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窯溝
大窯溝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是青島老城區的一個地名,該地名所指為今堂邑路、中山路、市場三路交界口一帶的低洼地帶[1][2]。
歷史
[編輯]「大窯溝」一帶最初為一條地表徑流沖刷形成的溝壑[3],徑流發源於觀象山與上海路、濟陽路一帶高地(曾稱為「教會山」),向西流至今小港灣入海。徑流所形成溝壑地帶東起今上海路南端及市立醫院本部院區附近,西至今莘縣路小港一路路口,今市場三路為溝底,市場二路、市場一路及東阿路一帶為溝北坡,滄口路一帶為溝南坡。
清末,溝北有一小村落,具體位置在今聊城路夏津路路口西側附近,村中居民姓孟,因此該溝壑與該村落都被稱為「孟家溝」[註 1][3]。德國人慕興立(Heinrich Mootz)所著、1901年出版的《山東德邑村鎮誌》(Die Namen der Orte in Deutsch-Schantung)記載該村有居民84人[4]。1892年章高元駐防青島後,曾在村西南設立一座彈藥庫。1897年11月14日清晨,100餘名德國海軍士兵自停泊於馬蹄礁附近的鸕鶿號巡洋艦登陸,趁霧佔領彈藥庫和清軍廣武前營,配合附近其他德軍部隊一舉佔領青島[3][5]。1900年6月14日,膠澳總督府頒佈《德境內外兩界章程》,青島內界分為九區,孟家溝名列其中[3]。
1898年末,青島大規模、有計劃的城市建設開始。1899年初,小港在溝壑入海口處開工建設,總督府開挖附近山地,所得土石方用於築港,孟家溝也被填埋,以便後續城市建設。同年,膠濟鐵路開始鋪軌,鐵路穿過孟家溝西側緊鄰小港沿處。1900年,德商捷成洋行(Diederichsen, Jebsen & Co.)在孟家溝村西開設磚瓦廠,為城市建設提供建築材料,德商德遠洋行(R. Kappler & Sohn)也於不久後在捷成洋行磚瓦廠東側開辦磚瓦廠[5]。「大窯溝」之名得名於此[1][2][註 2]。1900至1901年間,總督府拆除孟家溝村,磚瓦廠規模擴大。1906年,大窯溝周邊鄰近港口處修築了皇帝街(Kaiserstraße,今堂邑路、館陶路)、羅爾曼街(Rollmannstraße,今莘縣路)、萊希滕街(Rechternstraße,今冠縣路)等街道,大窯溝以北以皇帝街為主幹道的港埠區(Hafenviertel)街道網絡也日漸成型。大窯溝一帶被重新規劃為商貿街區,部分建築材料製造商在孤山、海西等地開設了新的磚瓦廠,捷成洋行和德遠洋行也曾計劃將大窯溝磚瓦廠遷出。[3]
1914年11月日軍攻佔青島。1916年初,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司令部決定在大窯溝一帶開闢「新町」作為新的日本商住街區。日本當局將原磚瓦廠拆除,在德佔時期原有道路基礎上,以中野町(今聊城路)、市場一丁目至市場三丁目(今市場一路至市場三路)為主幹道形成商業街區路網,並於1917年至1919年間在捷成洋行磚瓦廠原址上的市場三丁目先後修建了青島市場和青島郵便局大樓。大窯溝一帶自此逐步成為商業中心。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青島社會較當時中國其他地區穩定,大窯溝作為中山路商圈、館陶路洋行金融街區及聊城路日本商業街的交匯處,擁有青島市內最大的商業市場和郵政大樓,同時鄰近港口、地處五條道路交匯處,成為繁華的交通要道。[3]
1950年代三大改造以後,由於人民市場、大窯溝郵電局及作為公共交通樞紐的大窯溝汽車站的存在,大窯溝仍為市區重要地帶。1980年代,因個體經濟的復興及大窯溝南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的開設,大窯溝的商業有所復興。自1984年大窯溝郵電局拆除改造開始,周邊舊街區逐步被改造。隨着人民市場於1993年12月被拆除[3]、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於1997年搬遷至聊城路[6]、大窯溝汽車站撤銷,及同期的市中心東遷,大窯溝商業街區日漸衰落。2004年堂邑路西側因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而被拆除,2010年4月市場三路南側因東西快速路三期工程而被拆除改造並修築高架橋。
現有大窯溝公交車站,位於堂邑路、館陶路、市場一路路口。
周邊地標
[編輯]捷成洋行磚瓦廠與德遠洋行磚瓦廠
