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鑰匙兒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脖子上掛着家門鑰匙的一個兒童

鑰匙兒童(英語:latchkey kid 或 latchkey child)是指常常一個人回家或在家、缺少家長監督的兒童;這些兒童的父母往往是工作到比較晚,因此他們經常放學後回到空無一人的家中。

名詞的歷史

[編輯]

「鑰匙兒童」一詞中,latchkey指的是一般居民的家門的閂鎖鑰匙。鑰匙通常會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或隱藏在後門的墊子(或一些其他物體)下面。該名詞似乎首次出現在1942年的一個CBC廣播節目「討論會-題目:戰爭如何影響加拿大的兒童」[1]中;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父親應徵入伍,母親也要做工,兒童被獨自留在家裡的現象很普遍[2]。鑑於「討論會」與會者都熟悉這個詞並暗示其為口語慣用詞,它可能早於1942年產生。在一般情況下,這個詞指「那些5歲至13歲的、放學後照顧自己、直到他們的父母或監護人回家的兒童」[3]

鑑於更具體的情況,加州聖馬力諾公共圖書館定義「圖書館鑰匙兒童」為:「在其父母或監護人要求下,經常放學後在公共圖書館逗留較長時間,以代替日托的兒童。『經常』定義為每星期三天以上。『長期』定義為每天兩個小時以上。」(美國圖書館協會12條)[4]

「鑰匙兒童」一詞也經常用來描述西方國家的X世代(出生於1960-1980年之間的人)。根據2004年的一個市場研究,X世代是「在美國歷史上最少的父母關照下度過了其重要的成長期」的一代。在這段時期,離婚率增加,參加工作的婦女也增加,在家外的兒童託管(托兒所等)尚不普遍,因此鑰匙兒童十分常見[5][6][7][8]。這些鑰匙兒童,在1984年的紀錄片《拯救我們的兒童,拯救我們的學校》中被稱為「白天孤兒」,主要來自中層或上層階級家庭。在X世代成長的年代,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是鑰匙兒童的可能性就越大。[9][10]

對兒童的影響

[編輯]

鑰匙兒童受到的影響因年齡而異。孤獨、厭煩恐懼在10歲以下的兒童中是最常見的。早期青少年則容易受到同齡人壓力的影響,可能導致的行為包括濫用酒精、藥物濫用、性濫交吸菸[11][12]。這些行為可能源於「精力過剩、同伴壓力下的胡作非為、或敵意,因為缺乏適當的成人關注」[13]。然而,一些兒童卻經歷了積極的影響,例如早期發展的自力更生,對困難情況的適應,以及為家中大小事情出一份力的願望。

社會經濟狀況和獨處時間長度可以帶來其他的負面影響。在一項研究中,每天獨自在家多於三個小時的初中生,比其他學生有更高水平的行為問題,更高比率的抑鬱症,以及更低水平的自尊[14]

來自收入較低的家庭的兒童,往往與更大的外部化問題(諸如行為病症多動症)以及學習問題相關聯。相比之下,這種關聯對中等收入家庭的兒童(與他們被家長監督的同齡人相比)而言較弱[15]。2000年的一個德國的PISA研究表明,「鑰匙兒童」和「核心家庭」的兒童之間沒有學習成績的顯着差異[16]

身為鑰匙兒童的正面影響主要是小小年紀就獨立和自力更生。《雙親工作的兒童放學後的生活:一個人或和其他人》的作者黛博拉·貝勒(Deborah Belle)表明,一個人被獨自留在家,可能比和兒童看護保姆或年長的兄弟姐妹待在一起更好。[17]

法律問題

[編輯]

鑰匙兒童「獨處的時間」的合法性因所在的國家、州和地區而異。在美國,聯邦和地方法律通常不指定18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合法地被留下獨處沒有監護的任何特定年齡。然而,有些州確實有具體的年齡限制。[18][19]

若兒童在被父母留下獨處沒有監護的時候受到傷害,而兒童福利、兒童保護服務組織、或執法機關機構認為根據兒童的年齡或其他因素,父母作出這種選擇是不恰當的話,父母可能被起訴。法律問題也對於那些工作在圖書館的人至關重要。他們擔心會負潛在責任,倘若無人看管的兒童在該圖書館場地上被傷害、強姦或被綁架。特別是在關門的時候,這個問題變得至關重要,「遲遲不來接的兒童的父母導致了安全和可能的法律問題」。[20]

社區呼叫計劃

[編輯]

一些社區提供服務,通過警察部門和社區組織,檢查鑰匙兒童的「報到」。電話可以由社區組織或者志願者撥打。自動呼叫計劃(例如Call Reassurance[21])會在孩子到家後撥打電話,並且需要兒童接聽電話並積極承認,他或她狀況良好。如果電話沒有被應答,自動電話便會發送給家長、警察或其它響應中心。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eplayed in CBC Broadcast "Rewind" on 2014-10-23
  2. ^ The Maven's Word of the Day. Random House. 1996-10-24 [200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8). 
  3. ^ Benne, M. Principles of children's services in public librarie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1
  4.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s to Children's Division. "Latchkey children" in the public library."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5. ^ Clack, Erin. Study probes generation gap.(Hot copy: an industry update). [2016-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3). 
  6. ^ Thomas, Susan. All Apologies: Thank You for the ‘Sorry’. Huffington Post. 2011-10-21 [2016-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5). 
  7. ^ A Teacher's Guide to Generation X. [2016-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3). 
  8. ^ Thomas, Susan. The Divorce Genera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7-09 [2016-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9). 
  9. ^ Toch, Thomas. The Making of 'To Save Our Schools, To Save Our Children': A Conversation With Marshall Frady. Education Week. 1984-09-19 [2016-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10. ^ Corry, John. A LOOK AT SCHOOLS IN U.S.. The New York Times. 1984-09-04 [2016-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11. ^ Barlow, David; Durand, V. Mark (2008).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Cengage Learning. p. 414.
  12. ^ "Early teens increasingly prone to smoke and drink alcohol." The Korea Herald. May 24, 1999.
  13.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s to Children's Division. "Latchkey Children" in the public library."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4. ^ Mertens, Steven B; Flowers, Nancy. Should Middle Grades Students Be Left Alone After School? (PDF). Middle School Journal. May 2003, 34 (5): 57–6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9-05). 
  15. ^ Marshall, Nancy. After-school time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adjust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June 1997, (43(3)): 497–514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16. ^ Zusammenfassung zentraler Befunde (PDF).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KMK. 2000 [2006-08-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7-20) (德語). 
  17. ^ Belle, Deborah. The After-School Lives of Children: Alone and With Others While Parents Work.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04-01. ISBN 0-8058-2325-5. 
  18. ^ Legal Age Restrictions For Latchkey Kids. 
  19. ^ ORS 163.545 Child neglect in the second degre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20. ^ Smith, K. Serving the difficult customer: a how to do it manual for library staff. New York: Neal Schuman Publishers, Inc.
  21. ^ Call Reassurance and Latchkey Kids. Assistive Technologies. 2006-12-14 [2007-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