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西凡尼亞公國 (1570年—1711年)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9月4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4日) |
特蘭西瓦尼亞公國 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 Erdélyi Fejedelemség Principatus Transsilvaniae Principatul Transilvaniei Principatul Ardealului | |||||||||
---|---|---|---|---|---|---|---|---|---|
1571年—1711年 | |||||||||
首都 | 阿爾巴尤利亞(1571年 - 1692年) 錫比烏(1692年 - 1711年) | ||||||||
常用語言 | 拉丁語、匈牙利語、德語、羅馬尼亞語、羅塞尼亞語 | ||||||||
政府 | 公國 | ||||||||
歷史 | |||||||||
• 建立 | 1571年 | ||||||||
• 終結 | 1711年 | ||||||||
|
特蘭西瓦尼亞公國(德語: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匈牙利語:Erdélyi Fejedelemség;拉丁語:Principatus Transsilvaniae;羅馬尼亞語:Principatul Transilvaniei 或 Principatul Ardealului)是1571年到1711年之間先後服屬於奧斯曼帝國及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諸侯國。統治者主要是匈牙利的親王。1711年,特蘭西瓦尼亞公國正式併入哈布斯堡君主國,結束了公國的自主地位。
歷史
[編輯]被奧斯曼帝國征服
[編輯]歷史系列條目 |
羅馬尼亞歷史 |
---|
年代 |
1526年,匈牙利國王雅蓋洛王朝的拉約什二世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被奧斯曼帝國擊敗陣亡。特蘭西瓦尼亞總督約翰·扎波利亞乘機利用其軍事力量,成為匈牙利民族主義者的首領,反對由奧地利大公費迪南德(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繼承匈牙利王位[1]。
約翰一世被推舉為匈牙利國王,而其它人卻認可費迪南德的統治。在追求認可的鬥爭中,扎波利亞得到了蘇萊曼一世蘇丹的支持。後者在前者於1540年死後,假託保護扎波利亞之子約翰二世的名義控制了匈牙利中部。匈牙利因此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奧地利統治下的西部,土耳其統治下的中部和半獨立的特蘭西瓦尼亞。奧地利和土耳其在特蘭西瓦尼亞爭奪霸權的鬥爭持續了近兩個世紀。
匈牙利歷史 |
---|
歷史系列條目 |
匈牙利主題 |
特蘭西瓦尼亞擺脫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控制,允許新教路德宗和加爾文宗教會在境內發展。1563年,喬吉奧·布蘭德拉塔被任命為宮廷醫師,他狂熱的宗教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年輕的國王約翰二世和加爾文主教弗朗西斯·大衛,使他們皈依了一神論派。在一場正式的公開辯論中,弗朗西斯·大衛駁倒了加爾文派的彼得·墨利烏斯;這導致了1568年土達法令的誕生,正式闡述了個人宗教信仰表達的自由(這也是基督教統治下歐洲的第一個宗教自由的合法保證)。
巴托里家族在約翰二世於1571年去世後掌權[2][3]。他們作為土耳其帝國的親王統治特蘭西瓦尼亞至1602年,其間也曾簡短地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
勇敢者米哈伊
[編輯]1599年,安德拉什·巴托里在塞里巴戰役中被勇敢的米哈伊的軍隊擊敗,勇敢的米哈伊控制了特蘭西瓦尼亞。安德拉什·巴托里則被那些希望藉助勇敢的米哈伊幫助重新獲得昔日特權的貴族殺害。1600年5月,勇敢的米哈伊控制了摩爾多瓦,從而統一了瓦拉奇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這三個構成當今羅馬尼亞主要部分的公國。然而統一併未持續下去。1601年8月,奧地利大公國的將軍喬吉奧·巴斯塔命令瓦龍僱傭兵於暗殺了米哈依。喬吉奧·巴斯塔最終於1604年征服了特蘭西瓦尼亞,開始了恐怖統治。他把土地分給貴族,試圖將人口日耳曼化,並通過反宗教改革重新確立天主教教義的權威。
黃金時代
[編輯]1604年至1606年,比哈爾郡的加爾文教徒伯茨凱·伊什特萬成功地領導了一場對奧地利人統治的叛亂。伯茨凱於1603年4月5日被選為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兩個月後成為了匈牙利大公。他簡短的統治下(他死於1606年12月29日)的兩大成就是《維也納和約》(1606年6月23日)和《茨特瓦特洛克休戰協定》(1606年11月)。通過《維也納和約》,伯茨凱獲得了宗教自由和政治自治,得到了對所有被沒受財產的賠償,廢除了所有「不公正的」判決,完全特赦了所有匈牙利皇室成員。他本人被認為是一個疆域擴大了的特蘭西瓦尼亞的獨立的君主。幾乎同樣重要的是《茨特瓦特洛克休戰協定》,伯茨凱在奧地利皇帝和土耳其帝國蘇丹之間的談判導致了這一協定的誕生。
