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蔡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蔡旭
1963年的《人民畫報
出生1911年5月12日
 大清江蘇武進
逝世1985年12月15日(1985歲—12—15)(74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母校國立中央大學
職業農學家

蔡旭(1911年5月12日—1985年12月15日),男,江蘇武進人,中國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小麥雜交育種的開拓者。

生平

[編輯]

蔡旭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後留校任教,在農學家金善寶指導下從事小麥育種研究。1939年起任成都四川農業改進所技士、技正。1945年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校進修。

次年返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農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後出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曾任育種教研組主任、農學系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校長等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

1985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學術貢獻

[編輯]

蔡旭首先在中國倡導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開展小麥雜種優勢利用[2]

社會兼職

[編輯]

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物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等職[3]

科學原則

[編輯]

1958年6月,對於報上所載的小麥畝產3530斤的記錄,蔡旭明確表示「我尚有懷疑」。面對來自「代表農民」的勞模和高層領導康生的壓力,他昂然不屈,因此被校黨委樹為全校三大「思想落後反動」教授之一,但始終未肯附庸高產吹牛。[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蔡旭(1911-1985). 東南大學校友總會.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2. ^ 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蔡旭. 光明網. [201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3. ^ 蔡旭. 北京市科協.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05). 
  4. ^ 見「胡耀邦史料信息網」載熊衛民《1958年,中國科學家的選擇與遭遇》[失效連結]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