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聖烏蘇拉堂 (伯爾尼)

座標46°56′24.2″N 7°27′12.1″E / 46.940056°N 7.453361°E / 46.940056; 7.45336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聖烏蘇拉堂
地圖
46°56′24.2″N 7°27′12.1″E / 46.940056°N 7.453361°E / 46.940056; 7.453361
位置伯爾尼
國家/地區瑞士
所屬宗派聖公會
官方網站https://www.stursula.ch
歷史
奉獻聖烏蘇拉
行政
副主教轄區瑞士會吏長區
教區聖公會歐洲教區
聖職人員
座堂聖品海倫·馬歇爾牧師

聖烏蘇拉堂(St Ursula's Church)是瑞士伯爾尼的一座聖公會教堂。

該教堂是瑞士的十個聖公會堂會之一,有一名駐堂牧師,是聖公會歐洲教區瑞士會吏長區的一部分[1]。聖烏蘇拉堂擁有服務伯爾尼州所有講英語者的事工傳統,它還是來自許多不同教派和文化背景的基督徒的家園。

19世紀[編輯]

1832年至1847年,應英國公使邀請,洛桑聖公會基督堂的牧師在伯爾尼舉行了21次禮拜,可能是在英國使館舉行[2]

瑞士各地的酒店經營者都渴望提供禮拜設施。1845年,伯爾尼當局允許在醫院教堂舉行英語禮拜。一批旅館老闆承諾支付從英國招募一位牧師的費用。十二年後,城牆外的原鹿園出售供重建。州林業部門在希爾森格拉本山頂為建造一座英國教堂而劃撥一塊土地。1858年,有影響力的英國建築師喬治·埃德蒙·斯垂特(George Edmund Street)制定了規劃,儘管社區為建築籌集了8454.5法郎,但這還不夠。

1859年,殖民地和洲際教會協會(Colonial and Continental Church Society)承諾支持伯爾尼一位牧師。1887年,英國聖公會差會(SPG)接管了資金。在舊天主教會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舉行了一段時間的禮拜,但由於羅馬天主教反對舊天主教會運動,又影響到外交領域,因此存在一些複雜情況。幸運的是,1887年,他們搬到了勒伯學校的禮堂。

1889年,市政當局準備把郵政街的聖安東尼堂(Antonierkirche,當時用作消防隊倉庫)交給聖公會,儘管伯納霍夫酒店老闆和威爾金森主教充滿熱情,但由於缺乏財政支持,這一提議還是失敗了。於是同意他們在大教堂舉行禮拜(如果禮拜時間發生衝突,則改在法國教堂舉行),但教會沒有接受這一提議,繼續在勒伯學校舉行禮拜。

建造[編輯]

伯爾尼開始擴展到阿勒河的另一側,1881年,英國-伯爾尼土地公司買下了基爾肯費爾德(Kirchenfeld)地區,獲得開發該區域的許可,條件是他們建造一座橫跨阿雷河的橋樑,將其與市中心連接。在1904年6月14日的會議上,董事們「非常渴望滿足教會的願望」,提供了一個中心地點Jubiläumsplatz,條件是到1905年底,提供建造教堂的資金。

然而,到1904年7月,期望的25000法郎中,只籌集到13318.5法郎。需要籌集的剩餘部分,相當於468英鎊,這是當時相當可觀的數額。由於這裏的英國聖公會信徒不多,每年供養牧師需要花費95英鎊,已無力捐獻更多。

約翰·卡斯爾曼夫人是一位來自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富有的聖公會教徒,她帶着養女來到伯爾尼,要在西奧多·科徹特奧多爾·科赫爾醫生的診所做手術。在那裏,她遇到了當時的牧師吉爾伯特·西森(Gilbert Sissons)的母親,她也有類似的手術。兩人都幾乎奇蹟般地康復了。作為感謝,卡斯爾曼夫人為教堂的建設捐贈了一大筆錢。

「英美教會」於1905年11月遞交了建築許可申請,土地於1906年1月16日轉讓給聖公會差會。這座教堂被設計成可容納一百人。僅僅在幾個月內,在1906年春天就完成了。建築師是愛德華·瑞比和恩斯特·薩爾奇利。

1906年9月20日,富勒姆主教托馬斯·威爾金森主持了獻堂儀式,瑞士聯邦委員會成員路德維希·弗勒(Ludwig Forrer)和英國駐瑞士公使喬治·博納姆爵士(Sir George Bonham)出席了儀式。

維持教堂對信徒來說是一筆可觀的開支。1911年底,設立了東窗基金(紀念塞西爾·博納姆)、鍾基金和圍欄基金(費用為5000法郎),還設立了購買牧師樓的基金。理查德·普林在1912年寫道,即使新的勒奇山鐵路(Lötschberg railway)已經開通,貝耶烏爾宮酒店 (Hotel Bellevue Palace) 和施維澤霍夫酒店(Schweizerhof Hotels)也重新開放,但牧師的收入不可能超過每年130英鎊或150英鎊。而且,沒有房子,特別是對於已婚男子來說,是完全不夠的。他希望很快能建一座房子,這樣伯爾尼可能不再被視為歐洲大陸上工資最低的牧師之一。[3]

1914 年,教會從差會獲得1752.3法郎的贈款,另有29位私人捐贈的1690法郎。收入總額為3079.7法郎。教會必須為牧師津貼提供資金,金額為4432.5法郎(相當於180英鎊)。 其餘還要支付清潔工,園丁,和運行教會的費用。

牧師當時住在 雜貨街(Kramgasse)

20世紀[編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有時人滿為患。然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伯爾尼的永久英語人口相對較少,信徒很少超過30人,主要由英裔瑞士家庭組成,以及少數來自外交界的代表。值得注意的事件是在1922年,救世軍卜威廉將軍來訪。

作為1953年加冕慶典的一部分,該堂開始了一場雄心勃勃的運動,募集12萬法郎,為牧師建造一個大廳和相鄰的住房。市建築部門給予了支持和建議,但涉及市教育部門在周中使用大廳。這與伯爾尼土地公司最初建造教堂時給教會鄰居的契約背道而馳,即土地只能用於教會。經過公開調查,市里撤回了使用大廳的計劃,並給予了許可。初步建築工程於1956年完成,全部工程於1960年1月完工。

1976年9月21日星期二晚禮拜後,電加熱器被打開。第二天6時45分,管風琴突然起火,雖然消防隊及時趕到,但損失相當大。

1991年稅法的修改,使一筆意外之財可用於額外的建築工作。結果,大廳在1992-4年擴建,其他教會建築也得到改善。

焦點[編輯]

禮拜是一個重要的優先事項。周日上午10點,大約80人參加聖餐禮拜。禮拜使用聖公會的公禱書。每月第二個主日的禮拜是非正式的,旨在迎合更廣泛的人。

外展、祈禱、研究和牧養是事工的其他重要部分,並通過慈善和傳教小組支持基督的工作。有一個少年教會和一個活躍的青年團體。

參考[編輯]

  1. ^ Archdeaconry of Switzerland home p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4年7月31日訪問)
  2. ^ Paul W Schniewind Anglicans in Switzerland Past and Present - Texte der Evangelischen Arbeitsstelle Oekumene Schweiz 17 (1992)
  3. ^ St Ursula's Church, Berne, Switzerland – Anglicans in Bern – 1832 to the pres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31 July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