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霍爾特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10月17日) |
哈羅德·霍爾特 閣下 The Rt Hon. Harold Holt CH | |
---|---|
第17任澳大利亞總理 | |
任期 1966年1月26日—1967年12月17日 | |
前任 | 羅伯特·孟席斯 |
繼任 | 約翰·麥克尤恩 |
選區 | 希金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斯坦莫爾 | 1908年8月5日
逝世 | 1967年12月17日推定)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尼平岬 | (59歲)(
政黨 | 澳大利亞自由黨 |
宗教信仰 | 聖公會 |
簽名 |
哈羅德·艾德華·霍爾特,CH(英語:Harold Edward Holt,1908年8月5日—1967年12月17日),第17任澳大利亞總理,澳大利亞自由黨政治家。1966年起任自由黨領袖和澳洲總理,1967年在維多利亞州波特西的切維厄特沙灘附近游泳時失蹤,一般認為是溺水而死,屍體至今未找到[1]。
霍爾特在澳洲議會任職的時間長達32年,比前任總理羅伯特·孟席斯(18年)要長得多,但他任澳洲總理卻只有22個月。霍爾特在擔任移民部長期間放寬了白澳政策,解除了一些對移民和定居的法律限制。他在任財政部長期間,協助孟席斯政府進行一些重大財政改革,包括創立澳洲央行以及將澳大利亞元改為十進位系統等。
霍爾特支持將澳大利亞捲入越南戰爭,著名語錄是「我們永遠和約翰遜總統站在一起」("All the way with LBJ")。在他任總理期間曾舉行1967年全民公決,以壓倒多數的結果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為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立法,並將原住民人口納入人口統計之中。
早年經歷
[編輯]霍爾特生於悉尼士丹摩,是托馬斯與奧利芙的長子。他和弟弟克里夫(1910年生)的童年是在悉尼度過,1913-1919年間兩人曾在悉尼和阿德萊德的三所學校就讀。
1921年,父親令霍爾特進入墨爾本的韋斯利學校就讀。第16任澳大利亞總理羅伯特·孟席斯是其校友。
1918年霍爾特的父母離異。1924年時,霍爾特的母親離世,但霍爾特沒有參加母親的葬禮。霍爾特的父親在他進入韋斯利學校就讀後不久便轉行戲劇業,與著名企業家休·麥金托什合作,開始了忙碌的事業。學生時代的霍爾特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心中產生孤獨感,促使其在學業上倍加努力。
1927年霍爾特獲得獎學金,進入墨爾本大學的女王學院學習法律。1930年霍爾特獲得法律學士學位畢業,1932年11月他成為維多利亞州律師協會成員,然而在大蕭條的環境下,他找不到合適的律師工作。當時在倫敦工作的霍父希望他能去英格蘭繼續進修,但惡化中的經濟環境同樣使這種可能性變成幻想。
大學期間,他與扎拉·迪金斯相識,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但由於1935年迪金斯出國,兩人不得不分開。在倫敦時,迪金斯與英國陸軍上尉詹姆斯·費爾產生感情,並在1935年結婚。兩人有三子:尼古拉斯(1937)和雙胞胎薩姆、安德魯(1939)。雙胞胎誕生後,迪金斯與費爾的感情很快破裂,兩人不久後離婚,迪金斯再次成為霍爾特的戀人,並在1946年成婚。結婚後,霍爾特收養了迪金斯誕下的三個男孩。湯姆·弗雷姆在其為霍爾特所著的傳記中,稱霍爾特便是迪金斯所生雙胞胎的親生父親。
政治生涯
[編輯]霍爾特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涉足政壇,先是在1933年左右加入統一澳洲黨的普拉蘭分部。1934年,他代表統一澳洲黨試圖取得雅拉的聯邦議席,但未獲成功。1935年3月,霍爾特試圖爭取克利夫頓山在維省議會的席位,不過再次失敗。但霍爾特並未氣餒,1935年他在福克納選區代表統一澳洲黨,終於在8月17日通過一次補缺選舉成功成為澳大利亞眾議院議員。霍爾特當時年僅27歲,是澳洲歷史最年輕的議員之一。
自從進入眾議院起,霍爾特便一心投入政治,醉心於工作之中。最多的時候他每日工作16小時,僅睡4-5個小時。除了體育活動和海邊娛樂以外,他很少參與其他的活動。
1939年霍爾特的導師羅伯特·孟席斯借時任總理約瑟夫·萊昂斯的突然逝世而成為澳洲總理,工作勤奮的霍爾特也很快獲得提升。1939年4月,他成為不管部部長,協助供應與發展部長的工作。同年10月,霍爾特成為科學及工業研究部長;1939年11-12月,又成為航空代理部長。
1940年3月,在不辭去議席的情況下,霍爾特加入第二支澳洲遠征軍成為炮兵。數月後,在堪培拉附近發生空難,3名內閣部長和多名澳洲高級軍事人員罹難,令新上任的孟席斯政府元氣大傷。孟席斯將在軍隊中的霍爾特召回,任命他為不管部部長,協助海關與貿易部長的工作。霍爾特因此獲得暱稱「炮兵霍爾特」。