在伯茨凱繼承者的統治下,特蘭西瓦尼亞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4][5],尤其是在拜特倫·加博爾和拉科齊·捷爾吉一世治下。拜特倫·加博爾於1613年至1629年在位,他終身反對奧地利皇帝壓迫或迫害他的臣民,並由於支持新教事業而在海外享有盛名。他曾三次發動對皇帝的戰爭,其中兩次自稱匈牙利國王。通過《尼科爾斯堡和約》(1621年12月31日)他為新教徒贏得了《維也納條約》的確認,為自己獲取了匈牙利北部的七個郡。拜特倫的繼承者拉科齊·捷爾吉一世同樣出色。他的主要成就有《林茨和約》(1645年9月16日),奧地利皇帝被迫再次確認《維也納和約》的條款。這是匈牙利新教在政治上的最後一次勝利。拜特倫和拉科齊·捷爾吉一世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成績顯着,他們的任期被叫做特蘭西瓦尼亞的黃金時代。他們耗費巨資修建首都居拉菲埃瓦(阿爾巴尤利亞),這座城市成為了東歐新教的主要堡壘。在他們的統治期間,特蘭西瓦尼亞也是歐洲少數羅馬天主教徒、加爾文教徒、路德教徒和一神教徒能夠和諧相處的國家之一。然而羅馬尼亞東正教徒卻被剝奪了平等的權利。儘管一位羅馬尼亞希臘天主教主教因諾琴提·米庫-柯蘭的一再努力,政府仍然不同意給與他們同皈依天主教的羅馬尼亞人同等的國家地位。
復歸奧斯曼帝國
[編輯]1657年標誌着黃金時代的結束。當年1月,特蘭西瓦尼亞志大才疏的統治者拉科齊·費倫茨二世(1648-1660年在位,費倫茨一世的兒子),率領軍隊二萬五千人,出兵波蘭。他與瑞典、哥薩克酋長國結盟,希望趁着鄰國波蘭面臨大洪水時代的生死存亡關頭時,和盟友一同瓜分波蘭。在波蘭實行半年的恐怖搶掠並一度占領華沙之後,他在七月被波蘭的大將斯特凡·恰爾涅茨基徹底擊敗,在回國的途中又遇到波蘭盟友克里米亞汗國的阻擋和襲擊,雖然喬治二世本人先一步回國了,但他一萬多人的軍隊卻被克里米亞軍全部俘虜並作為人質,連帶導致國內的巨大混亂。
從1657年底開始,喬治二世名義上的領主國——奧斯曼帝國,聯合其附庸克里米亞汗國進軍特蘭西瓦尼亞並橫掃其國土,特蘭西瓦尼亞歷經半世紀的安寧與富強被徹底打破。土耳其蘇丹的入侵理由,是喬治二世份屬附庸,不該未經其同意就任意對波蘭發動戰爭,所以應當受到嚴厲的處罰。在土耳其的巨大壓力之下,喬治二世一度被貴族議會所廢黜,但不久即復位,然後在1660年被中興土耳其的科普律宰相家族給擊敗,戰死沙場。
當時,特蘭西瓦尼亞被土耳其施予領土喪失和提高附庸金(從之前每年一萬五千金幣提高到五萬)的懲罰。雖然特蘭西瓦尼亞的繼任統治者約翰·凱梅尼(1661-1662年在位)於1661年向奧地利皇帝求得援助並宣布斷絕與土耳其的附庸關係,但十二萬以上的土耳其軍很快在來年揮兵特蘭西瓦尼亞,先殺死約翰·凱梅尼,再進攻奧地利所屬的西部匈牙利。奧地利頗有軍事天份的主帥——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因為獲得德意志諸國與法國派來的援軍,擋住土耳其的大軍並獲得勝利,但奧地利仍在1664年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耳其對特蘭西瓦尼亞的宗主權。自此特蘭西瓦尼亞徹底屈從土耳其的意志,議會選出對土耳其唯命是從的統治者邁克爾一世·阿帕費(1662-1690年),並在往後的二十多年中內,悲慘地承擔着巨額附庸金(每年二十萬金幣)與戰敗賠款。
服屬於奧地利
[編輯]奧斯曼帝國在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中失敗後,哈布斯堡王朝逐漸在自治的特蘭西瓦尼亞實行管治,1687年迫使馬扎爾貴族放棄過去自由選舉匈牙利國王的權利,讓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世襲統治。除了加強中央管治外,哈布斯堡王朝亦推崇羅馬天主教,作為統一特蘭西瓦尼亞的力量,並藉以減低新教的影響力。哈布斯堡王朝希望透過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間製造衝突來削弱。結果,1703-1711年間發生拉科齊起事,在法王路易十四開頭的支持下,許多馬扎爾貴族聯合平民與農奴,對奧地利發起全面反抗,要求恢復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的獨立與信仰自由。當時奧地利正在西面與法國進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情勢一度對特蘭西瓦尼亞頗為有利,起事軍更在1707年宣布廢除哈布斯堡皇帝(約瑟夫一世)的匈牙利王位。但是1704年法軍在布倫海姆戰役大敗給英、奧聯軍之後,奧地利開始有餘力把軍隊東調去鎮壓特蘭西瓦尼亞的叛亂,法國對特蘭西瓦尼亞的支持也逐漸停止。終於,拉科齊起事在1711年被平定,貴族向奧地利投降妥協,特蘭西瓦尼亞公國被奧地利取消,改由哈布斯堡派去的總督統治。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Anthony Endrey, The Holy Crown of Hung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ungarian Institute, 1978, p. 70
- ^ Diarmaid MacCulloch, The Reform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iking, 2004, p. 443
- ^ Instytut Historii (Polska Akademia Nauk), Historický ústav (Akademie věd České republiky), Political Culture in Central Europe: Middle Ages and early modern e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stitute of Histo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2005, p. 338
- ^ Transylvan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0).
- ^ Transylvan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