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勞庇烏山戰役
格勞庇烏山戰役 | |||||||
---|---|---|---|---|---|---|---|
羅馬對不列顛的征服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羅馬帝國 | 喀里多尼亞聯盟[註 1]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格涅烏斯·尤利烏斯·阿古利可拉 | 卡加庫斯 | ||||||
兵力 | |||||||
17,000-30,000 | 至少30,000 | ||||||
傷亡與損失 | |||||||
360 | 10,000 |
根據塔西佗的記載,格勞庇烏山戰役是一場發生在公元83或84年的戰役。作戰的雙方分別為喀里多尼亞聯盟(Caledonian Confederacy)和羅馬帝國。塔西佗的岳父,同時也是不列顛的總督格涅烏斯·尤利烏斯·阿古利可拉派水軍和由不列顛人組成的輔助部隊進攻喀里多尼亞人,當他們趕到指定地點時,他們發現該地已為敵人所占據。於是就這樣爆發了戰鬥。
儘管眾寡懸殊,喀里多尼亞人時常缺乏面對他們的敵人的勇氣。這群蠻族部落是最後被征服的。在許多年的避戰之後,當羅馬人侵入主要產糧區時他們被迫參戰,他們要麼奮戰而死,要麼在下個冬天來臨之時餓死。
戰役背景
[編輯]自從保利努斯(Gaius Suetonius Paulinus)平定波迪卡叛亂到維斯帕西安即位以來,羅馬在不列顛都不曾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這期間任職的三位總督佩特羅尼烏斯·杜爾比亞魯斯(Petronius turpilianus)特瑞伯利烏斯·馬克西姆斯(Trebellius Maximus)維提烏斯·波拉魯斯均採取相對消極放任的政策治理不列顛。[2]直到四帝內戰結束,維斯帕西安皇帝統一帝國之後,新任羅馬總督才採取了積極的行動,他們掃清了不列顛境內最強大的部落布里甘特人(Brigantes)[註 2] 和西魯瑞斯人,使得整個行省真正徹底的納入羅馬治下,這便是阿古利可拉上任之前不列顛的狀況。[2]
公元78年夏,阿古利可拉就任不列顛總督,方一上任便發動攻勢,先剿滅了叛亂的鄂多色末斯人[註 3],順勢一鼓作氣又拿下了保利努斯曾經攻陷而因波迪卡起義不得不放棄的安格爾西島[註 4]。在治理政務方面,他採用恩威相濟的方針,一方面不時出兵襲擊不服的不列顛人,向北擴張領土,建立了所謂的阿古利可拉防線,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羅馬化政策。公元82年,他甚至打算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註 5],但因故未能行動。[2]第二年夏,阿古利可拉進一步向北推進,在這次行動中採取了水陸並進的戰略,喀里多尼亞人武裝了所有適齡人,互相結盟,雙方發生了一定的交火。公元84年初夏,聯合起來的喀里多尼亞諸部落準備在格勞庇烏山給羅馬侵略者以痛擊。正如引言中談到的那樣,羅馬軍隊發現格勞庇烏山已被占據,雙方開始戰鬥。[2]
戰役細節
[編輯]根據塔西佗的記述,共計8000人的輔助部隊部署於中央,3000騎兵放在兩翼,羅馬軍團部署於陣地前作為預備隊。[3]對羅馬軍總規模的估計從17000到30000不等。[4][5] 儘管塔西佗談到有11000輔助軍團及4個騎兵大隊部署的狀況,正規羅馬軍團的兵力尚不明確。由卡加庫斯(Calgacus)領導的喀里多尼亞人(塔西佗只談到他發表了一篇演說,而這篇演說很有可能是虛構的)[6][7]據說兵力超過30000人。喀里多尼亞聯軍居高臨下,第一排被部署在平地上,而後排則沿着地勢逐次上升, 陣型呈馬蹄鐵形。[2]
在一陣短暫的對射之後,阿古利可拉下令輔助部隊接近敵人。這部分輔助部隊由大約四個大隊的巴達維亞人(Batavians)和兩大隊的佟古累人(Tungri)劍士團組成。喀里多尼亞人很快就被大批殺傷,山腳的部隊,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還是戰車都被輔助軍團所蹂躪,崎嶇不平的地形限制了騎兵和戰車的發揮。山頂的部隊見狀企圖迂迴,反倒被騎兵所反包圍。喀里多尼亞人全線潰退,企圖進入附近的山嶺以求庇護,尋求反攻的機會,卻遭到了嚴密組織的羅馬軍隊無情的屠戮。[2]
根據記載,羅馬正規軍團在整場戰役中作為預備隊沒有被投入戰鬥。羅馬僅以區區360名輔助軍團士兵的生命就換取了一萬喀里多尼亞人的陣亡。第二天早上羅馬的斥候遍尋不見逃跑者的蹤影,這剩下的兩萬人跑得無影無蹤了。
戰後
[編輯]在這場最後之役後,阿古利可拉宣稱他已征服了所有不列顛部落。很快他就被召回羅馬不列顛總督的職務也被交卸給薩魯斯特·盧庫盧斯。羅馬可能本準備鞏固這一地區的統治,但是由於萊茵河前線吃緊,軍隊不得不撤回,鞏固統治自然就成為不可能。
按照塔西佗的說法,北不列顛的得而復失(Perdomita Britannia et statim missa)是由於圖密善的反對。[8]然而,一些史學家懷疑阿古利可拉是否粉碎了島上最後的抵抗力量,畢竟後來修建的哈德良長城和長期駐紮在不列顛的數個正規軍團就是抵抗力量遠未消滅的力證。
也有人懷疑,因為缺乏考古學證據和驚人懸殊的傷亡比,這場僅由塔西佗記載的決定性勝利可能是誇大其詞,或者乾脆就是塔西佗或者阿古利可拉炮製出來的。取得了這樣一場輝煌的勝利,竟然沒有任何的加官進爵,雖說有可能是由於阿古利可拉的功高震主,但仍顯得不合情理。有一位作者甚至認為圖密善已經通過渠道了解到這場勝利的虛假。[9][10]
戰役地點
