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陳覺 (五代十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覺(?—959年)[1][2][3][4]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官員。他被認為是宋齊丘的黨羽,在宋失勢後,陳被流放並殺害。

吳期間

[編輯]

陳覺來自海陵。932年,攝政徐知誥金陵建立禮賢院,並經常在此與陳和孫晟談論時事。[2][5]

934年,徐知誥把在江都的大兒子徐景通召回到自己身邊,並派二兒子徐景遷到江都代替徐景通監督國國政。935年,徐知誥讓尚書郎陳覺前去輔佐徐景遷[6]然而,徐景遷於936年病倒,由其弟弟徐景遂代替。[7]此後,陳又回到了徐知誥那裡。[2][8]

南唐時期

[編輯]

李昪時期

[編輯]

937年,徐知誥讓吳皇帝楊溥禪位給自己,終結吳統治,並自稱唐朝宗室,更名李昪,國號亦更名為唐(南唐)。[8]當時陳覺為光政副使、太僕少卿。940年,陳覺陪同李昪徐知誥)訪問江都。[9]由於泰州刺史禇仁規曾鞭打過陳覺哥哥,陳覺對其懷恨在心。陳覺藉此訪問江都機會指責禇仁規為政貪腐和殘暴。李昪相信陳的指控,將禇貶職。後來禇為自己辯護,李昪派陳覺裁定此事,禇開始擔心會被逼承認罪行,最終禇被勒令自殺。941年陳覺轉任宣徽副使。

943年,陳與宋齊丘馮延巳勾結,由於他們認定李昪長子李璟未來即位可能性很高,開始對李璟施加影響,並設法排擠不與他們合作的人。對此常夢錫和蕭儼都向李昪上書,指控陳覺濫用職權。雖然李昪相信一些指控是真實的,但他沒有對陳覺等人採取行動。後來李昪吃了鍊金術士的藥而中毒身亡。李昪在去世前一段時間開始脾氣古怪,經常懲罰身邊人,陳覺見狀便稱病在家。李璟繼位為皇帝后,陳立即恢復上朝,蕭儼不爽,向李璟上書,要求其處罰陳覺。李璟拒絕。[10]

李璟時期

[編輯]

李璟繼位後,復用宋齊丘為宰相。宋齊丘提拔陳覺、魏岑。由於宋齊丘和李璟都認為陳覺很有才華,因此陳覺權力不斷增加。陳覺與馮延巳馮延魯、魏岑和查文徽相互勾結,批評者將他們稱為「五鬼」。常夢錫屢次稱五人不可用,李璟不納。十二月,李璟下令中外政務委託弟弟齊王李景遂參決,只有陳覺、查文徽能奏事,群臣非召見不得入。蕭儼上疏切諫,李璟不回復。侍衛軍都虞候賈崇當面哭着勸諫,李璟才收回成命。然而不久之後,魏和查就升為樞密副使,而陳的母親恰巧在那段時間去世,迫使他回家守孝。魏與陳覺有隙,趁機宣揚陳的過失,試圖阻止陳重新回朝執政,陳覺被貶為少府監。在陳失去權力之後,宋齊丘周宗的鬥爭中失去了權力並退休。[10][11]

福州之戰

[編輯]

的最後一位皇帝王延政於945年向南唐投降,查文徽率領的南唐軍也攻占了的都城建州。但前領土福州並未歸服。946年,當時鎮守福州的李仁達表面臣服南唐實際上卻是獨立狀態。查文徽、陳覺主張進攻福州,但李璟卻猶豫不決。那一年陳覺又復出出任樞密使。陳表示願意前往福州說服李仁達入朝,復出的宋齊丘也支持陳這一舉動。李璟下令賞賜李仁達的母親和妻子國夫人頭銜,並給李的四個弟弟更高的職位,然後派遣陳為宣諭使前往福州試圖說服李仁達交出領土。但是李仁達意識到了陳覺來福州的目的,陳覺在福州時被李仁達非常傲慢地對待。陳在離開福州之前都不敢提起讓李仁達入朝的事情。[11][12]

