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溲種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溲種法,是一種古代的農業技術,始於中國西漢時期。據中國最早的農書《氾勝之書》〈三、溲種法〉記載,使用溲種法耕種可使農產量提高(「治種如此,則收常倍。」)。[註 1]

作法

[編輯]

溲種法共有兩種,「后稷法」和「神農法」。雖然兩種方法的作法不同,但原理一樣。農民都會在種子外面包上一層以蠶矢和羊矢為主要原料、附加藥物的糞殼。在「后稷法」方面,農民會用斫碎了的一石馬骨,加上三石水煮沸三次,再漉出骨渣。然後把五粒附子放在骨汁內浸漬。過了三至四天後,他們會取出附子,並用分量相等的蠶糞和羊糞加進骨汁內攬拌至稠粥狀。在播種前二十天,他們把種子放在骨汁內攪拌,從而令稠汁黏附在種子的表面。[註 2]

至於「神農法」方面,農民把斫碎了的馬、牛、羊、豬、麋、鹿等骨加上三斗雪水煮沸三次。其後漉去骨渣,用清汁來浸漬附子。每一斗骨汁浸漬五粒附子。經過五天後,他們取出附子,再把等量的麋糞、鹿糞和羊糞搗爛,放進清汁中均勻地攪拌。待晴天溫暖的時候,農民就進行溲種直至附在種子上的稠汁曬乾。另外,用煮蠶蟲繅絲的水來調糞溲種亦可達到以上的效果。[註 3]

種子在處理後就可以拿去播種。當出苗的時候遇上大旱災,溲種過的種子也能達致免蟲和耐旱的功效。而這些處理過的種子可以促進種子萌動、麥苗生長、種肥以及殺蟲防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小麥的吸水力。當小麥增加了吸水力,作物的抗旱能力便會提高。而抗旱能力提高則會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註 4]。現今歐洲農民從種子公司買回來的種子都經過特殊的「種子包衣技術」處理,驟眼看似是從藥房的糖衣藥丸。類似的種子處理技術在中國西漢時期已經採用。不過尚未有研究證明種子包衣技術是受溲種法的啟發而來。[1]而「溲種法」和「區田法」同是較有名的農業技術[2]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見劉學銚《中國文化史講稿》(2005年由知書房出版)第315頁〈附錄四 中國歷代水利建築成就簡表〉。
  2. ^ 見西漢氾勝之氾勝之書》〈三、溲種法〉原文描述:「又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漬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先種二十日時,以溲種如麥飯狀。常天旱燥時溲之,立乾;薄布數撓,令易乾。明日復溲。天陰雨則勿溲。六七溲而止。輒曝謹藏,勿令復濕。至可種時,以餘汁溲而種之。則禾不蝗蟲。」。
  3. ^ 見西漢氾勝之氾勝之書》〈三、溲種法〉原文描述:「驗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尹擇取減法,神農復加之骨汁糞汁溲種。剉馬骨牛羊豬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以汁漬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漬之五日,去附子。搗麋鹿羊矢等分,置汁中熟撓和之。候晏溫,又溲曝,狀如后稷法,皆溲汁乾乃止。若無骨,者繰蛹汁和溲。」。
  4. ^ 見西漢氾勝之氾勝之書》〈三、溲種法〉原文描述:「如此則以區種,大旱澆之,其收至畝百石以上,十倍於后稷。此言馬蠶皆蟲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蟲;骨汁及繰蛹汁皆肥,使稼耐旱,使稼耐旱,終歲不失於獲。」。

參考來源

[編輯]
  1. ^ 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古代醫學 溲種法〉.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9 [2021-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2. ^ 左振坤、張濤、商逸. 中國歷史故事.秦漢卷. 額爾古納. 2007: 21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