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和平解放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1月22日) |
「綏遠淪陷」(中國大陸作「綏遠和平解放」,又稱綏遠起義、九一九起義),是1949年9月19日華北地區最後一塊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區,在董其武率領綏遠省黨政軍各界通電下宣布和平起義,脫離中華民國政府,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1]這種起義模式被毛澤東稱為「綏遠方式」,與「北平方式」、「天津方式」並稱。[2]
歷史
[編輯]1949年1月21日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與共產黨達成北平和平解放協議。此時,綏遠省政府主席、華北剿總駐歸綏指揮所主任董其武率1個兵團部、1個軍部、8個師、8個旅及保安部隊等共6.5萬人駐守歸綏、包頭、後套地區,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綏蒙軍區正面對峙。1月22日董其武乘專機飛北平面見傅作義。毛澤東為了儘快揮師南下,殲滅國軍主力,毛澤東評估綏遠方面只有他與姚喆八縱,軍力不足一萬人,無法與三萬餘人的傅、鄧兩部抗衡,因此決定對綏遠的董其武部採取暫時維持現狀的方針,恢復通車,由李井泉等人主持雙方對話。
1949年1月29日,中央軍委命令綏蒙前線人民解放軍停止向董其武部隊的軍事進攻,2月11日,又令第8縱隊主力從旗下營駐地後撤60公里到卓資山,減輕對董其武部隊的軍事壓力;停止政治攻勢,對其軍隊稱為「友軍」。2月12日,毛澤東致電主持晉綏併兼任楊成武兵團政委的李井泉,稱在解放蘭州與寧夏全境進抵臨河、五原後才可改編改造綏遠部隊及人民政權建政。2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西柏坡接見傅作義、鄧寶珊,在會中毛澤東勸降兩人,並提議釋放戰俘[3]。
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正式確定用和平手段解決綏遠問題的「綏遠方式」。所謂「綏遠方式」即是對部分國軍部隊進行暫時讓步,使其在政治上傾向共軍或保持中立,使中共可以集中力量攻擊國軍主力,等一段時間後再將該部隊收編入解放軍。會後,毛澤東派李井泉立即回到綏東卓資山,召開綏蒙黨政軍幹部擴大會議,傳達中央確定的「綏遠方式」。
1949年3月23日華北人民政府代表李井泉、潘紀文(綏蒙區委城工部長)和傅作義及綏遠當局派代表閻又文、周北峰在北平談判,擬定了包括軍隊劃界駐防、平綏鐵路旗下營至歸綏一段立即通車、恢復兩地區商業貿易往來、通電通郵、文化交流、人民可自由往來、在綏遠使用人民幣和互派聯絡員等。後賀龍、李井泉率軍解放大西南,中央確定由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和華北局書記兼華北軍區政委薄一波負責綏遠工作,華北局指派張友漁(華北局秘書長)、李哲仁和潘紀文參加談判,傅作義增派王克俊為談判代表。在談判過程中,傅、董方面代表希望中共幫助解決蔣介石斷絕軍餉和財政補給造成的困難,以穩定軍心,儘快做好起義準備;這引起中共談判代表的不滿,認為董其武是「假和談、真備戰」。4月8日,雙方達成了綏遠和平協議(草案)。4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聽取關於談判的詳細匯報後,認為只要爭取綏遠和平起義,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可多作讓步。毛澤東、周恩來當即命令中共代表全部同意傅方的條款。但毛澤東連續三次指示,皆未能完成和談,遂召見中共談判代表和綏蒙省委負責人,並要求他撤回共黨所提出的所有條件,儘快完成和談,促進董其武宣布投共的進程。傅作義派安春山、隨從參謀劉庸笙攜帶協議草案和雙方軍隊臨時分界圖赴歸綏,徵求董其武的意見。董其武只對個別條款提了意見,其餘均同意。5月下旬,董其武派其幹部訓練團教育長康保安赴北平,向傅作義專門傳達對協議草案的修改意見。共產黨方面對董其武提出的意見,全部予以採納。其後,雙方代表又三次開會,逐條研究,達成完全一致。5月3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這一協議。
