方式與外國品牌進行競爭。由於日本產汽車的售價與性能並不足以與其他國家的產品爭奪市場,生產能力也不足以滿足未來滿洲的需要,經濟調查會判斷日本汽車業積極進軍滿洲「為時尚早」。[2]:8,9

滿鐵經濟調查會在1933年10月[註 4]制定了《自動車工業對策要綱案》,其中提出了滿洲汽車工業發展的3個方案。第1案為主要提案,第2、3案為補充。第1案為「在滿洲設立組裝日本產車輛的自動車會社」同時允許進口其他國家汽車;第2案為在第1案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暫時進口先進各國的汽車,待條件具備後實行第1案;第3案為在第1案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為促進滿洲的汽車工業發展,由日本會社在滿洲建立組裝工廠。[2]:10-13而關東軍在1933年11月制定的《日滿自動車會社設立要綱案》中則稱,應設立「以組裝、販賣、修理以及車體製造為主營業務的公司」,但緊急情況下也可「姑且販售日本產整車」。[2]:14

日本

[編輯]

1920、30年代,美國產汽車佔據日本市場上的大部分份額。通用和福特等公司不僅向日本出口整車,也已經在日本建立工廠,從美國進口散裝料在日本組裝並銷售。[8]:63

為了應對外部壓力,日本政府和汽車業界開始將製造和販賣標準化。對汽車部件標準化的目的是通過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日本汽車的市場競爭力。日本商工省自1931年起成立自動車工業確立調查委員會,着手制定商工省標準型式自動車(以下稱「標準車」)。[8]:63,64至1932年,參加該委員會的企業有:東京瓦斯電氣、石川島自動車製作所、達特自動車製造川崎車輛、三菱重工業、京三製作所日語京三製作所日本車輛製造日產自動車[8]:66標準車規格包括貨物車和乘用車2類,共5個車型。從載重量、定員到制動機制等,都有詳細定義。[8]:65

受經營狀況所迫,民間出現了公司的合併:1932年,東京瓦斯電氣工業、石川島自動車製作所和達特自動車製造將標準車的生產和販賣一元化;1933年,石川島與達特整合為自動車工業會社[8]:63,64

會社的建立

[編輯]

1934年2月,滿洲國國務院實業部工務課制定《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設立要綱》,將會社的建立列入日程。同年3月22日的敕令第22號中頒布了《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法》,規定該會社的營業內容為「汽車的組裝、製造、修理及販賣,以及相關附帶業務」[9]。資本金為620萬日元[4](每股50日元)。該法明言設立該會社的目的是「確立對汽車工業的統治」[9],可見其國策會社屬性的強烈。[2]:15公司設立時總部位於奉天市小西區惠工街三段原奉天迫擊炮廠。[10]:iv

會社的投資方為滿鐵、滿洲國政府和7家日本的會社。這7家會社為自動車工業會社東京瓦斯電氣工業會社川崎車輛會社日本車輛會社三菱造船會社戶畑鑄物會社日本自動車會社日語日本自動車[4][6]:16。其中滿鐵出資290萬日元,滿洲國政府以土地、實物出資,折合20萬日元,7家日本公司共出資310萬日元[11][2]:15,16會社建立時,同和與7家日本會社組成「日滿自動車共販組合」,目的是由7家出資公司共同製造汽車部件並供應給同和。[11][註 5]

作為國策會社,同和自動車工業在前期得到了很多支持:關東軍司令官下令將原遼寧迫擊炮廠的設備提供給會社;政府以「相當於許可制度」的規範程度對國內的汽車製造、組裝工廠的設立進行限制;降低汽車部件的關稅,與進口整車的關稅拉開相當的差距;確保旅客、貨物運輸業、日滿兩國政府用運輸車、特殊車輛的底盤將使用國產汽車;頒布《自動車交通事業法》,制定運輸事業使用的卡車、客車、特殊車輛的底盤的的標準,使用與日本商工省標準車和軍用保護自動車規格相同的規格;日滿兩國政府在所監督的事業中指導使用該社車輛。[2]:11

營業情況

[編輯]
同和自動車的工廠

初期虧損

[編輯]

同和在1934年7月末有社員13名、准社員30名、雇員16名、工人66名(其中日本人49名),共125人。至同年底,有社員26名、准社員44名、雇員35名,工人276名(其中日本人173名),共381人。1934年3月至1935年6月,總收入為1,328,019.21滿洲國圓(下文簡稱「圓」),支出為1,716,608.95圓。相對於支出的171萬圓,虧損達22.9%。[2]:19

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的營收為4,191,340圓,營業支出為4,476,189圓,虧損284,849圓,佔支出的6.4%。[12]:3

導致虧損的因素較多,同和在《第2期中間決算監察報告》(對應1935年7月1日至1936年6月30日的經營)中指出的原因有:為了與其他國家競爭,售價過低;儘管日滿政府承諾採購同和車輛,實際購入量低於預想;因為售價較高、修理較頻繁且司機不慣於操作日式車,導致銷量不佳;政府在1934年11月起實施的提高整車關稅降低部件關稅效果不明顯;應軍方要求在公主嶺、哈爾濱、新京建設的修理工廠增加了支出。[12]:6