1940年10月霍爾特進入內閣,任職勞工及國民服務部長。1941年4月霍爾特在職期間,《兒童補助金法案》獲得通過,這是他任此職位期間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1941年8月孟席斯由於受到前座議員的孤立而被迫辭去總理一職,被鄉村黨黨魁亞瑟·法登接替。霍爾特由於未知原因,同樣改變了他對孟席斯的支持態度。而在1941年10月,統一澳洲黨在一次不信任投票中被擊敗,工黨的約翰·柯廷成為總理。孟席斯辭去統一澳洲黨黨魁一職,由於統一澳洲黨在1944年時已經處於近乎瓦解狀態,孟席斯在1945年成立澳大利亞自由黨,並與鄉村黨聯合,以與當時執政的工黨相抗衡。霍爾特不久後便加入新成立的澳洲自由黨。
參考
[編輯]- ^ 李龍華 <澳大利亞史> 三民書局 2019年版 P145
延伸閱讀
[編輯]- Frame, Tom. The Life and Death of Harold Holt. Allen & Unwin /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2005. ISBN 1 74114 672 0. ISBN 1741146720.
- Griffen-Foley, Bridget. Party Games: Australian Politician and the Media from War to Dismissal. Text Publishing, Melbourne. 2003. ISBN 1 8770 0864 8. ISBN 1877008648.
- Hancock, Ian (2000), 'Harold Edward Holt,' in Michelle Grattan (ed.),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s, New Holland, Sydney, New South Wales, pages 270-285. ISBN 1-86436-756-3
- Holt, Dame Zara (1968), My Life and Harry. An Autobiography, Herald and Weekly Times, Melbourne.
- Hughes, Colin A (1976), Mr Prime Minister.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s 1901-197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lbourne, Victoria, Ch.19. ISBN 0-19-550471-2
- Inglis, Kenneth S. This Is The ABC.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0522842585.
- Jupp, James. Party Politics in Australia 1966-81. George Allen & Unwin, Sydney. 1982.
- Reid, Alan. The Power Struggle. Shakespeare Head Press, Sydney. 1969.
- Reid, Alan. The Gorton Experiment: The Fall of John Gorton. Shakespeare Head Press, Sydney. 1971.
- Renouf, Alan. The Frightened Country. Macmillan Australia, Melbourne. 1979. ISBN 0333252489.
澳大利亞議會 | ||
---|---|---|
前任者: 喬治·麥克斯韋 |
福克納選區議員 1935– 1949 |
繼任者: 威廉·伯克 |
新部門 | 希金斯選區議員 1949– 1967 |
繼任者: 約翰·戈頓 |
官銜 | ||
新頭銜 | 勞工及國民服務部長 1940– 1941 |
繼任者: 埃迪·沃德 |
前任者: 赫伯特·科萊特 |
科學及工業研究部長 1940– 1941 |
繼任者: 約翰·戴德曼 |
前任者: 阿瑟·卡爾韋爾 |
移民部長 1949– 1956 |
繼任者: 阿瑟爾·湯利 |
前任者: 傑克·霍洛韋 |
勞工及國民服務部長 1949– 1958 |
繼任者: 威廉·麥克馬洪 |
前任者: 阿瑟·法登 |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1958– 1966 | |
前任者: 羅伯特·孟席斯 |
澳大利亞總理 1966– 1967 |
繼任者: 約翰·麥克尤恩 |
政黨職務 | ||
前任者: 羅伯特·孟席斯 |
澳大利亞自由黨領袖 1966– 1967 |
繼任者: 約翰·戈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