由於失敗而感到尷尬,在返回金陵的途中,陳在到達劍州時改變了主意,聲稱被李璟授權,讓汀州撫州信州的軍隊聽命於建州監軍使馮延魯指揮,並讓馮延魯進攻福州,安撫漳、泉的魏岑聞訊也擅自發兵與陳覺會合,但被李仁達擊退。李璟對陳偽造命令感到憤怒,但其他官員卻支持陳這一行為。李璟於是以永安節度使王崇文為東南面都招討使,信州刺史王建封為副使,以漳泉安撫使、諫議大夫魏岑為東面監軍使,馮延魯為南面監軍使,陳覺亦為監軍使,進攻福州。[11][12]

南唐軍隊包圍福州,此時吳越出兵協助李仁達。然而進攻陷入了停頓,因為魏、馮和陳都互相不服氣,而王建封和泉州刺史留從效也不聽從王崇文指揮。[12]947年,在吳越將軍余安的指揮下,又一支吳越船隊抵達支援李仁達,但由於陸上南唐弓箭手的防守,吳越士兵無法登陸。馮認為,即使吳越軍隊登陸,他也能擊潰吳越軍隊,因此決定停止弓箭手還擊。吳越士兵登陸後,與南唐軍隊進行激烈戰鬥,馮被迫逃跑。駐扎在福州南面的南唐軍隊開始驚慌失措並且潰不成軍。吳越兵乘勝追擊,王崇文被迫親自斷後,吳越才停止追擊。駐紮在福州的東南部的王建封也決定撤軍,駐扎福州北面的南唐軍也撤軍。而先前逃跑的馮試圖用劍自殺,但被他的下屬阻止。此次福州包圍戰最終的結果是2萬餘名南唐軍人死亡,並消耗國家大量資金。[11][13][14]

李璟將失敗歸咎於陳和馮延魯的未經授權擅自行動,遣使者將他們鎖至金陵,並考慮處決陳和馮,同時饒恕了其他將領。韓熙載徐鉉上疏請求法辦二人,反陳官員江文蔚也在此時上書,要求對馮延巳和魏岑也要進行懲罰。[15]陳和馮延魯回到金陵後,宋齊丘上書,對自己推薦陳感到自責,宰相馮延巳也為二人開解。最終陳和馮延魯遭到流放,陳被流放到蘄州[11][13][14]

與後周的戰爭

[編輯]

然而一年後,陳覺被召回朝,恢復了其樞密使職務。其副手李徵古也與其勾結。[2]

956年,南唐一直深陷與後周戰爭之中。[16]由於後周軍重創南唐軍,李璟先後派出了兩個代表團,第一個代表團由鍾謨李德明率領,另一個代表團由孫晟和王崇質率領。他們到後周皇帝郭榮的營地,提出以下條件:1)李璟將不再聲稱自己是皇帝,2)南唐將割讓六個州:壽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2][16]但是,郭榮對這個條件不滿意,他想要南唐長江以北的所有土地。李德明要求返回南唐,試圖說服李璟割讓長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郭同意,將他和王崇質送回南唐。然而,在李德明返回南唐後,他關於後周軍事實力的匯報使李璟不悅。宋齊丘也認為,割讓土地無濟於事。陳和李徵古早就不喜歡李德明和孫晟,便藉機讓王崇質作出與李德明矛盾的匯報。陳和李徵古之後指責李德明出賣國家。李璟則相信陳覺等人,最終處決了李德明。[11]

隨着李德明被處決,李璟發起了一次重大反攻,這次反攻名義上由他的兄弟李景達指揮,但實際則由陳覺指揮。[11]南唐將領朱元成功奪回後周占領的一些南唐故土。956年秋天,李景達的軍隊來到濠州。但是在李景達和陳覺有五萬士兵的前提下,陳覺卻沒有試圖解除後周對壽州的包圍。由於陳覺下屬非常害怕他,以至於他們都不敢提出意見。[16]