截至1936年,滿洲國汽車業的發展情況也距離當初的目標有較大偏差,對美貿易中進口汽車的量仍然較大。根據滿鐵產業部交通科自動車係於1936年製作的《滿洲國自動車分布圖》的記載,當時滿洲國內汽車共10557台,其中同和製品為118台,僅佔1.1%,其餘均為外國品牌,其中福特(2841台)與雪佛蘭(2234台)兩家公司的製品即佔48.1%。根據哈爾濱日本商工會議所1936年4月5日發行的《關於北滿的外國資本與其活動情況》(北満に於ける外国資本並に其の活動状況),美國輸入佔滿洲國進口總額的6%。滿洲國建國後,英、德、法等國減少了對滿出口,而對滿洲的出口增加的除日本之外還有美國。美國出口產品中,以金額計最大宗的為汽車及其附屬品、石油製品、機械類及農具等。汽車及其附屬品的進口量中60%來自美國。可見此時的實際情況與目標差距較大。[2]:23,24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同和採取了如下措施:考慮到中級車與歐美相比競爭力不足,着力發展經濟車的販售,在1936年6月與豐田自動織機會社簽署合同,進口豐田的G1型卡車散裝料,組裝販售[6]:16;廢止從7家日本出資公司組織的共販組合[註 6]統一採購部件的做法,僅以成本考量從各日本供應商採購;為圖降低售價而爭取更多的政府補助。[12]:7

盈利時期

[編輯]

同和自1937年起進入盈利期,直至1942年5月被滿洲自動車製造合併而結束營業,盈利期間大致與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為同一時期。雖然盈利狀況較初期為佳,利潤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利潤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銷售淨利率和周轉率低下。股息率一直固定為6%。1937年下半年和1938年的利潤率較高可能與抗日戰爭爆發導致的需求增加有關。[6]:16,181937年至1941年的經營數據見下表。[6]:17

決算年月 銷售收入
(圓)
總資本
(圓)
資產淨值
(圓)
本期利潤
(圓)
資產收益率
(%)
資產周轉率英語Asset turnover 銷售淨利率
(%)
股本回報率
(%)
股息率
(%)
1937年6月 5,050,933 8,555,256 3,617,413 208,677 2.44 0.59 4.13 5.77 6
1937年12月 7,460,193 13,033,705 4,039,853 689,305 5.29 0.57 9.24 17.06 6
1938年12月 23,901,052 21,197,070 7,038,853 741,310 3.50 1.13 3.10 10.53 6
1939年6月 11,938,197 31,291,536 7,134,063 433,237 1.39 0.38 3.63 6.07 6
1939年12月 26,440,680 78,779,694 19,881,696 1,068,633 1.36 0.33 4.04 5.37 6
1940年6月 32,554,241 78,653,937 32,506,981 1,339,785 1.70 0.41 4.12 4.12 6
1940年12月 28,768,594 88,809,678 32,835,238 1,201,430 1.35 0.32 4.18 3.66 6
1941年6月 不明 95,229,036 32,084,238 965,048 1.01 不明 不明 3.01 6
1941年12月 33,803,337 89,672,537 32,814,223 955,938 1.07 0.38 2.83 2.91 6

併入滿洲自動車製造

[編輯]

滿洲自動車製造株式會社(下文簡稱「滿自」)成立於1939年5月,其設立的官方目的是發展滿洲的汽車工業。[7]:51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滿自一直沒能夠實現汽車的製造。針對這一情況,滿洲國政府對滿自下達命令:「為了應對時局的變化,應統治滿洲的汽車工業,作為未來的汽車工廠的一部分,需要保證一定的汽車維修和組裝能力。」故而滿自開始併購同和。[7]:60

1941年11月12日,滿自的母公司滿洲重工業開發購入同和股份508,800股(每股1.50元),1942年3月1日,三菱重工等4家公司購入同和剩餘的91,200股。3月2日,滿自與同和簽訂合併契約。3月26日,滿自依據《滿洲重要產業統製法》第5條,向政府申請許可,3月30日獲得經濟部大臣的許可。5月31日,滿自繼承了同和的所有資產和負債,6月22日完成了所有的手續登記並獲得經濟部大臣的認可。[7]:60,61

同和之前的滿洲汽車業

[編輯]

滿鐵沙河口工廠

[編輯]

滿鐵沙河口工廠曾在1920年左右,在一部分材料依賴於日本的前提下曾計劃製造6台福特5人用敞篷車,並實際完成3台投入使用。然而此後未有汽車製造相關活動。[2]:8

遼寧迫擊炮廠

[編輯]
位於奉天市的迫擊砲廠

遼寧迫擊炮廠附屬民生工廠是中國第一家生產汽車的工廠。該廠通過聘請美籍技師、進口美國「瑞雷」號載重汽車並仿製,於1929年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輛汽車。該車命名為民生牌75型載重汽車,發動機輸出功率為48.49千瓦,額定載重量1.82噸,設計車速為25公里/小時。發動機、後軸、電路裝置和輪胎仍需進口,其餘部件能夠國產化。[13]

