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得西亞安全部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得西亞安全部隊是羅得西亞的軍事武裝力量。羅得西亞安全部隊由陸軍—羅得西亞軍隊與羅得西亞空軍、英屬南非警察組成。儘管羅得西亞受到經濟和外交制裁,但其仍然能夠發展與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

羅得西亞安全部隊
羅得西亞軍隊的紋章。1970年宣布羅得西亞成立共和國後,紋章上的聖愛德華王冠被刪除。
建立1964年
解散1980年
總司令部索爾茲伯里
領導
統帥見列表
國防部長見列表
領袖見列表
相關
歷史羅得西亞叢林戰爭

羅得西亞安全部隊的歷史可以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屬南非公司的軍隊,其最初於1890年代的公司統治羅得西亞期間創立的。公司的軍隊在1923年南羅得西亞成為英國自治殖民地後成為其軍隊,然後在1953年併入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軍隊。

羅得西亞安全部隊自1965年11月11日索爾茲伯里政府單方面宣布從英國獨立後,仍忠於索爾茲伯里政府。而英國和聯合國拒絕承認南羅得西亞單方面宣布的獨立,並將其視為叛亂殖民地。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羅得西亞叢林戰爭期間,安全部隊代表未獲承認的南羅得西亞政府與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解放軍津巴布韋人民革命軍作戰

1979年12月12日,蘭開斯特宮協議和羅得西亞回歸英國後,安全部隊角色改變,其在規定的五個月的過渡期內,安全部隊幫助英國的羅得西亞總督與英聯邦監察部隊維持羅得西亞的秩序,同時協助組織和舉行1980年羅得西亞大選

1980年4月津巴布韋獲得獨立,並獲國際承認後,羅得西亞安全部隊、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解放軍和津巴布韋人民革命軍被整合為新的津巴布韋國防軍。1980年,南非為「冬季行動」而招募了大約5000名羅得西亞白人軍事和情報人員。

羅得西亞軍隊

[編輯]
羅得西亞軍隊
羅得西亞軍隊旗幟,1970年代末。
存在時期1927年–1980年
解散18 April 1980
國家或地區 羅得西亞
效忠於 英國 (1927年–1965年)
 羅德西亞 (1965年–1970年)
 Republic of Rhodesia (1970年–1979年)
 辛巴威-羅德西亞 (1979年)
 英國 (1979年–1980年)
部門陸軍
駐軍/總部索爾茲伯里
專用顏色Rifle Green  
裝備FN FAL
L1A1
FN MAG
Rhodesian Brushstroke
參與戰役一戰

二戰

羅得西亞森林戰爭
指揮官
Last CommanderLt Gen George Peter Walls

大部分南羅得西亞志願軍於1920年因費用問題而解散,最後幾個連隊也於1926年也被解散。1927年通過的《國防法》為羅得西亞建立了一支軍隊(羅得西亞參謀團)和一支陸上部隊;其也規定(全國性的)義務軍事訓練的義務。 [1]

隨着南羅得西亞志願軍於1927年被解散,同年,羅得西亞參謀團併入陸上部隊。隨後,第一營在索爾茲伯里成立,第二營在布拉瓦約成立。[2]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羅德西亞軍隊的常設參謀團只有47人。而在1954年之前,英屬南非警察一直被訓練與充當成警察和士兵。[3]

二戰期間,約有10,000名來自南羅得西亞的白人(占當時白人人口的15%)應徵加入英國軍隊,在長距離沙漠群、羅得西亞裝甲部隊、皇家空軍第237中隊和特種空勤團(SAS)等單位服役。若按人口比例計算,羅得西亞為大英帝國貢獻最多的人力,甚至超過了英國本土之貢獻。[4]

而屬於南羅得西亞自己的軍隊之中,最突出莫過於羅得西亞非洲步槍隊(由黑人官兵和准尉組成,但由白人軍官領導;縮寫為RAR);[5]其參加了東非戰役和緬甸戰場。為感謝羅得西亞人民之努力,英國皇室戰後訪問了南羅得西亞,以示感謝。

羅得西亞空軍

[編輯]

羅得西亞皇家空軍,其並非一支大型空軍。1965年時,其規模僅有1,200人。1970年,其被重新命名為羅得西亞空軍(RhAF)。在羅得西亞森林戰爭期間,其實力達到了頂峰,當時各族人員最多時有2300人,但其中只有150名飛行員積極參與了戰鬥。這些飛行員在各個中隊中輪換,一方面是為了令他們熟悉不同的飛機型號保持技能,另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其他飛行員在更危險的飛行中的所受壓力。

英屬南非警察

[編輯]

英屬南非警察是殖民地時期的南羅得西亞以及後來獨立的羅得西亞的第一道防線,其功能為負責維護該國的法律與秩序。[6]

  1. ^ Wilson, Graham Cap badges of the Rhodesian Security Forces Sabretache, June 2000
  2. ^ p.46 Radford
  3. ^ Ex-Service Contingent – Allied Forces. ABC Western Australia. 18 July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July 2002). 
  4. ^ Gale 1973,第88–89頁; Young 1969,第11頁
  5. ^ Binda 2007,第41–42, 59–77頁
  6. ^ 存档副本.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