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陽腔
外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12月27日) |
弋陽腔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江西省弋陽縣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149 |
編號項目 | IV-5 |
登錄 | 2006年 |
弋陽腔,簡稱弋腔,戲曲聲腔,是宋元南戲在江西弋陽的方言、音樂與北曲結合而成。元代末年已經成形,明、清兩代,已經在南北各地發展,成為主要聲腔之一。清李調元《劇話》說:「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因此弋陽腔又通稱高腔。
明初至明中葉,弋陽腔已經於各地流行,並且衍生各色各樣的聲腔。弋陽腔在贛東北的樂平衍變為樂平腔,在徽州衍變為徽州調。此外,還有義烏腔、太平腔、京腔等等。《八能奏錦》、《大明春》、《玉谷調簧》、《秋夜月》等劇目大多數都是演唱弋陽腔、徽州調、太平腔、四平腔、青陽腔,與崑山腔相互競爭。根據王正祥的《新定十二律京腔譜》,雖有各自發展不同,卻仍然保持著弋陽腔固有的特徵,構成了一種聲腔系統-「高腔腔系」。清中葉,高腔成為多聲腔劇種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四川的川劇,湖南的湘劇、辰河戲、祁劇,浙江的婺劇,江西的贛劇、瑞河戲,福建的平講戲、大腔戲,廣東的粵劇等都有高腔。
弋陽腔流行的原因有三點:它繼承和發展了南戲演唱時那種「隨心令」、「順口可歌」的民間藝術創作的傳統。雖也演唱曲牌,但它不像崑山腔那樣格律謹嚴,靈活性很大。第二,弋陽腔可採用方言土語,使它每到一地能與當地語言、語音逐漸結合,而成為地方化的聲腔。第三,弋陽腔對崑曲等傳奇劇本一向採用「改調歌之」移植上演的做法,加入「滾」的表現手法,插入通俗的韻文、散文,使觀眾更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