九一八事變時,完工的汽車僅前述1台,此後該廠被收歸滿洲國政府所有[13]。同和建立時,廠區和設備等被滿洲國政府作為實物資本參股[11]

注釋

[編輯]
  1. ^ 《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法》頒布於1934年3月22日,會社創立總會召開於3月26日,法人登記於3月31日。[4]
  2. ^ 根據南滿洲鐵道(以下稱「滿鐵」)經濟調查會第2部工業班在1933年10月發表的《關於滿洲國自動車及自動車關係工業的考察》(満州国ニ於ケル自動車及自動車関係工業二関スル考察
  3. ^ 大連屬於關東州而非滿洲國
  4. ^ 老川慶喜1997年的論文中誤作1934年10月。
  5. ^ 但該組織並未長久存在。為同和生產部件的主要是自動車工業和瓦斯電氣兩家。[8]:71
  6. ^ 其中日本自動車停止了與同和的合作並撤回其出資的34萬圓。

參考來源

[編輯]
  1. ^ 満業グラフ. 満洲重工業開発. 1940: 22,23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 (日語).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老川慶喜日語老川慶喜. 「満州」の自動車市場と同和自動車工業の設立. 立教経済學研究 (立教大學経済學研究會). 1997-10, 51(2) [2018-01-12]. NCID AN00248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7) (日語). 
  3. ^ 満洲國通信社 (編). 满洲国现势 康德2年版. 満洲國通信社. 1935 [2019-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日語). 
  4. ^ 4.0 4.1 4.2 4.3 4.4 満業在満関係会社概要. 満州重工業開発. 1940: 13,14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日語). 
  5. ^ 満業並在満関係会社定款集. 満洲重工業開発. 1939: 21-29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日語). 
  6. ^ 6.0 6.1 6.2 6.3 6.4 四宮正親. 戦前の自動車産業と「満州」-戦前の自動車産業政策に占める「満州」の位置をめぐって-. 経営史學 (経営史學會). 1992, 27(2): 1-30 [2018-01-12]. NCID AN000690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 (日語). 
  7. ^ 7.0 7.1 7.2 7.3 十河孝雄. アジア・太平洋戦争期における満洲と自動車工業 : 満洲自動車製造株式会社を中心に (PDF). 一橋経済學 (一橋大學). 2007-07-20, 2(1) [2018-01-12]. NCID AA1216245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07) (日語). 
  8. ^ 8.0 8.1 8.2 8.3 8.4 8.5 児玉洲平. [満州国」における商工省標準自動車組立工場計画とその挫折 (PDF). 海港都市研究 (神戸大學). 2013-03, 8 [2018-01-12]. NCID AA121347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06) (日語). 
  9. ^ 9.0 9.1 満洲経済法令集 8. 大連商工會議所. 1933-10 ~ 1939-04: 72-76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7) (日語). 
  10. ^ 老川慶喜. 満州国の自動車産業: 同和自動車工業の経営史. 日本経済評論社. 2020-03-28. ISBN 978-4818825543 (日語). 
  11. ^ 11.0 11.1 11.2 日満合弁組織の自動車会社なる. 大阪朝日新聞. 1934-03-23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7) (日語). 
  12. ^ 12.0 12.1 12.2 老川慶喜. 「満洲国」の自動車産業 : 同和自動車工業の経営;1935年7月〜37年12月. 立教経済學研究 (立教大學経済學研究會). 2002-01, 55(3) [2018-01-12]. NCID AN00248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7) (日語). 
  13. ^ 13.0 13.1 凌永成. 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 19 [2018年1月12日]. ISBN 97873021166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10日). 中國第一輛汽車是1929年8月在瀋陽問世的。1928年東北「易幟」以後,遼寧迫擊炮廠(瀋陽五三工廠前身,在今瀋陽新北站附近)廠長李宜春等人提出利用兵工廠設備製造汽車的建議,經張學良將軍批准後,決定在遼寧迫擊炮廠附設民生工廠,專門研製汽車,並以重金聘請美籍技師,集中300名汽車修理工人,撥款75萬元作為研製經費,從美國購進「瑞雷」號整車一輛,作為樣車,設計製造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李宜春對「瑞雷」號整車進行了拆卸,然後除發動機、後軸、電路裝置和輪胎等由國外進口外,對其他零件進行重新設計、製造,終於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
    1929年8月,中國第一輛自製的載重汽車在人們殷切盼望中誕生了,此車定名為「民生牌」75型載重汽車,發動機輸出功率為48.49kW,額定載重量1.82t,設計車速為25km/h。此車曾於1931年9月12日在全國道路協會主辦的上海展覽會上展出,蔣介石派張群作代表參加展覽會,當時的外交部長王正延、實業部長孔祥熙等親自到會祝賀。
    由於「九一八」事變,這輛汽車沒能返回瀋陽。民生工廠80多輛待裝的汽車零件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工廠也被改為「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三省,扼殺了中國汽車工業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