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
Territorio Libero di Trieste
Svobodno tržaško ozemlje
Slobodni teritorij Trsta
1947年—1954年
Official flag of the Free Territory of Trieste
國旗
Coat of Arms
國徽
地位 聯合國託管地
首都
暨最大城市
第里雅斯特
常用語言意大利語 · 斯洛文尼亞語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英語(行政語言)
宗教
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
政府自由區軍事政府
• 1947–1951
行政首長
A區Terence Sydney Airey
B區Mirko Lenac
• 1951–1954
行政首長
A區Thomas Winterton
B區Miloš Stamatović
成立
歷史時期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1947年1月10日
• 1947年義大利和平條約
1947年9月15日
• 建立
1947年
• 終結
1954年
面積
• 總計
738平方公里
人口
• 1949年普查
370,000
貨幣意大利里拉(A區)
南斯拉夫第納爾(B區)[1]
時區UTC+1CET
UTC+2CEST
行駛方位靠右
前身
繼承
意大利王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意大利共和國
今屬於 克羅地亞
 義大利
 斯洛維尼亞
A區和B區的範圍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的旗幟。旗底為紅色,中間為三叉茅(ranseur)頂部的圖案,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義大利語Territorio libero di Trieste斯洛維尼亞語Svobodno tržaško ozemlje克羅埃西亞語Slobodni teritorij Trsta)是位於義大利北部和南斯拉夫之間的一個區域。成立於1947年9月15日。第里雅斯特及其所在的伊斯特利亞半島原屬奧匈帝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意大利王國的本土一部份。二戰意大利戰敗後此自由區成立。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被分為A區和B區兩個區域。位於北部的A區由英美軍隊占領管理,面積222.5平方公里,人口26萬2406人。第里雅斯特市區位於A區內。位於南部的B區由南斯拉夫軍隊占領管理,面積515.5平方公里,人口7萬1000人。兩區之間實際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不斷有居住在B區的義大利人逃亡到A區。1954年,義大利與南斯拉夫兩國達成協定,A區由義大利統治,B區由南斯拉夫統治。1975年奧西莫條約簽訂後,正式承認了這一事實。

的里雅斯特市和形成A區的領土今天是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的一部分。20世紀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體後,前B區地區今天是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的一部分。

地理

[編輯]

的里雅斯特自由區包括亞得里亞海北部的里雅斯特灣周圍738平方公里(285平方英里)的區域,從北部的杜伊諾(德文)到南部的奇塔諾瓦(諾維格勒),約有33萬居民。

它北面與戰後的意大利接壤,東面和南面與南斯拉夫接壤。該地區的河流包括里扎納河/里薩諾河、德拉戈尼亞河/德拉戈納河、蒂馬沃河/蒂馬瓦河、瓦爾羅桑德拉河/格林什契卡河和米爾納河/奎托河。該領土的最高點位於科庫索山/科科什山(668米,2192英尺)。其最北端的點位於北緯45°48'的梅德阿薩/梅迪亞瓦斯附近,最南端是北緯45°18'的塔爾斯基扎利夫/奎埃托港,最西端是東經13°29'的薩武德里亞/蓬塔薩爾沃雷,最東端是東經13°55'的格羅察納/格羅扎納。

歷史

[編輯]
的里雅斯特自由區B區的非正式徽章,使用於1947-1954年

自1382年以來,的里雅斯特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而鄰近的伊斯特拉縣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中部、北部和東部)和威尼斯共和國(西部和南部)瓜分。該地區的人口是多樣化和混合的,在該地區的不同地區有不同且經常變化的少數族裔。

在大多數城市定居點和沿海地區,講意大利語的人占主導地位,內陸地區有大量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的斯拉夫少數民族,特別是在的里雅斯特地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斯洛文尼亞人占該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一(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是1880年後從斯洛文尼亞內陸地區新近抵達的)。[2]該地區最南端的農村人口主要是斯洛文尼亞人或克羅地亞人。還有數量較少的伊斯特拉羅馬尼亞人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以及相當大的的里雅斯特猶太社區

當地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反映了這種種族混合。該方言以羅曼語族的威尼斯語為基礎,受到古代雷蒂亞-羅曼語支的影響。此外,的里雅斯特語的一些詞彙來源於德語斯洛文尼亞語,也有來自其他語言的借詞,如希臘語

當地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反映了這種種族混合。該方言以羅曼語族的威尼斯語為基礎,受到古代雷蒂亞-羅曼語支的影響。此外,的里雅斯特語的一些詞彙來源於德語斯洛文尼亞語,也有來自其他語言的借詞,如希臘語