957年春季,陳和朱元之間又發生了頻繁的衝突,因為對後周作戰的勝利而自大的朱抗拒了李景達(陳覺)發出的命令。陳因此向李璟上書稱朱元是原後漢叛將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的門客,反覆難信,不應允許朱元繼續指揮軍隊。李璟派楊守忠接替朱元,陳將朱召集到濠州,試圖解除朱元指揮權。但是朱與他的軍隊卻憤然叛逃到了後周。[14]郭榮隨後擊敗並俘虜了楊守忠、許文稹和邊鎬李景達的軍隊也土崩瓦解,他和陳逃回金陵。[16]清淮軍節度使劉仁贍身患重病之後,壽州的駐軍最終向後周投降。[11]

958年春季,後周軍開始向長江推進,郭榮進軍到迎鑾(今江蘇揚州 ),李璟擔心他們會繼續向南推進。因此,他派陳覺率代表團前往後周,上貢羅縠紬絹三千匹、乳茶三千斤及香藥犀象等,並提出願意作為後周附庸國及退位給太子李弘冀。當陳本人到後周行在目睹後周的樓船戰棹已停泊於江岸時,他以為這些是從天而降的,愕然大駭。見駕後,他要求允許他派一名副手回金陵,以說服李璟割讓仍由南唐統治的長江以北四個剩餘的州:廬州舒州蘄州黃州。郭榮表示同意,[11]而陳則派官員劉承遇回到金陵。李璟隨後又將劉派回到郭榮的營地,同意陳覺提出的要求。[17]郭榮隨後允許陳回到南唐,並讓他向李璟表達李璟不需要退位。[1][18]

失勢與死亡

[編輯]

此後,李璟自貶為國主,天子儀制皆降損,不再保留皇帝頭銜,並停止使用自己的年號,並為了避諱後周先帝改名李景。他還降低了南唐官員的官階。在此過程中,陳覺由樞密使被貶為兵部侍郎[1]

此時的李景處於沮喪狀態。宋齊丘的黨羽們開始主張他退位,讓宋攝政。李景對此表示不滿,但對外沒有公開反對。同時,鍾謨從後周返回,與李德明有着深厚友誼的他痛恨宋黨在李德明的死中所起的作用。他指責宋計劃篡位,陳和李徵古也是宋的黨羽。[18]陳覺返回南唐後,由於一向與嚴續不友好,陳詐稱郭榮曾表示因為聽說南唐抵抗後周是嚴續的主意,要求李景處死嚴續。知道陳與嚴之間有敵意的李景並不完全相信陳的話,並決定派鍾謨前往後周向郭榮求證。鍾返回後,說郭榮沒有提出過這樣的要求,李景再次派鍾前往後周,要求獲得授權處死宋及其黨羽。[11]郭榮認為這是南唐的內部事務,拒絕回應。[1]

959年左右,李景開始行動清除宋齊丘黨羽。 他發布了一項命令,宣布宋黨的罪行,並下令宋退休,貶陳為國子博士,但流放宣州,並責令李徵古自殺。[1]在陳去宣州的途中,李景派了一個使者在饒州將他處決,[2]並殺宋齊丘,[11][14]並派鍾謨奏明後周。[18]

作品

[編輯]

注釋和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資治通鑑》卷294
  2. ^ 2.0 2.1 2.2 2.3 2.4 2.5 《十國春秋》卷二十六
  3.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ademia Sinica Chinese-Western Calendar Convereter.
  4. ^ 陳覺於959年2月3日被流放,並在流放途中被處決,這意味着他的死亡是在流放後不久。
  5. ^ 《資治通鑑》卷277
  6. ^ 《資治通鑑》卷279
  7. ^ 《資治通鑑》卷280
  8. ^ 8.0 8.1 《資治通鑑》卷281
  9. ^ 《資治通鑑》卷282
  10. ^ 10.0 10.1 《資治通鑑》卷283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12. ^ 12.0 12.1 12.2 《資治通鑑》卷285
  13. ^ 13.0 13.1 《資治通鑑》卷286
  14. ^ 14.0 14.1 14.2 14.3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15. ^ 《劾馮延已魏岑疏》
  16. ^ 16.0 16.1 16.2 16.3 《資治通鑑》卷293
  17.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
  18. ^ 18.0 18.1 18.2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