軍事分界線劃定後,因綏蒙軍區誤判而兩次武裝進攻綏遠:「三二八」武裝衝突,斃傷董其武部300多名官兵,俘虜700餘人;另一次襲擊新兵營,摧毀營房,驅散2,000餘名新兵。這使董其武頗感困惑,孫蘭峰極其憤恨。毛澤東指示綏蒙省委和綏蒙軍區負責人:有了張家口、天津和北平的先例,董其武是不會發動攻勢的;部隊立即停止戰鬥,釋放俘虜,撤回原駐地,今後不得再發生此類事件。[3]毛澤東向董其武轉達了其本人和朱德總司令的歉意,稱這次武裝進攻,純屬誤會,不會影響「綏遠方式」。[3]
對於釋放張家口、新保安等戰鬥的1.2萬名俘虜回綏遠,派傅作義等人赴綏遠協助董其武進行起義準備,針對部分領導幹部「放虎歸山」的顧慮,毛澤東指出「傅作義歸山何必待此時」「應把他們看成自己人」。[3]
臨時劃界
[編輯]1949年5月19日,國民黨綏遠軍政革新委員會在歸綏市成立,董其武任主任委員。革新委員會首先改革人事制度,省級機關從20多個裁併為四廳兩處;再將綏遠省幹部訓練團改為綏遠省革新學院,分批分期訓練省縣科級以上幹部。
《綏遠問題協商委員會關於綏遠劃界、交通、金融、貿易、派遣駐歸綏聯絡機構等具體問題的協議》(簡稱《綏遠協議》)草案徵得董其武同意後1949年6月8日在北平的華北人民政府三樓會議室簽字生效。《綏遠協議》劃定人民解放軍與綏遠方面部隊的臨時分界線,以陶卜齊與白塔之古立板烏素為中心,向南向北劃定界線,以南歸解放區管轄,以北歸董占區管轄;恢復平綏鐵路通車,包頭至白塔段之平綏鐵路統一歸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統一管理;人民幣自由流通,中國人民銀行在歸綏設立辦事處;雙方互相貿易,均不徵收出入口稅;華北人民政府在歸綏設立聯絡處,與董方協商解決一切臨時發生的具體問題;解放區書報在綏發行;董占區內停止一切擴軍措施,解散特務組織。協議簽署後,毛澤東接見傅作義、鄧寶珊,說「你們商定的綏遠和平條款我看了,就按你們定的條款執行吧,不過不要登報,不然別處也要求按照綏遠方式我們就不好辦了」「綏遠的過渡時期宜短不宜長」。6月14日,傅作義派遣王克俊、李傑忠、馮梓、張惠源、康保安、孫世榮(原孫蘭峰的軍需官)、肖如芝等20餘人,離開北平,奔赴歸綏。去綏遠協助董其武執行協議。6月24日董其武召開高級行政人員會議,宣布和平解決綏遠的各項協議,7月8日又向各部隊長宣布協議內容,進行說服工作。7月8日晚,第258師政工處長趙元德煽動20多名士兵打砸了宣傳和平協議的《奮鬥日報》社。
1949年6月,成立了由高克林為書記、蘇謙益為副書記的綏遠省委領導班子,綏蒙政府更名綏遠省人民政府,楊植霖任黨組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張如崗任省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綏蒙公安局更名為綏遠省公安廳,張如崗為首任廳長。
綏蒙方面抽調富有統戰工作經驗以及在金融、貿易、鐵路等方面有專長的人員組成華北人民政府聯絡處,聯絡處主任魯志浩7月11日帶先遣人員進駐歸綏,協助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聯絡處處長潘紀文7月20日帶其他人員也進駐歸綏,內設鐵路組(組長郎覺民)、銀行工作組(組長張光),共計20餘人。第258師段錦堂團連長李錫慶帶人製造投擲手榴彈炸死華北人民政府駐綏聯絡處秘書王士鑫的「七二四」事件發生後[4],聯絡處處長潘紀文決定「抬屍遊行」「撤銷聯絡處」,7月26日率領大部分工作人員撤回豐鎮,魯志浩等3人留守歸綏。[5]毛澤東當即指示「中共駐綏聯絡處繼續留駐歸綏,軍統的破壞早在預料之中,這是他們的陰謀,目的在於激怒我們,不可上當。對於犧牲的烈士,只能開追悼會,不許抬屍遊行,不得撤銷聯絡處,這樣對綏遠和平解放不利。」[3]
