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克豪森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克豪森的實驗工具的複製品。包括由銅線環繞的鐵長條,而銅線被接駁至一個真空管放大器(圖左)及耳機(圖中沒有顯示)。 當馬蹄形磁鐵 (右方) 轉動,流經鐵長條的磁場方向發生改變,所產生像炸裂的「巴克豪森聲噪」(Barkhausen noise)將能夠從耳機被聽見。
Magnetization (J) or flux density (B) curve as a function of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H) in ferromagnetic material. The inset shows Barkhausen jumps.
Origin of the Barkhausen noise: as a domain wall moves it gets caught on a defect in the crystal lattice, then "snaps" past it, creating a sudden change in the magnetic field.


巴克豪森效應(英語:Barkhausen effect)指將鐵磁材料退磁狀態加磁場磁化到飽和,在中間階段,鐵磁材料是以磁疇突然長大,不可逆和不連續位移過程實現磁化的。[1]磁疇的這種運動方式,稱為巴克豪森效應。它是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巴克豪森於1919年發現的。

巴克豪森效應說明二點:在磁化的中間階段,鐵磁材料以磁疇完成磁化;而不是以單個原子完成磁化。巴克豪森效應提供了磁疇存在的直接證據,而存在磁疇是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外斯對鐵磁性解釋所提出的二個基本假設之一。

參考資料

[編輯]
  1. ^ Fukumoto,Yoshiyk,Kamijo(February 2002)"Effect of Milling Depth of the Junction Pattern on magneticproperties and yield in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 Jpn.J. Appl. Phys.41:L183-L185.