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文明五千年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文明五千年清朝晚期以來中文世界中的一種常見說法,指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此說法最晚到20世紀初開始流行起來,以顯示中國或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且有時會成為民族主義敘事的一部分。[1]類似的表達方式有「中國是個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上下五千年」等。儘管中國上古時代歷史的考古依據至今尚不充足,但中國人普遍相信中國歷史至少有五千年,並將中國視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依據[編輯]

夏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統治中原的世襲制朝代。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做出的結論,夏朝起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與此同時,中國古代大多文獻將歷史人文的開端放在了五帝時代,而作為五帝之首的黃帝大約是在夏朝之前近一千年。根據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推算,認為以上共五帝,歷時341年,認為黃帝元年應為公元前2698年。這樣算來,中華文明從黃帝時算起,就有接近於五千年的歷史。[2] 此外,有學者考證認為在黃帝之前還有一個部落首領為炎帝的時代,炎黃合稱(見炎黃子孫)成為中國大眾意識中的中華文明的開始。這樣無論始自黃帝還是之前的炎帝,「中華文明五千年」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說法。[3]

使用[編輯]

清末《滿蒙漢合璧教科書》的〈中國〉部分

據考證,最先提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人是清朝初年的意大利傳教士。1650年左右的清順治帝時期,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來到中國,他來中國的首要目的是傳教,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名漢學家,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也是向歐洲系統介紹中國地理、文化、歷史、語言的第一人。在他的《中國上古歷史》一書中,涉獵龐雜,也是第一個提出中華五千年概念的人。[4]

到清朝晚期「中國五千年文化」之說法已逐步為清朝政府官方認可並加以推廣,比如清末由清朝學部審定的教科書《中國歷史教科書》一開篇就說「中國之建邦,遠在五千年以前,有世界最長之歷史。又有其文化為古來東洋諸國之冠...」。[5][6] 清末滿漢蒙三語教科書《滿蒙漢合璧教科書》的「中國」部分也說「我中國居亞洲之東,氣候溫和,土地廣博,人民繁夥。五千年前,文化已開,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國也」,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於1912年初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公開承認了「五千年說」。在此期間中國亦曾經興起一股「黃帝熱」。[7]

此後,「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變得更加流行。其類似說法亦紛紛出現,逐漸成為在中國流行的說法,比如中國大陸作家林漢達曹余章編著的關於中國歷史的通俗歷史讀物就以《上下五千年》為名。

質疑[編輯]

儘管「中華文明五千年」成為流傳於中國的常見說法,中國內外特別是在西方學界看來,中華文明只有3000多年信史,而不認可是5000年。雖然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且迄今為止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有不少人質疑夏朝是否存在,將其視為傳疑時代而非信史。如果從被中外史學界公認存在的其後的商朝開始算起,中國只有3700年左右的信史,離5000年仍有較大差距。

與此同時,部分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歷史不止五千年,比如有說法稱距今8000年前,中國大部地區出現了秩序井然的社會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化,產生了較為先進複雜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系統,同時當時中國大部地區文化已經初步交融聯結為一個雛形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萌芽。因此,8000年前已經邁開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一步。[8]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