1949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派徐永昌飛赴綏遠,7月25日蔣介石加委董其武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並撥給黃金1,900兩,並發表孫為9兵團司令,令董將部隊交由孫指揮西撤。7月16日國防部任命孫蘭峰為第九兵團司令官,屬駐綏部隊指揮所,負責統帥全綏部隊。孫蘭峰迴憶:「他們(按:徐永昌、王叔銘等)許給我一個第九兵團司令官的名義,並把所有在綏遠的部隊全隸屬於我這個司令部之下。另外,還答應再給我編兩個軍,全以美式武器裝備,每月特支費200萬元,必要時可以調我到蘭州去擔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董其武以欠餉等理由抵制交出部隊仍繼續掌握綏遠部隊。孫實際無力對全綏部隊予以控制,只能指揮從張家口帶出來駐固陽地區的2個騎兵旅[6]。「因為第九兵團直接指揮的整騎五旅、整騎十一旅等部的供給尚虛仰仗指揮所予以解決」[7]。
駐綏部隊指揮所的部隊序列:
- 第一一一軍,軍長劉萬春,參謀長樊折桂
- 第二五八師,師長趙曉峰,副師長魏以荃,參謀長宋清廉
- 第三二○師,師長馬逢辰,副師長張型,參謀長滕德欽
- 第三二六師,師長王崇仁,副師長段吉祥,參謀長楊璇
- 獨立第七師,師長張士珍,副師長化博知,參謀長關嵩峰
- 第三一○師,師長張副元,副師長趙錫伯,參謀長耿光英
- 第三一九師,師長張朴,副師長龐茂青,參謀長郎豹武
- 原屬榆林第二十二軍
- 第八十六師,師長胡景通,副師長張雲衢,參謀長姜謙祖
- 第二二八師,師長楊仲璜,副師長王伯謀(未到),參謀長賈海峰
- 整編騎兵第十二旅,旅長鄂友三,副旅長郭熙智、王孝模
- 整編騎兵第十三旅,旅長高理亭,副旅長田綏民、傅觀瀾,參謀長張希孟
- 獨立第二旅,旅長張振基,副旅長崔新建,參謀長張純
- 獨立第三旅,旅長喬漢魁,副旅長王和卿,參謀長李恪古
- 獨立騎兵第一旅,旅長包貴庭,副旅長蘇和巴特爾
- 獨立騎兵第六旅,旅長鄔青雲,副旅長鄭利豐,參謀長袁世五
- 保安騎兵第四旅,旅長張漢璉,副旅長蘭瑞,參謀長毛光煜
- 保安第四團、第五團,保安騎兵第十、十一、十二、十六團
毛澤東提出綏遠起義後的軍政機構中,實行由傅作義、董其武為軍政核心,並正任領導者,共黨代表則擔任副領導者。但綏遠省委認為不能拱手把綏遠讓給董其武,表示不願與國民黨在一個政府中共事。毛澤東對綏遠省委領導人表示,若不允許董其武投共,繼續堅持武力對抗只會折損更多兵員,也會使董其武等人傾向國民政府。毛澤東要求綏蒙省委的同志向董其武當面道歉,並深刻檢討過去的錯誤做法[3]。
綏遠投共
[編輯]1949年8月24日,經毛澤東批准,傅作義、鄧寶珊攜帶20萬銀元及其他慰問品,親赴綏遠,說服了孫蘭峰,統一了意見,並對全軍發放了慰問金:軍官5銀元,士兵3銀元。
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為首的39名綏遠省軍、政、黨各界和各族代表在包頭通電宣布起義,綏遠和平解放。[8]《綏遠起義通電》發出後,9月20日毛澤東、朱德總司令聯名復電:
董其武將軍及在貴將軍領導下的綏遠軍隊全體官兵、政府工作人員和各界同胞們:
看了你們九月十九日的聲明,你們的立場是正確的。自從傅作義將軍領導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表示歡迎,反動派表示反對,反動派還企圖破壞綏遠軍民和平解放的努力,但是終歸失敗。你們已經率部起義,脫離反動派,站在人民方面了。希望你們團結一致,力求進步,改革舊制度,實行新政策,為建設人民的新綏遠而奮鬥。
毛澤東 朱德
9月20日,聶榮臻、薄一波聯名復電:
董其武將軍暨綏遠起義全體將士、各級行政人員:
接讀九月十九日通電,宣布脫離依靠美帝國主義的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等反動殘餘集團,參加人民革命陣營,使綏遠獲得和平解放,我們于欣慰之餘,特致熱烈的祝賀。從此華北全境之內國民黨反動派所妄圖作最後掙扎的據點宣告掃除,這對全華北今後建設的事業和華北軍民支援全國解放戰爭最後勝利的事業,均極為有利。國民黨反動派殘餘集團完全消滅之期在邇,開創中國五千年歷史新時期的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業已誕生。尚望團結部屬,與華北及全國解放區軍民親密合作,安定地方秩序,肅清反動派一切殘餘勢力,並以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教育部隊,改造思想,改變作風,力求進步,把綏遠建設成為真正的人民解放區,把軍隊改編成真正的人民解放軍,為建設新綏遠、新華北及徹底解放全中國而奮鬥。