[編輯]捷成洋行磚瓦廠約建於1900年[5],具體位置位於今堂邑路東側、東阿路南側、市場三路北側一帶。德遠洋行磚瓦廠建於同一時期,為德國商人羅伯特·卡普勒(Robert Kappler)及其子與另一名德國商人施密特(Schmidt)合夥創辦[7],僅數年後施密特退出合作,磚瓦廠具體位置位於今博平路臨清路路口以東、原第三公園一帶。這兩座磚瓦廠是青島德佔時期規模最大的磚瓦廠,直至2000年代初,兩廠所燒制的紅瓦仍可見於老城區許多老建築屋頂之上[5]。1914年後工廠被日本當局沒收,並在其後幾年的城市建設中被拆除。[3]
青島發電所大鮑島配電所舊址
[編輯]青島發電所大鮑島配電所舊址又稱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舊址,俗稱「尖尖樓」,位於大窯溝南側、中山路北端的中山路216號,約建於1921年。因其高塔狀的建築體高聳醒目,該建築自建成後便是大窯溝的地標性建築,如今也是大窯溝僅存的地標[1]。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8]
大窯溝郵電局
[編輯]青島郵便局大樓又稱大窯溝郵電局、堂邑路郵電局,建於1918-1919年,自建成至拆除始終是青島市區內最大的郵政機構建築兼市級郵政郵電機構的所在地。1984年拆除改造,以建設新的郵政樞紐樓。[3]
人民市場
[編輯]青島市場建於1917-1918年,1922年後稱公立市場,又稱勸業場,1951年後改稱人民市場,曾長期為青島市區內重要的商業市場。1993年爆破拆除,以建設人民商廈(今銀河金星大廈)。[3]
大窯溝鐵路橋
[編輯]膠濟鐵路大窯溝鐵路橋建於1899年,位於大窯溝西側、市場三路西端與小港一路的交界處,橋墩為石砌,橋體為鋼結構。2006年膠濟鐵路改造時拆除重建為混凝土結構鐵路橋。
大窯溝汽車站
[編輯]大窯溝汽車站位於濟南路北端緊靠鐵路橋處。自民國時期大窯溝便是青島公共汽車線路的樞紐站[1][2]。2010年原車站建築拆除。
滄口路大台階
[編輯]滄口路大台階為連接滄口路與市場三路的三座大石階,約建於1910年代末至1920年代,因兩條路之間有20米高差[9](靠南的滄口路一側較高)而以石階連接。三座石階自西向東分別為博山路北端向北延伸至市場三路市場正門對面、易州路北端向北延伸至市場三路、芝罘路北端向東北延伸至市場三路陽穀路路口。其中易州路北端的台階有磚牆與屋頂包圍覆蓋,坊間所傳「青島道路三大怪」之「馬路蓋在房子裏」即指該石階。三座石階曾為中山路一帶與大窯溝之間的交通要道。2010年4月,三座石階連同周邊街區一併被拆除。[10][11]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於佐臣. 大窑沟忆往. 青島新聞網. 2014-06-13 [2018-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2).
- ^ 2.0 2.1 2.2 揭秘大窑沟历史变迁:曾是青岛公交线枢纽. 青報網. 2015-01-30 [2018-03-31].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Heinrich Mootz. Die Namen der Orte in Deutsch-Schantung. Missionsdruckerei, Tsingtau. 1901.
- ^ 5.0 5.1 5.2 5.3 5.4 賀中. 发现青岛:那个烟囱林立的大窑沟. 青島畫報. 2016年第九期.
- ^ 錫復春 王建亮. 百年古街逼出第一批万元户 小商品市场遍地开花. 青島早報 青島新聞網. 2012-11-11 [2018-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
- ^ 賀偉. 《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552-4728-9.
- ^ 袁賓久. 《青岛老建筑之旅》.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7010093.
- ^ 魯海. 《青岛掌故》.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52-1807-4.
- ^ 陳志偉. 独家:青岛老街系列 青岛三大怪仅存一怪. 青島新聞網. 2015-01-21 [2018-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 ^ 孫艷君 王國鈺. 再访青岛老城区最具气质的五个大台阶. 青島日報 青報網. 2016-04-14 [202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