[編輯]這場戰役的發生點經過長期的學術討論,大多認為這場戰役的發生地包含了從佩思郡(Perthshire)到阿伯丁郡的迪河(River Dee)以北的廣大區域,幾乎涵蓋了整個蘇格蘭東北。大批作家認為這場戰役發生在格蘭扁山脈,在那舉目遠眺便可以看到北海。特別是羅伊[11]、修倫尼(Surenne)、[12]瓦特、[13]霍干[14] 甚至進一步認為戰場可能就是克姆普視通山(Kempstone Hill)、梅格尼山(Megray Hill)或者其他上文提到的那個羅馬營寨附近的小山包。這些位於金卡丁郡(Kincardineshire)的地點地貌也的確很符合塔西陀的描述。該地地貌也很近似於埃爾西克山(Elsick Mounth),那的山腳下有一條經常被喀里多尼亞人和羅馬人用作軍事目的的小路。[14][註 6]此外,阿伯丁郡的班納澈山,距薩瑟蘭郡不遠的加斯科山脈都是可能的戰役發生地。[15][16][17]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Oxford Companion to Scottish History. p.459 - 460. Edited by Michael Lyn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234820.
- ^ 2.0 2.1 2.2 2.3 2.4 2.5 塔西佗. 阿古利可拉传.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年.
- ^ Duncan B. Campbell, Mons Graupius AD 83,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0
- ^ Edwards, Kevin J; Ian Ralston Scotland After the Ice Age Polygon 24 Jan 2003 ISBN 978-0748617364 p.204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Durno(阿伯丁東南約32千米處)發現的一個占地144英畝,足以容納24000人的臨時營地 Roger J.A.Wilson "A Guide to the Roman Remains in Britain" 2002 Constable, London
- ^ Braund, David Ruling Roman Britain: Kings, Queens, Governors and Emperors from Julius Caesar to Agricola Routledge; 1 edition (5 Sep 1996) ISBN 978-0415008044 pp.8, 169
- ^ Woolliscroft, D. J.; Hoffman, B. Rome's First Frontier; the Flavian Occupation of Northern Scotland Tempus (June 1, 2006)ISBN 978-0752430447 p.217
- ^ Sunderland Frere, Sheppard (1987). Britannia: a history of Roman Britain. Routledge, p. 102. ISBN 0710212151
- ^ Henig, Martin (September 1998) "Togidubnus and the Roman liber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ritish Archaeology 37. Retrieved 27 July 2008.
- ^ Now refuted by Duncan B. Campbell, Mons Graupius AD 83,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0.
- ^ William Roy, The Military Antiquities of the Romans in Britain, 1793
- ^ Gabriel Jacques Surenne, 1823 Correspondence to Sir Walter Scott
- ^ Archibald Watt, Highways and byways around Kincardineshire, Stonehaven Heritage Soc., Scotland
- ^ 14.0 14.1 C. Michael Hogan, Elsick Mounth, The Megalithic Portal, ed. A. Burnham.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Duncan B. Campbell, Mons Graupius AD 83,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0.
- ^ Wolfson, Stan (2002) "The Boresti; The Creation of a My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acitus, Thule and Caledonia. Tiscali.co.uk. Retrieved 21 August 2010.
- ^ "Mons Graupius Identifi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omanscotland.org.uk. Retrieved 21 August 2010.
註腳
[編輯]拓展閱讀
[編輯]- James E. Fraser, The Roman Conquest Of Scotland: The Battle Of Mons Graupius AD 84
- Duncan B. Campbell, Mons Graupius AD 83,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0.
外部連結
[編輯]- Agricola: He came, he saw, but did he conquer?
- An essay by James Grout in Encyclopaedia Romana
- Roman Scotland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hich provides a full analysis of the contending 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