聶榮臻 薄一波
九月二十日
傅作義隨即帶董、孫二人於9月22日抵達北平,董其武、孫蘭峰參加政協會議,兩人被選為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9月25日,董其武發布《為綏遠軍民起義告全省人民書》。並參加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24日,毛澤東、周恩來接見綏遠省委和軍隊負責人高克林、姚喆、裴周玉及傅作義[9]。1949年12月2日,綏遠省人民政府與中華民國綏遠省政府合併,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董其武,副主席楊植霖、奎璧、孫蘭峰,委員22人。1949年12月27日,經中央批准,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成立,傅作義為軍政委員會主席,副主席有高克林、烏蘭夫、董其武、孫蘭峰,委員16人。
1949年10月,第二十二軍的2個師約1萬餘人由綏遠開拔,道經寧夏,開往甘肅慶陽接受改編、整訓。蒙旗各警備保安部隊由解放軍各軍分區改編。10月29日,毛澤東對綏遠工作的請示給華北局書記薄一波覆信:
十月二十八日信悉。綏遠兩個軍及一個騎兵師,可以編入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序列,並頒發番號;所列兩軍及騎師的軍事指揮人員亦可照准,惟須與政治委員及政治部主任同時委任,方能使政治工作在軍中建立威信,此點請與傅宜生商酌。如果他認為此時發表政治委員及政治部主任有不便處,則軍事人員可以事實上先到職,而正式委任則待政治人員商定後一同行之。在綏遠軍隊中實行認真的政治工作制度是一件大而艱難的事,必須事先有充分的精神準備,並須由傅宜生親自領導方能行得通,否則難免出亂子。
傅系主力的起義部隊16個師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六、第三十七軍和騎兵第四師、騎兵旅,共計近6萬餘人,隸屬於綏遠省軍區,董方自行調配任命了所有軍官,保持原有的舊體制與制度:[10]
原國軍部隊 | 改編為解放軍部隊 | ||||
---|---|---|---|---|---|
部別 | 軍事指揮官 | 部別 | 軍事首長 | ||
第一百一十一軍 | 第一百一十一軍 | 劉萬春 | 第三十六軍 | 第三十六軍 | 劉萬春 |
第258師 | 趙曉峰 | 第106師 | 趙曉峰 | ||
第320師 | 馬逢宸 | 第107師 | 馬逢宸 | ||
第310師 | 張副元 | 第108師 | 張副元 | ||
獨立騎兵第3旅 | 喬漢魁 | 騎兵旅 | 喬漢魁 | ||
整騎13旅 | 高理亭 | ||||
騎14旅? | 張潛? | ||||
獨立第7師 | 張世珍 | 第三十七軍 | 第三十七軍 | 張世珍 | |
第109師 | 溫漢民 | ||||
第326師 | 王崇仁 | 第110師 | 王崇仁 | ||
第319師 | 張朴 | 第111師 | 張朴 | ||
保安第2旅 | 張振基 | 騎兵旅 | 安恩達 | ||
整騎5旅 | 安恩達 | ||||
獨立騎兵第6旅 | 鄔青雲 | 騎兵第4師 | 鄂友三 | ||
整騎12旅 | 鄂友三 | ||||
整騎11旅 | 陳秉義 | 騎兵旅 | 陳秉義 | ||
歸綏警備司令部 | 張潛 | 歸綏警備區 | 張潛 | ||
包頭警備司令部 | 陳玉甲 | 包頭警備區 | 陳玉甲 | ||
綏西警備司令部 | 於霖瑞 | 綏西警備區 | 楊維垣 |
1950年2月,解放軍的2,000名政治幹部開始陸續派駐起義部隊:
1950年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開荒23萬畝,生產了700萬斤糧食。1950年11月華北軍區決定起義部隊改編為第二十三兵團並易地整訓。1951年1月全部開拔到河北衡水地區的龍華鎮。根據薄一波等領導指示:以九一九起義為分界線,不究既往。但對此後發生的反革命事件要一查到底。通過46天的民主運動,部隊發生了本質變化。由於過往逃兵嚴重,把6個師旅縮編為4個步兵師,補充內地翻身農民新兵2萬餘人,4月13日完成整編:
- 第三十六軍撤銷第108師和騎兵旅,整編為第106、第107師,代軍長王建業,政委康健民,副軍長張惠源,參謀長樊折桂,政治部主任李遠。
- 第三十七軍撤銷第111師和騎兵旅,整編為第109、第110師,軍長張世珍,政委帥榮,副軍長衛景林、馮梓,參謀長化博之,政治部主任張遜之
- 騎兵第4師編入第三十七軍。
- 第108師為架子師,師長張副元,政委王志武。負責接收編餘的幹部、士兵、家屬。
隨後,該兵團開展軍事訓練,為入朝參戰大練兵。1951年9月3日第23兵團正式入朝,兵力3.6萬人,奉命搶建3個機場。1951年底回國到河北省定縣駐地。1952年3月30日,奉命撤銷第23兵團、第三十六軍、第三十七軍,部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
- 第三十六軍軍直併入第106師;
- 第三十七軍軍直併入第109師;
- 第110師併入第107師;
- 步兵第28師調歸第六十九軍。
1952年12月,奉命把第106、第109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築工程第一、第二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轄第28師、第107師共2個師。[11]
和平起義單位與領導名單
[編輯]- 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兼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綏遠省保安司令)
- 綏遠省議會會長張欽
- 綏遠省高等法院院長於存灝
- 土默特旗總管榮祥
- 綏東四旗代表胡鳳山
-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
-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駐綏指揮所主任,董其武兼
- 中將高參馬秉仁
- 指揮所少將副主任兼綏遠省保安副司令孟昭弟
- 指揮所少將參謀長王興
- 醫務所:一等正軍醫主任(同上校銜)郭世峻
- 經理委員會:一等軍需正主任(同上校銜)曹席儒,上校副主任楊偉桐,上校督導吳紹伯,一等軍需正督導(同上校銜)郭元昶
- 少將督練:景震泰、楊星甫、王有功、郭長青、沈金聲(兼綏遠省無職軍政幹部招待所包頭分所副主任)、柴玉峰、沈亞驤
- 少將參議門樹槐
- 少將部附趙熾昌
- 少將高參:丁宗憲、張峻岳、齊卿士、朱英才、王雷震、楊維垣、王建業
- 少將督訓:李作棟、溫漢民、韓天春、傅璞、谷耀武
- 上校督練:徐世傑、鄔志賢、孫紹緒、呂顧元、張受彭、張蔚生、田錦傑
- 上校附員:宋峪、張子英
- 一等軍醫正附員(同上校銜):武效堯
- 上校副官:張振耀
- 上校督訓員:衛棟、高希文、龍鴻亮、高希文、張子慧、丁承法
- 軍簡三階秘書(同上校銜):陶百行
- 指揮所直屬軍官總隊
- 少將總隊長令狐理
- 少將總隊附宋海潮
- 少將教育長王德厚,上校副教育長姜瑞光
- 教官組上校教育參謀程文發,上校教官楊世雄、王毅、鄭心傑、
- 秘書組上校秘書高雨田
- 第1大隊上校大隊長劉堅一
- 第2大隊上校大隊長張興成