該地區斯洛文尼亞語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的口語變體也主要是方言的,與的里雅斯特語和伊斯特拉語共享單詞。在該領土的最南端,以克羅地亞語為基礎的方言屬於查方言類型,而以威尼斯語為基礎的伊斯特拉語也被廣泛使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意大利王國吞併了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和現代斯洛文尼亞西部的一部分,建立了被稱為朱利安行軍(威尼斯朱利亞)的邊境地區。1924年,意大利還吞併了阜姆自由邦(現克羅地亞里耶卡市)。

馬歇爾計劃的宣傳海報,可以看到藍底的的里雅斯特自由區旗幟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斯拉夫人口在貝尼托·墨索里尼領導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權下被迫意大利化和歧視。他們還遭受了執政的法西斯政黨PNF煽動的民族暴力,其中包括1920年7月13日在的里雅斯特臭名昭著的焚燒斯洛文尼亞民族大廳(文化中心)。因此,一些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移民到南斯拉夫,而另一些人則加入了TIGR英語TIGR抵抗組織,該組織策劃了包括100多次爆炸和暗殺,主要針對該地區的意大利當局,特別是在的里雅斯特和北部的戈里齊亞周圍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從1940年開始,意大利與納粹德國一起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軸心國之一。當法西斯政權崩潰,意大利於1943年9月在卡西比爾停戰協定中投降時,的里雅斯特及其周邊地區被德國國防軍占領,該市成為其亞德里亞濱海戰區(OZAK)的首府。

在戰爭接近尾聲時,德國前線崩潰,南斯拉夫游擊隊部隊(第4軍和第9軍)在的里雅斯特郊區的奧皮奇納鎮發生戰鬥後,於1945年5月1日進入的里雅斯特。

的里雅斯特自由區(杜伊諾-奧里西納)和意大利(蒙法爾科內)的邊界

新西蘭第2師也在第二天抵達,迫使在的里雅斯特堅守的約2,000名德國士兵投降,他們擔心遭到報復和處決,小心翼翼地拒絕向南斯拉夫軍隊投降。隨後,新西蘭和占領該地區的南斯拉夫軍隊之間達成了不穩定的停火協議,直到英國將軍威廉·摩根提議將該領土劃分為單獨的軍事管理區。

南斯拉夫領導人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於5月23日同意了這一想法,當時英國第十三軍正在向擬議的分界線前進。6月10日,在杜伊諾簽署了一項關於分治的正式協議,該協議建立了所謂的摩根線,分割了朱利安馬奇的領土。南斯拉夫軍隊於1945年6月12日撤退到他們的地區。[3]

自由區和臨時政府的成立

[編輯]

1947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根據其憲章第24條批准了第16號決議,呼籲在的里雅斯特及其周邊地區建立一個自由國家。一項編纂其條款的永久性法規將在四方(英國、美國、法國和蘇聯)批准任命一名國際總督後得到國際法的承認。1947年9月15日,聯合國和意大利之間的和平條約獲得批准,建立了的里雅斯特自由區。

官方語言為意大利語斯洛文尼亞語,在德拉戈尼亞河以南的B區部分可能使用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然而,地方政府機構從未成立,它繼續由軍事當局管理,尊重摩根線劃定的行政區劃:A區面積222.5平方公里(85.9平方英里),人口262,406人,包括的里雅斯特本身,由英國和美國軍隊管理;B區面積515.5平方公里(199.0平方英里),有71,000名居民,包括伊斯特拉西北部,由南斯拉夫軍隊管理。

1950年參加在波蘭舉行的和平車賽(Peace Race)的的里雅斯特自由區自行車手

1947年10月至1948年3月期間,蘇聯拒絕了連續12名被提名為自由區文職總督的候選人資格,此時三方勢力(美國、英國和法國)於1948年3日向蘇聯和南斯拉夫政府發出照會,建議將該領土主權歸還意大利。

由於從未根據聯合國第16號決議任命過總督,該領土從未作為一個真正的獨立國家運作,儘管其正式地位和獨立主權普遍受到尊重。它在馬歇爾計劃(1948年4月啟動)和相關的OEEC(1948年3月成立)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區域運作。[4]與此同時,1948年中期鐵托-斯大林的分裂導致南斯拉夫和蘇聯關係惡化,導致政治僵局,將該領土歸還意大利的提議被擱置到1954年。

因此,盟軍軍事政府(AMG)繼續管理A區。治理分為維和和執法部門,當地指揮部由的里雅斯特美國部隊(TRUST)的5,000名美國人和的里雅斯特英國部隊(BETFOR)的5,000多名英國人員組成。

根據盟軍軍事政府公布的估計,截至1949年,A區的人口約為31萬人,其中包括239,200名意大利人和63,000名斯洛文尼亞人。[5]

根據當代意大利消息來源,當時B區有36,000至55,000名意大利人和12,000至17,000名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根據1945年的南斯拉夫人口普查(被聯合國成立的四方委員會認為是偽造的)[6],在伊斯特拉成為B區的部分,共有67,461名居民,其中包括30,789名斯洛文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29,672名意大利人和7,000名不明國籍的人。

