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對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語音韻學裡,對音是用來構擬中古漢語上古漢語的一種材料,對音分為兩類:一是用外語對漢語,主要是借詞,包括日語韓語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一是用漢語對外語,即是用漢字音譯外語詞,主要是專有名詞,包括漢對音、漢對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對音來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國學者鋼和泰。1923年,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一卷刊載了鋼氏的《音譯梵書和中國古音》(由胡適譯成中文)一文[1]。受到鋼和泰的啟發,中國學者汪榮寶在之後一期的《國學季刊》發表了他的《歌戈魚虞模古讀考》,提出以上「歌」、「戈」韻(參看《廣韻》)的字都讀/a/音,不讀/o/音[2]。汪的做法在國學界引起很大回響,有贊成的也有反對,魏建功稱為「古音大論戰」[3]。然而,使用對音材料來測定古音的做法,很快就為海內外音韻學者所接受,法國的亨利·馬伯樂、中國的羅常培俞敏都利用對音材料寫出了重要的音韻學論文。

對音研究著作

[編輯]
  • 馬伯樂[聶鴻音譯](2005[1920])。《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 羅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國立中央硏究所。
  • 俞敏(1984)。〈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收於《中國語文學論文選》。東京:光生館。
  • 李範文(1994)。《宋代西北方音:〈番漢合時掌中珠〉對音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丁鋒(1995)。《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蔡瑛純(2002)。《李朝朝漢對音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周季文,謝後芳(2006)。《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彙》。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鋼和泰. 《音譯梵書和中國古音》. 《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 1923年, 第一卷 (第一期). OCLC 856712039. 
  2. ^ 汪榮寶. 《歌戈魚虞模古讀考》. 《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 1923年, 第一卷 (第二期). OCLC 856712039. 
  3. ^ 魏建功. 《古音系硏究》. 國立北京大學出版組. 1935年. OCLC 54907372. 

延伸閱讀

[編輯]
  • 儲松泰(1995)。〈梵漢對音概說〉,《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4期。
  • 鄭張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1988)。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