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瑗
陳其瑗(1887年—1968年),字志璩,廣東廣州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教育家。
生平
[編輯]陳其瑗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採礦冶金工程科,先後做過北京政府農林秘書、交通銀行秘書長,廣東省公署秘書、財政廳秘書、工藝局實業司科長、鐵路局總務處處長、機務處處長等職。隨後授孫中山委託,擔任大元帥府財政部總務廳廳長一職,後來還擔任過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中國銀行監理官。1926年,參與組建中山大學,並於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先後擔任國民黨廣州特別市黨部常委、宣傳部和青年部部長,國民黨中央黨部軍事委員會、政治委員會書記兼代秘書長、中央商民部部長。1927年,國共分裂後,陳其瑗因主張聯共而被開除黨籍流亡海外。1936年,陳其瑗與司徒美堂發起組織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並任常委、宣傳部主任。抗日戰爭期間,協助護送白求恩等人抵達晉察冀軍區。
1945年6月,董必武赴美國舊金山出席聯合國會議,期間邀請陳其瑗回港辦學。次年,回到香港,並創辦香港達德學院,他出任院長,學院董事會由李濟深、蔡廷鍇等人組成。擁有胡繩、鍾敬文、千家駒、許滌新、黃藥眠、陸怡、陶大鏞、章乃器等著名學者組成師資隊伍。並邀請馬敘倫、馮乃超、喬冠華、何香凝、茅盾、林默涵、周而復、郭沫若、夏衍、臧克家等社會名流講學。1949年,學院被港英當局取消註冊後,部分學生分批北上和到廣東各游擊區。此外,陳其瑗還與李濟深、何香凝等人一起,從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建工作。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陳其瑗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49年,他進入北平,並參與擬定參與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共同綱領起草工作。9月,陳其瑗出席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隨後,他歷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副部長、全國僑聯副主席、北京市僑聯第三、四屆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等職。1959年3月,在董必武和謝覺哉的介紹下,陳其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68年5月30日於北京病逝[1]。陳其瑗著作有《辛亥革命回憶錄》、《中國解放區實錄》、《我不斷前進的道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