領土於1949年和1952年舉行了兩次選舉,但僅限於市議會。本來應該是人民議會(的里雅斯特自由區的國家立法機構)的選舉從未舉行過。

廢除

[編輯]

1954年10月5日,美國、英國、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部長簽署了《倫敦備忘錄》。該備忘錄有效地廢除了的里雅斯特自由區,這意味着民政管理正式移交給鄰國意大利和南斯拉夫。

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內的大部分A區被劃歸意大利,而自1947年以來已經擁有獨立共產主義文職政府的B區則被劃歸南斯拉夫。此外,根據附件一界定的分界線,南斯拉夫還接收了隸屬A區穆賈聖多爾利戈德拉瓦萊的幾個村莊,如普拉夫耶、斯波德涅什科菲耶、埃萊爾伊、赫拉瓦蒂尼、科隆班、采雷伊、普雷曼詹、巴里佐尼和索采爾布(及其城堡)。

然而,雙方對分界線和領土主張的反對仍在繼續。1975年11月,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簽署了雙邊《奧西莫條約》,結束了當前或未來的任何主張,這最終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因為《倫敦備忘錄》只是在事實上而非法律上解散了該領土。[7]

自由區總督

[編輯]

A區軍事領導人

[編輯]
姓名 在任時間 國家
伯納德·弗賴伯格 1945年5月2日-7月 新西蘭
阿爾弗雷德·康諾·鮑曼 1945年7月-1947年7月 美國
詹姆斯·朱厄特·凱恩斯 1947年7月-9月15日 美國
泰倫斯·艾雷 1947年9月15日-1951年3月31日 英國
約翰·溫特頓 1951年4月1日-1954年10月26日 英國

B區軍事領導人

[編輯]
姓名 在任時間 國家
杜尚·科維德爾 1945年5月1日-1947年9月 南斯拉夫
米爾科·萊納茨 1947年9月15日-1951年3月 南斯拉夫
米洛什·斯塔馬托維奇 1951年3月-1954年10月25日 南斯拉夫

經濟

[編輯]

該地區的經濟以其港口為基礎,即的里雅斯特自由港科佩爾/卡波迪斯里亞港。第一個港口有一個特殊的自由區(現在也是離岸)地位,起源於1719年[8],並得到1947年與意大利簽訂的《和平條約》的確認,該條約允許在該地區內運輸貨物。這一地位得到了國際社會和歐盟的認可。[9]

阿爾格里達斯·謝梅塔於2012年8月7日代表歐盟委員會就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問題所作答覆的摘錄:[9]

1947年2月10日《對意大利和約》附件八在其第1條中規定,的里雅斯特港應為免關稅港。附件八第5條第(2)款規定,就自由港的進出口或過境而言,自由區當局不得對此類貨物徵收關稅或費用,但對提供的服務徵收的關稅或費用除外。[9]

人口

[編輯]

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領土分裂後的幾年裡,人口多達40,000人[10](主要是意大利人)出於各種原因選擇離開南斯拉夫B區搬到意大利A區:一些人被恐嚇離開,一些人乾脆不住在南斯拉夫。在南斯拉夫,離開的人被稱為「選擇者」,而他們稱自己為「流亡者」。大約14,000名意大利人選擇留在南斯拉夫區。1949年的里雅斯特自由區的人口約為37萬。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A/AC.25/Com.Jer/W.4. United Nations. [5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6日). 
  2. ^ Ljudsko štetje Avstrijskega-ilirskega Primorja 31. decembra 1910 – Österreichisch-Illyrisches Küstenland – Volkszählung von 31. Dezember 1910 – Censimento del Litorale Austriaco-illirico del 31 dicembre 1910. www.kozina.com. 2017-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4). 
  3. ^ Ashburton Guardian. ashburtonguardian.co.nz. 200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 
  4. ^ Organis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 OECD. www.oecd.org. 2015-09-24 [202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1). 
  5. ^ Settling the Question of Trieste. 2010-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6. ^ Venezia Giulia: Area of Dispute. Intelligence Review. 1946-02-28, 3: 30-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7. ^ Tržaški Slovenci in vprašanje razdelitve Svobodnega. : 411-422 [2024-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9) (斯洛文尼亞語). 
  8. ^ The port of Trieste and its railway connections in the Habsburg monarchy: economic change and infrastructure problems, 1850–1918 (PDF). docutren.com. 2012-06-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9-10). 
  9. ^ 9.0 9.1 9.2 Answer to a written question – Free Port of Trieste – E-006217/2012. www.europarl.europa.eu. 2017-09-10 [2024-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10. ^ Petacco, Arrigo. The Exodus. The Story of the Italian Population of Istria, Dalmatia, and Venezia Giulia. Milan: Mondadori.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