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史塔克號巡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USS Stark FFG-31
斯塔克號護衛艦 (FFG-31)
歷史
United States Navy ensign美利堅合眾國
船名 斯塔克
艦名出處 哈洛德·斯塔克海軍上將
獲贈日 1978年1月23日
建造方 托德造船廠,西雅圖分廠
鋪設龍骨 1979年8月24日
下水日期 1980年5月30日
入役日期 1982年10月23日
退役日期 1999年5月7日
母港 梅波特海軍基地
格言 Strength for Freedom
結局 拆解
船徽
技術數據[1]
船級 奧利弗·哈澤德·佩里級護衛艦
排水量 4,200噸(滿排水量)
船長 445英尺 (136米)
型寬 45英尺 (14米)
吃水 22英尺 (6.7米)
動力來源 2 × 通用電氣LM2500燃氣輪機
船速 超過29節 (54 km/h)
續航力 保持18節航速下可航行5,000海里
乘員 軍官15名、士官兵190名、SH-60直升機飛官6名、保修士15名
傳感與
處理系統
  • AN/SPS-49 對空搜索雷達
  • AN/SPS-55 水面搜索雷達
  • CAS 和 STIR 火控雷達
  • AN/SQS-56 聲納
電子戰&誘餌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
武器裝備
艦載機 1 × SH-60海鷹直升機[2]
注釋 短甲板型號,無拖曳聲納陣列

斯塔克號導彈護衛艦(英語:USS Stark (FFG-31)),是美國海軍第23艘奧利弗·哈澤德·佩里級護衛艦,以海軍上將哈洛德·史塔克(1880年-1972年)命名。1978年1月23日在陶德造船廠西雅圖分廠進行建造。斯塔克號與1979年8月24日鋪設龍骨並於1980年5月30日下水,在1982年10月23日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1987年,一架伊拉克空軍幻影戰鬥機發射了兩枚導彈擊中斯塔克號,造成37名隨艦人員喪生。斯塔克號於1999年5月7日退役,2006年被拆解。

導彈襲擊事件

[編輯]

斯塔克號巡防艦於1984年和1987年部署到中東。1987年5月17日,在兩伊戰爭期間,一架伊拉克空軍幻影F1型戰鬥機[3][4]發射兩枚飛魚反艦導彈導彈擊中斯塔克號。然而,雷根政府將責任歸咎於伊朗因其對潛在衝突的好戰[5]。這架飛機於當地時間20:00從伊拉克Shaibah起飛,然後向南飛入波斯灣。飛行員從22.5海里(41.7公里)發射了第一枚飛魚反艦導彈,並在15.5海里(28.7公里)發射了第二枚導彈(此時斯塔克號正通過無線電發出警告)[6]。護衛艦雷達沒有探測到導彈;在導彈擊中之前瞭望員才發出警告[3]。第一枚導彈穿透船體並未能引爆,但沿著彈道引燃了火箭燃料。第二枚導彈命中幾乎相同的位置,造成3公尺x4公尺的大洞,這枚導彈在船員艙間位置爆炸。37名船員遇難,21人受傷。

斯塔克號遭受兩枚飛魚反艦導彈的攻擊。

斯塔克號並沒有開火防禦,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仍處於待命模式, MK36 干擾發射系統直到導彈擊中前幾秒才開始啟動。進行攻擊的飛魚反艦導彈和幻影戰鬥機是STIR 火控雷達(獨立跟蹤和照明雷達,Mk 92火控系統的一部分)以及奧托布雷達76毫米艦炮的盲區,但對於MK 92 CAS(組合天線系統,Mk 92導彈火控系統的主要搜索和跟蹤雷達)和Mk 13 Mod 4單臂發射器是可以照射到目標的[3]

在大火和嚴重傾斜的情況下,船員們直到夜間才重新控制艦隻。斯塔克號在經過驅逐母艦阿卡迪亞號臨時修理至適航後前往巴林[7],斯塔克號以自身動力回到了母港梅波特海軍基地。該船最終在密西西比州的英格爾斯造船廠以1.42億美元的價格修復。

在外部視角看船艦損傷。

目前尚不清楚伊拉克領導人是否批准這次襲擊。飛行員的動機仍未得到解答。美國官員聲稱他已被處決,但根據一名前伊拉克空軍指揮官稱,攻擊斯塔克號的飛行員沒有受到懲罰,並且還活着[8]

20世紀90年代

[編輯]

斯塔克號於1990年成為常駐海軍大西洋艦隊的一部分,隨後於1991年返回中東進行部署。她於1993年加入UNITAS並於1994年參加了恢復民主行動。1995年,斯塔克號回到了中東進行部署。在1997年和1998年部署於大西洋常設海軍部隊(STANAVFORLANT)。

斯塔克號於1999年5月7日退役。2005年10月7日,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地鐵機械公司獲得了該船的拆解合同。2006年6月21日,該船被拆解[9]她的船尾板塊被保存並捐贈給了梅波特海軍基地。 [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USS Stark (FFG 31). Navsource.org. [April 11,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2). 
  2. ^ USS Stark (FFG 31). Navysite.de. [April 11,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3. ^ 3.0 3.1 3.2 Form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Attack of the USS Stark in 1987
  4. ^ Desert Storm at sea: what the Navy really did by Marvin Pokra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43.
  5. ^ Bacevich, Andrew. America's War for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A Military History. Random House. 2016. 
  6. ^ Stephen Andrew Kelley. Better Lucky Than Good: Operation Earnest Will as Gunboat Diplomacy (PDF).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June 2007 [9 November 20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3 August 2007). 
  7. ^ Chuck. A Stark Reminder. 31 May 2010 [2019-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2). 
  8. ^ Fisk, Robert. The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 The Conquest of the Middle East. Knopf Publishing. 2005. 
  9. ^ Naval Vessel Register. STARK (FFG 31). Retrieved 4 April 2007.
  10. ^ Lopez, Michael. Mayport, Fla., remembers fallen shipmates at Stark Memorial. Aerotech News and Review. May 20, 2016 [2019-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8). 

本條目包含收集自美國政府官方出版物《美國海軍船籍英語Naval Vessel Register》(Naval Vessel Register)的資訊,屬於公有領域

延伸閱讀

[編輯]
  • Levinson, Jeffrey L. and Randy L. Edwards. Missile Inbound.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1-55750-517-9. 
  • Wise, Harold Lee. Inside the Danger Zone: The U.S. Military in the Persian Gulf 1987–88.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2021-12-20]. ISBN 1-59114-9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9). 
  •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Report on the Staff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raqi Attack on the USS Stark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