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跏思惟像
外觀
半跏思惟像,是一種流行於古印度貴霜王朝犍陀羅地區和東亞的佛像藝術造型,指的是結合了半跏坐姿和思惟相的悉達多太子或彌勒菩薩像。尊像一般左足支地、右腿盤起橫放在左大腿上(半跏坐),以手支頤呈現出思索狀態(思惟)。通常一方面認為是表現了佛祖身為悉達多太子時苦思人生哲理及至開悟時的情形,或代表為彌勒菩薩思索像。
7世紀始,彌勒信仰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此時常見「彌勒思惟像」[1]。「太子思惟像」與「彌勒思惟像」兩者尚無明顯造像或圖像的區分定論,惟嚴謹統稱為「半跏思惟像」。[2]
「半跏思惟」造像藝術從十六國到北齊、北周時期(約公元304年至公元581年)的石窟和單尊像上一直流行製作,進入隋唐後漸趨衰落。[3]現有作品存於雲岡石窟第6窟、克孜爾石窟第38窟等,其他知名半跏造像有分別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金銅彌勒半跏思惟像和日本廣隆寺的寶冠彌勒等。
參考資料
[編輯]- ^ 《思惟菩薩──半跏思惟的造像樣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佛教藝術。
- ^ 國立台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 半跏思惟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立台灣大學。
- ^ 《金申趣谈古代佛像十一:半跏思惟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