- 學員:白漢三(前津南第1支隊少將司令)、張寶田(前河保偏挺進支隊少將司令)、張增勤(聯勤第5補給區少將參謀長)、趙夢麟(前華北剿總救民先鋒縱隊上校大隊長)、邱霖(前天津警備司令部後勤指揮所上校主任參謀)、王恩重(前華北剿總上校附員)、馬伏波(前綏遠省保安司令部上校科長)、孔秉毅(前熱西人民自衛獨立團上校團長)、徐心舉(前第35軍第320師第95團上校團長)、王英符(第35軍上校軍務處長)、張銘箴(聯勤第5補給區上校經理副處長)、李笑農(前華北剿總幹部訓練團上校附員)、張清潭(整編騎兵第11旅上校參謀)、朱永祺(聯勤第5補給區上校參謀)、高周文(察哈爾省保安司令部上校視導主任)、劉長(山西太原軍官總隊上校學員)、耿澤山(河北省第2區保安司令部上校副司令)、牛鵬海(察哈爾省保安司令部上校軍法主任)、肖如之(華北剿總副官處科長)、杜海榮(駐綏部隊指揮所上校督訓)
- 聯勤總司令部綏遠區補給司令部
- 少將司令王度
- 上校參謀長高正一
- 上校主任李溫璋
- 上校組長陶正雅
- 第一補給站上校站長朱世竣
- 第二補給站二等軍需正站長(同上校銜)田節山
- 第三補給站上校站長張民熙
- 第9兵團(1949年7月——1949年9月)
- 上將司令官孫蘭峰
- 中將參謀長賈璜
- 參謀處少將處長王步雲
- 第一科上校科長閻善繼
- 第二科上校科長張華甫
- 第三科土校科長李珊洲
- 副官處少將處長秦文博
- 政工處少將處長白震,上校副處長張伯穗,上校督察員徐秀崾
- 第一科上校科長李金愷
- 第二科上校科長高鴻漠
- 機要室少將主任曾士先
- 軍法處上校處長孫廷斌
- 兵團司令部少將附員:劉雲峰、郭躋堂、郁傳義
- 兵團司令部上校附員:郭翼、焦子午、張永彬、陳寶全
- 一等軍需正附員趙培明
- 少將高參:閻家王、冀家珍
- 第一百一十一軍:1949年1月駐綏遠部隊編成該軍。中將軍長劉萬春。
- 少將參謀長樊折桂,上校副參謀長李驥程
- 參謀處 第三科上校科長李華夫,第四科上校科長范步高
- 軍部上校督導郭奠原
- 軍部上校附員高成華,李廣蔭
- 直屬步兵機動部隊少將司令:張貴、蘇義和
- 直屬騎兵總隊少將總隊長張漢三
- 第258師少將師長趙曉峰,少將副師長魏以荃,少將參謀長宋清濂,師部上校部附辛長庚
- 第772團上校團長劉景漢
- 第773團上校團長段錦堂
- 第774團上校團長慕介福
- 第320師少將師長丁宗憲/馬逢辰,少將副師長張型,少將師附李民濟,上校參謀長滕德欽,師部上校督導謝克剛
- 第958團上校團長鄭文華
- 第959團上校團長粱興
- 第960團上校團長王增盛
- 第326師少將師長王崇仁、少將副師長段吉祥,上校參謀長楊璇
- 第976團上校團長張玉瑤
- 第977團上校團長劉會友
- 第978團上校團長謝瑩,上校督導宋仲臻
- 第310師少將師長張副元(該師1949年7月配屬),上校副師長趙錫潤
- 第1團上校團長朱健全
- 第2團上校團長胡文炬
- 第3團上校團長柴映堂
- 第319師少將師長張朴(該師1949年7月配屬),上校副師長龐茂青
- 第955團上校團長張子東
- 第956團上校團長褚漢傑
- 第957團上校團長楊琮
- 暫編第2旅上校旅長烏正平
- 少將參謀長樊折桂,上校副參謀長李驥程
- 歸綏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張潛,少將副司令燕登榜,上校參謀張良德
- 包頭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陳玉甲,少將副司令韓伯琴,上校參謀長喬克溫/王鎪,參謀室上校參謀主任韓玉田
- 綏西警備司令部少將司令於霖瑞
- 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部
- 中將代總司令兼參謀長俞方皋
- 少將副參謀長尹志伊
- 參謀處少將處長趙一清,上校科長鄭書楷、王伯恭
- 政工處上校處長蒲乃昌,軍簡三階秘書(同上校銜)塞作哲
- 副官處少將處長彭璽
- 軍法處軍簡三階處長(同上校銜)岳躋山
- 少將高參朱尚德
- 少將部附於建艚
- 上校部附張爾巽
- 第一百零四軍中將軍長袁慶榮
- 第258師少將師長張惠源
- 第一百零五軍中將軍長安春山
- 烏蘭察布盟保安司令部:中將司令巴雲英
- 綏遠土默特旗保安總隊長殷石麟
- 綏遠伊克昭盟保安司令部:中將司令奇致中,少將司令奇福海,少將副司令莊重三,准將副司令奇致剛 (1948·10起義),少將參謀長(1948·10起義)劉郁文,駐包頭通訊處上校處長姚箴吾,上校團長奇尚斌,上校參議李功久,上校副官長黃克勤,上校軍需處長鄔璋,駐綏通訊處上校處長蘭增,補充營上校營長韓子誠,騎兵第1團上校團長奇丕南,騎兵第3團上校團長郝德明,騎兵第4團上校團長黃文庭,奇福海部參謀長郝子儒。
- 準格爾旗少將保安司令奇子祥(即奇天祥,1949·8通電起義),參謀長奇瑞亭,第2團團長楊占山,第3團團長韓玉明
- 綏遠伊克昭盟第一區警備司令部:少將司令奇子禮,準備副司令奇玉泉,少將副司令楊滿福,少將副司令奇文卿,少將參議陳有明,參謀長奇存禮,第1團團長白得勝,第2團團長奇正
- 綏遠伊克昭盟第二區警備司令部:上校參謀長王綬祺
- 綏遠伊克昭盟第三區警備司令部:少將司令奇全禧,上校參謀長王瑞森
- 綏遠伊克昭盟達拉特旗保安司令部:少將司令章景文,少將副司令奇安慶,上校參謀長王文斌,第1團上校團長蘭慶如,第2團上校團長沙金圪利
- 綏遠伊克昭盟郡王旗保安司令部:少將司令奇寶璽,第1團上校團長奇兆祿,第2團上校團長奇林沁,第3團上校團長武爾圖
- 綏遠伊克昭盟杭錦旗保安司令部:少將司令色登多爾,上校副官日格登巴布
- 綏遠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保安司令部:少將司令奇孟肯,少將副司令劉寶財,第l團上校團長吳敬業
- 綏遠伊克昭盟第三警備司令部:少將代司令兼烏審旗保安司令部代司令爾居巴圖
- 阿拉善旗防守司令部(定遠營9·23通電起義):中將司令達理札雅,少將總隊長羅巴圖孟柯,少將參謀長陳艾爾德尼巴圖,上校主任李文欽、張元忻、戚濤、王增堂、張德熙,上校附員張仁,保安總隊上校總隊長馬寶海、上校副總隊長羅瑞光
- 額濟納旗防守司令部 (927通電起義):中將司令塔旺加布,少將專員羅大熠,副司令額日登格日勒,上校參謀牛頓
- 綏遠東桃達治安司令部:少將司令慕幼聲,上校副司令邢震華,上校參謀長李生玉
- 獨立第7師少將師長張世珍,少將副師長化博知,上校參謀長關嵩峰
- 第19團上校團長張銀則
- 第20團上校團長楊鎮田
- 第21團上校團長趙守本
- 直屬騎兵團上校團長侯鎮國
- 第二十二軍第86師少將師長胡景通,少將副師長張雲衙,少將參謀長姜謙祖
- 第256團上校團長段寶珊
- 第257團上校團長和協華
- 第258團上校團長高懷雄
- 第二十二軍第228師少將師長楊仲璜,少將參謀長賈海峰,師部上校附員孫紹山
- 第682團上校團長王永清
- 第683團上校團長石佩玖
- 保安第2旅少將旅長張振基,上校參謀長張純,上校副旅長崔新建
- 第2團上校團長李俊峰
- 獨立第3旅少將旅長喬漢魁,上校副旅長王和卿,旅部上校附員聶進舁
- 第92團上校團長周宗冕
- 騎兵第17團上校團長王竣峰
- 保安騎兵第4旅少將旅長張漢璉,少將副旅長蘭瑞,上校參謀長毛光煜、潘維新、梁子蔚
- 第4團上校團長秦國寶
- 整編騎兵第5旅:少將旅長安恩達,少將副旅長景彥清、王存瑞,上校參謀長崔春喧,政工處上校處長李文林
- 第9團上校團長張子泰
- 第10團上校團長曹輔成,上校副團長張凌雲
- 獨立騎兵第6旅少將旅長鄔青雲,上校副旅長鄭利豐,旅部上校附員袁世五
- 第17團上校團長師國珍
- 第18團上校團長雲鵬舉
- 整編騎兵第11旅:中將旅長陳秉義,少將副旅長白鳳藻, 上校參謀長李興久/王承周,上校參謀主任傅秉真,上校附員王萬富,政工處上校處長王義
- 第21團上校團長賈世元
- 第22團少將團長王繩武,上校副團長連成山
- 暫l團上校團長樊亦夫
- 整編騎兵第12旅:中將旅長鄂友三,少將副旅長:郭熙智、王孝模,政工處上校主任潘儒,旅部上校附員:郭棠、趙繼威、王靜山、馮釗、劉國祥、馬成龍、張世昌
- 第23團少將團長李存英,上校副團長賀耀武
- 第24團上校團長畢寶熙
- 暫編第1團上校團長任方
- 暫編第2團上校團長杜永勝
- 整編騎兵第13旅:少將旅長高理亭,少將副旅長田綏民、傅觀瀾,上校參謀長張希孟,上校參謀吳樹梓
- 第26團上校團長邢守忠
- 第27團上校團長楊占山
- 暫編第1團上校團長馬占海
- 暫編第2團上校團長楊作舟\秦紹禹
- 綏遠省保安第4團上校團長栗興漢
- 綏遠省保安第5團上校團長邢丕顯
- 綏遠省保安騎兵第10團上校團長楊守謙、王德玉
- 綏遠省保安騎兵第11團上校團長王在城
- 綏遠省保安騎兵第12團上校團長康民眾
- 綏遠省保安騎兵第16團上校團長王珍開
- 綏遠軍區軍政幹部學習團:1950年初,從華北軍政大學第一總隊政委張如三率領5個大隊,從北京開赴綏遠,在歸綏市及五原縣執行輪訓連級以上起義軍官的任務。學習團主任傅作義兼,政委薄一波兼,第一副主任張如三,副政委牛克倫,政治部副主任謝自元(華北剿總上校軍需),軍訓隊上校總隊附高步義(駐綏部隊指揮所參謀處長上校處長),軍訓隊上校大隊長魯樂山,軍訓隊上校中隊長張錫祉(第311師第931團上校團長),軍訓隊上校中隊長王明儒(第311師第933團上校團長),軍訓隊上校中隊長吉思聖,軍訓隊上校中隊長牛敏禮(第101師第302團上校團長),軍訓隊上校總務處長令狐彬(暫編第10師第2團上校團長)。學習時間3-5個月。1951年初,起義部隊改編為第23兵團,學習團全體學員畢業回原部隊。學習團調至石家莊改為步兵學校。[12]參加綏遠起義的學員:孫英年(前陸軍第311師少將師長)、白楨(前綏遠團管區少將司令)、胡逢泰(前整編騎兵第11旅少將旅長)、馮梓(第101師少將師長)、張心坦(綏遠省保安司令部政工處上校科長)、段德勝(暫四軍第310師第929團上校團長)、陳紹周(駐綏部隊指揮所上校附員)、高玉田(第9兵團直屬幹部訓練團上校主任秘書)、耿光英(綏遠保安師第1團上校團長)、石穆然(第311師第933團上校團長)、周英武(綏遠補訓第11師上校團長)等
- 綏遠省無職軍政幹部招待所
- 綏遠省綏西軍耕農場督導苗玉田(前第12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
- 西北騎兵學校少將參謀長孫繁榮
- 新編騎兵第4師合作社少將主任趙大義
- 綏遠省行政幹部訓練團少將教育長康保安
- 前少將支隊長張佐漢
- 綏遠省革新學院:1949年5月19日由綏遠省行政幹部訓練團改建。軍訓總隊集訓大隊上校副大隊長張萬仁,輔導處上校處長張滄,教務處上校處長張鴻恩,上校主任崔維岳,上校教官王越、軍訓總隊第一中隊上校中隊長楊新祿
- 綏遠《奮鬥日報》社團級社長苗平章
- 綏遠省軍需被服廠上校副廠長張延波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版
- ^ 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 ^ 3.0 3.1 3.2 3.3 3.4 3.5 毛泽东:“绥远方式”战略决策的伟大胜利. 網易. 2021-09-02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張新吾:「以『綏遠方式』解決綏遠問題中的董其武與傅作義」,《炎黃春秋》,1999年03期,第12-19頁。
- ^ 田惠琴:「論傅作義將軍與"綏遠方式"的成功實施」,《內蒙古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88-92頁。
- ^ 白震《在黨的「綏遠方式」召喚下——第九兵團起義前後和國民黨特務鬥爭記實》
- ^ 王龍勝:「國民黨駐綏指揮所始末」,《歸綏文史資料》第十一輯。
- ^ 裴周玉:「綏遠方武的勝利」,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ISBN: 9787801272867,共238頁156千字。
- ^ 董恒宇:“‘绥远方式’的伟大胜利——纪念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七十周年”,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2019-09-19.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馬建國:「解放戰爭中的《綏遠方式》」,《軍事歷史》,1992年02期第53-54頁。
- ^ 饒品良:「中共對綏遠起義部隊的改編述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第87-90頁。
- ^ 劉立人:「回憶『綏遠軍政幹部學習團』,略敘綏遠方式」,《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1986年04期,第36-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